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创新什么意思(边缘创新的意思)

多维度+


根据硅谷王川网文整理


1、人生是复杂的


和大道至简的哲学唱一下反调: 心理学家 scott peck 说: "放弃试图简化万事,寻找公式和简单答案的冲动,开始多维度思考问题。。, 不要为所有经历中内在的多重因果的现象而沮丧,要领会一个事实: 人生是复杂的。"


快慢要相间,繁简也要相间


2、数据重要


第四,对于人工智能而言,什么是持久的优势?durable advantage? 目前看是数据。高质量的,多维度的,大规模的,竞争者拿不到的数据。计算速度,大家都差不多,你有 GPU, 我有 fgpa, 他有 asic,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唯有数据,高质量的大数据,是建立持久优势的源泉。要注意观察这个领域的领先者。三叶虫是动物世界最早进化出眼睛的,眼睛带来高质量的数据,知道哪里有吃的,敌人从哪里来,这样才可以指导行动,生存下来。


3、洞见和创鑫,来自于多维度的观察和发展


从生物进化角度解释音乐对人的情感的影响:对未来的预测判断,是生物生存的最重要能力之一。如果现实的变化和我们的预测不一致,这可能诱导多巴胺的分泌,和人的情绪波动。生存法则要求人们宁可反应过度,也不能错过外在的可能的威胁信号。 生物的过度反应的倾向,给音乐家们无穷的机会。作曲家可以用一些看上去无害的小技巧,去激发听众的强烈情绪反应。 一个典型的小伎俩,是所谓的伪终止 deceptive cadence 的概念。听众本来预期旋律朝某个方向走,结果却和我们的预期不一样。附图为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降e 大调,bwv 852 里面一段使用 伪终止的谱子。


PO主对音乐也这么了解,而且上来就是高难度的巴赫,厉害喔!巴赫的音乐里有很强的空间感,韵律里有种数学公式与几何图形相互转化的优美和谐感。而且演奏者和听众据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感觉,一位学古典音乐的朋友说,当听众觉得旋律特别和谐的时候,对于演奏者恰是左右手各成独立人格分裂度最大的时刻。


La la land 作曲家承认自己在音乐中喜欢频繁使用伪终止 (deceptive cadence) 的技巧给听众以惊喜:“我使用了很多花招和欺骗的技巧,你觉得韵律会这么走,然后它却突然那么走。我非常喜欢这样做 ”


洞见和创新,来自于多维度的观察和发展

//@VIC-WEPP-WQ:你的研究范围还挺大:从生物分子学,到科技,到投资,到音乐对人情绪的操控。


4、垄断是个多维度的东西


Att 笔记之八:垄断是个多维度的东西:1939年的时候,att 控制了 83%的电话市场,90%的电话机和设备市场,98%的长途业务市场,100%的跨洋无线电话业务。它也控制了整个行业 90%的收入。


5、尽可能全局优化


1/ 人们通常只能关注自己角度可以看得到,听得见的信息.

2/ 把自己看得见的信息,和其后发生的事件,建立起因果关系,是很自然的本能反应。但事件的真正起因可能非常复杂,或者来自于某种在其视角和维度内无法观察理解的信息.

3/ UCLA 心理学家 Shelley Taylor 把这个现象称作 "what-is-focal-presumed-causal".

4/ 华尔街基金经理的各种量化模型,老百姓的各种迷信,本质都是同一类现象.

5/ 不能摆脱这种直觉本能的迷信,人和普通动物其实没有太大区别.

6/ 这种动物本能导致的错误判断是如此顽固,即使你告诉对方,他们也很难克服,甚至要暴跳如雷和你争辩.

7/ 多角度多维度全面观察,不断 arbitrage 大众的迷信本能,和事实真相的差别,是智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终归没能真正全面的看清事物的每一个维度的本质,只能不断扩大视野知识框架尽量的多维度观察分析。阿法狗的策略就是尽量能先脱先就先脱先,尽量全局优化。


6、微博具有给自己纠错的机制


1/ 一个人如果很少和外界不同行业/背景的人群交流,很容易陷入低维度的思维模型和狭隘的观察角度,遇到问题卡住了,很长时间出不来,就会出现暴躁/苦闷甚至更加极端的情绪。

2/ 作为旁观者,每天看到不同行业/背景的人,各自顽固的在二维世界的死胡同里,歇斯底里的发泄情绪,而不愿意发展多维度的思想模型,真心替他们悲哀。

3/ 有效的利用社交媒体和一大群人思想互动,有点类似开源软件开发, "只要有足够多的粉丝评论,所有的 bug 问题都可以提炼描绘出来,然后某个人从他的观察角度迅速发现解决方案"

4/ 微博比微信发表文章的极大优势,是可以迅速发短帖子,相当于软件工程的频繁迭代, "release often, release early". 而且遇到有共鸣者可以迅速被转发,迅速和一大堆人互动,迅速覆盖自己的盲点。


7、增加扩展性获得正反馈循环


1/ 正反馈,就是不断在局部,寻求微小的竞争优势,以较小的投入获得不对称的,较大的回报.

