网络商学院(英盛网络商学院)

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商业模式的改变,也对企业管理者紧跟变化、追求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商学院也亟需植入数字经济思维,重构商科人才培养体系与模式,以适应并满足产业对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 文 / 陈德球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院长 来源:经理人传媒旗下《经理人》杂志

数字经济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正在从工业经济模式快速演变、发展成质量更好更快的数字经济模式。

2021年5月27号,国家统计局发布《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统计分类(2021)》,指出数字经济是指以数据资源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并提出数字产品制造业、数字产品服务业,数字技术应用业,数字要素驱动业以及数字化效率提升业等五大数字经济产业范围。

当前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9.2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8.6%,年均增长速度达11.3%,目前位居世界第二。可以说,工业经济时代开始蝶变、进入数字经济时代,且数字经济的发展正在大步向前迈进。

对企业而言,原有的商业模式也迎来了两大变化,即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

在数字产业化的框架中,数字产品服务业、数字技术应用业带来了新的销售模式和新的销售渠道,也促成了客户的需求指导和创意指导,繁荣了整个产品生态。

在产业数字化的内容中,数字化效率的提升带来了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活动,以及制造业企业能力的提升,都将围绕企业数字化效率的提升而实现。同时,数字经济的赋能也显示出企业的商业模式正逐渐地改变。

在数字经济时代,企业如果能抢抓先机且行稳致远,保证思路和战略正确,以及技术体系能够规划得当、逻辑重构、在线管控,那么可以快速从工业经济模式切换到数据经济模式。

伴随着一个世纪以来全球工业化的浪潮,企业管理理论也逐渐地成熟且定型。而如今数字化转型的浪潮奔涌,数字商业带来了大量全新的管理实践场景。

面对跨界竞争、面对U盘式的团队、无边界的组织,以及面对大量被自动化和AI逐渐替代或是被新创造出来的工作岗位等等新的实践场景,以组织行为为研究对象的商学教育,应该如何反思?如何重新定义组织管理?以及如何找到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我想,这是管理学者需要深度工作和思考的议题,是数字经济时代下MBA学员拥抱变化、追求可持续职业生涯的必经之路,同时,也是未来商学院发展需要思考的战略所在。

拥抱数字经济

在此背景下,我们应该思考,在未来商学应如何应对数字经济的变化?其自身的发展又应该如何创新?

第一,转变思维。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那么对于商科教育

来说,首先要把数字经济接轨到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设中,要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纳入数字经济这个基因,让它跟传统的商学知识产生化学反应,深度地融合。

第二,深度地进行产教融合创新。实现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紧跟时代脉搏,并积极与行业精英、与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做得比较前沿比较好的企业进行深度交流和合作,同时为学员构建良好的实践教学基地。

第三,人才引进和外脑联合(联盟)体系建设。通过招聘有交叉学科背景的人才,或是了解数字经济、数字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跨专业的人才加入新商科教育队伍中,与传统的教师队伍一起联合,进行课程开发、案例研讨、科学研究,打造持续的、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培养教学体系。

第四,学员创新合作、服务体系的建设。通过更好地利用大数据平台,利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契机,进一步加大、培育、提升商科教育与企业实践的融合,为教师、学生以及社会服务提供良好的业务场景。

当务之急,新商科教育应该要重构人才体系。从国家战略上来看,数字经济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大局,要做好数字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和体制机制建设,加强对形势的研判,要抓住机遇、赢得主动,同时要提高全民全社会的素质素养和技能,夯实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社会基础。

因此,商学院要在应用型、技能型、管理型人才缺失问题方面,思考如何更好为国家、为社会、为企业提供急需的人才,助推数字经济发展。

这也就给商科教育以及商学院提供了一些思考,对于商学院的教育,我们应该如何做呢?我们的培养目标是不是应该进行一些革新和变革?我想,商学院需要培养素质经济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素质素养和技能,并搭建符合产业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通过整合、融合,推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匹配人才的培养手段。

跨界人才培养

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商学院要思考如何设置培养方案、如何打造培养特色、如何挑选生源、如何配置课程、如何配套专业实践,以及如何验收人才培养效果。

商学院要加大对新兴交叉学科的研究和学习,鼓励跨学系、跨学院乃至跨学校的招商融合。在培养方案方面,要以学生为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学生的成长为核心,不断地从用人单位、从企业实践中得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反馈和宝贵意见。

在交叉学科方面,如果商学院原有的师资力量不能满足需求,则可以进行校外联合,进行跨界交融,通过培养方案重构,充分利用校外导师机制,开设企业实践项目等实践课程,使得商学院成为具有一定龙头能力的试验田,也为未来MBA教育的提升提供一个新的路径。

在实践领地的深度拓展方面,无论是未来全面网络的营销、5G、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人等数字经济产业阵地的抢占,还是企业深度参与产教融合,商学院可以从企业的需求出发,反推自身的学科创新建设。双一流方向的凝练、学院治理体系的建设、师资的先进引进、信息化的管理水平,以及产学研一体化更精细的设计等等,则需要进一步进行顶层设计。

例如,战略新兴产业、紧缺学科专业的开拓与创新、校企的协同创新、专业实践基地的建设、校企师资的双向流动、产出成果及评价体系等等方面,都在实践领域的深度拓展维度上,给商学院留下了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具体来看,首先是国家所需的战略新兴产业,产业需要什么样的学科专业的开拓和创新,商学院及商科教育需要及时地跟进和补充,要培养国家、社会以及产业急需的人才。

其次,商学院要进一步做好校企协同的创新,夯实专业实践基地的建设,特别是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实验室、智库等的建设应该是未来高校特别是人文社科领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再次,构建良好的校企师资双向流动,鼓励商学院聘请优秀的企业师资或企业家进入课堂,通过校外导师、兼职教授以及实践教授等多种形式,让人才为我所用,弥补现有师资队伍中企业实践经验的空缺和不足,也能够强化MBA双向导师制的制度优势。

最后,做好产出成果及评价体系,通过强强联合实现高精尖的目标。一方面可以通过校企的融合,即高校和企业的产教互补与融合,共建数字经济产教融合集团(联盟),发挥平台的力量,推动数字经济产学研合作创新、资源共享。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校校融合,即高校与高校之间融合,将学科优势和特色互补,共同探讨不同专业特色的院校与数字经济如何更好地契合,推动互动学科与数字经济交融,创造一个创新与包容的环境。

而在管理方面,商学院要构建良好的服务体系。高校在科研基础、人才基础、实践实训条件基础和专业方面拥有着基础性的优势,高校的价值也在于服务企业的人才需求,我们要站在需求的角度上,服务学员的战略理论研究、服务区域经济的硬核发展。

因此,商学院及商科教育要思考如何更好地共同开展科研项目的孵化和教学、共同研发成果,提高成果转化效率。同时,也可以通过举办专题的讲座、培训课程,形成师资-学生-企业的沉浸式、闭环式的教学和服务,并提供必要的场地、资金和资源等等支持。

未来的发展中,商学院要在管理层面上构建一个新型的生态服务体系,并拓路前行、领跑未来。

* 本文根据作者在《经理人》杂志与MBAChina联合主办的“2021中国商学院发展论坛”演讲内容进行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