2/ 正反馈循环,就是不断把这种局部的正反馈尽量给自动化,系统化.

3/ 获得正反馈循环的一个重要方式是增加扩展性 (scalability) ,就是一个产品服务尽可能卖给更多的客户,卖给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场景的客户。扩展性的大小,是区分盈利还是亏损,暴利还是薄利的决定性因素.

4/ 对外增加多维度的,大数量的,高质量的链接, 是增加扩展性的关键.

5/ 移动互联网把全世界连接的结构,数量,通讯速度推到一个新的高度,而且这个趋势还在继续。这给创业者增加了很多前所未有的,增加扩展性的方法.

6/ 因为这个趋势还在加速发展,所以我们的很多传统商业经验,对于网络链接和扩展性的隐含的假设,就迅速变得过时.


7/ 你可以想象一个产品可以迅速跨越国界,很快推向七十亿人口,很快获得打赏,很快可以盈利吗?当支付手段不再受传统金融体系制约,支付费用接近于零,很多大家没有意识到的长尾需求,可以支撑新的盈利的商业模式.

8/ 区块链技术的扩展性的发展,可能使未来,小额/秒到账/ 高频/ 费用接近于零(低于一美分),每天几十亿笔不受第三方机构影响的跨境支付,变得现实.

9/ 世界各地的穷人甚至可以靠出卖时间/脑力,在虚拟世界获得以数字货币的报酬支付。比如游戏,网上做各种调查,等等。报酬可以按分钟支付秒到账,比如一分钟的报酬是十万分之一个 btc (苍蝇也是肉啊). 你也可以出租你的机器/内存/算力等等。

10/ 没有一个现行体系现在可以做到这点:跨境支付费用太高,传统金融体系跨境单笔支付费用至少十五到二十美元。现有的各种数字货币,支付费用一般都在五美分以上,而且费用会因为网络拥堵而随时暴涨。

11/ 这将迅速培育出一个完全不一样的生态系统。可以催生出很多无法想象的组合。

12/ 以微博/微信的区别为例:微信公众号一天,甚至一周才能熬出一篇文章;微博想起什么东西,马上就可以发;微信的评论一篇文章平均收到 五到十个, 而且还需要博主干预通过。微博评论马上就可以出现,而且可以迅速转发。微博发帖频率是微信的 10-20 倍,因此衍生的评论和转发的数目可以是微信公众号的 50-100 倍以上。微博推特刚出来时,很多人不理解少于 140 个字的短消息为什么是创新,觉得这个东西就是个噱头。但是短和快,才能够促成高频的互动,就会衍生出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东西。

13/ 同理,目前的区块链技术,如果形成一个 零费用/秒到账的稳定的跨境支付系统,将彻底改变许多底层商业逻辑。

14/ 很多以前无法赚钱的事,在新的商业模式下,扩展性提高两个数量级以上的情况下,可以轻松赚大钱。

15/ 这个正反馈循环,将催生的新的 “耗散结构”,令人神往。


不可持续没关系,关键是持续多久,这个时间尺度对观察者是否足够。微软持续了四十年,腾讯持续了二十年 :) //@陈硕大叔: 任何正反馈系统不可持续


8、意外好运气


最近对 serendipity (意外好运气)背后的学问开始着迷,开始看听油管上所有相关议题的录像,下载各种论文,不把这个事情彻底弄通绝不罢休 :) 又从亚马逊上买了三本相关的从不同角度分析 serendipity 的书,愈发意识到这个课题比直觉想象的要复杂丰富得多。

1. The science of serendipity: how to unlock the promise of innovation in larger organizations by Matt Kingdon

2. Serendipity: Seemingly random events, insignificant decisions and accidental discoveries that altered history by Thomas Thorson

3. Serendipity: Accidental Discoveries in Science, by Roston Roberts


是不是可以从两方面考察:1.内部,大脑神经连接的serendipity。2.外部,关系管理连接。怎么感觉还是和网络科学有关?


很多 serendipity 的例子都是一种多维度的连接,在以前没有想到的地方形成了通路,给人惊喜。内部,外部,微观,宏观尺度上都是如此。


9、小米的边缘创新


虽然没有买过小米的产品,不过的确佩服雷军和小米团队,能在短短8年时间里从0到N,从最初找到市场痛点做出一个好用的安卓ROM,到建立了一个从手机到智能家电的生态,从一家变成了数百家,从中国扩展到了印度、俄罗斯、印尼、泰国等地区…

这是典型的“边缘创新”过程:从一个看似主流边缘的位置开始切入,抢占认知定位,进而不断的扩大和侵入到主流市场中,并且在此过程中建立了生态与护城河,变成一个有着相当影响力的独立而特有的存在


可以看成是一个类似亚马逊的多维度的打法?


10、创新来自多维度网络


创新,成功本质上都是来自体系化的多维度网络,而不是简单的观察者误以为的几个点和几条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