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幅面孔是什么意思(两副面孔是什么意思)

周末陪孩子看电影在外候场时,听到旁边有个中年女子在打电话,大意说的是过两天要去外地,没空赴约。随即挂了电话后,身旁的孩子不解地看着那个中年女子,“妈妈,你过两天没在家吗?”

女子面不改色地回答:“在啊,你林阿姨天天拉着妈妈去逛街,烦死了!”

孩子好奇地问:“可是林阿姨不是你的好朋友吗?”

女子狡诈却毫不犹豫地对孩子说:“好朋友是好朋友,但是天天要我陪她,我也很烦啊!我们是一家人,在你面前我这样说她没关系,你可不许在她面前说噢!”

恰好电影准备检票,女子拉着孩子的手匆匆进场。我看到孩子的脸上明显露出疑惑和不解,却没有人可以向他解释这到底怎么回事?他不明白为什么林阿姨是妈妈的好朋友,妈妈却这样说她?也不明白为什么妈妈明明不想去却要撒谎骗林阿姨说要去外地?

妈妈应该是每个孩子心中独一无二的女神,妈妈的一言一行都代表这权威、尊重、伟大、榜样。可当孩子面对这样“两幅面孔”的妈妈,孩子的心中该起多大的涟漪?

我忍不住心生悲叹:这样的家长培养出的孩子能是诚心诚意待人的孩子吗?

我从小就很喜欢看《蜡笔小新》,觉得小新太搞笑了,可长大后看却是另外一番滋味。小新的妈妈特别喜欢和周围的左邻右舍的大妈们一起“嚼舌根”,小新在一旁听了全部渗透进脑子里去。

孩子怎么听得懂好赖话,只听到妈妈曾说要参选的议员是个道貌岸然的老头,小新就当众“口无遮拦”地对着参议员喊了出来,引来众人大笑。

小新是童言无忌,但明眼人都知道小新的童言无忌都是因为妈妈的口无遮拦。

虽然这只是动画片,但却映射出一个和现实的生活状态。很多家长当着别人的面毕恭毕敬,客客气气,别人一转身,就在背地里把人说得一文不值,丑陋不堪。

在成人世界里,大人这样当面一套背地一套,口是心非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是,家长却毫不避讳孩子是否在场,也不顾及这样会给孩子带来扭曲的是非观,甚至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迟早要接受人性丑恶的一面。

正是因为家长们在孩子面前毫无顾忌地说三道四,两面三刀,才导致孩子原本纯真无邪的正确世界观从小就被颠覆扭曲。

如果家长在孩子面前就是“两幅面孔”,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影响?

我的一个朋友,说她很讨厌小时候的自己。因为读书时代的她是个很喜欢在背后说人坏话的孩子,而且不管对方是否和自己交好,她总是能说出对方的一二三来,有些是真实的,有些是添油加醋的。

长大后,她渐渐意识到自己这个毛病,通过读书学习心理学有意识地整改。她发现她的这一毛病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她的妈妈。

比如妈妈经常说爷爷奶奶对她们两母女多不好,多偏心。可真对着奶奶时,又是一副二十四孝好儿媳妇。

朋友还说到,小时候她妈妈如果受到邀请,不想赴约,尽管不能赴约的理由很正当,可妈妈总是要编织一些假的理由来回绝。

而这些,通通看在了朋友的眼中,印在了朋友的脑里。也怪不得孩子在三观刚刚形成的初期,就是按照妈妈的模样与人交往的。

绝大多数的家长认为,孩子还小,就算在他面前说什么,他也听不懂,因此在孩子面前更加口无遮拦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了。殊不知,家长在孩子成长生活过程中的每一言每一行都会给孩子带来深深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巨大且深远的。

一方面,孩子会变成像家长一样心口不一的人,在人际交往中习惯并喜欢玩弄一些小把戏,兴许这种“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伎俩能够带来短期的效益,却很难为他漫漫人生路再添砖补瓦,更难成为一个真诚的人。

另一方面,家长常常在孩子面前说一些“我们是一家人,这些话只能私下说”的话,在某种意义上说,孩子正在被动接受人性的阴暗面。

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谈何诚信?谈何阳光?谈何真心?

前阵子单位聚餐,恰好那天家中没人照顾孩子,于是我就把六岁的闺女一起带去。

孩子吃了些东西就在一旁玩耍,大人们依旧在席间杯盏交错,相互打趣捧场。当然,吃饭也是一门艺术,聚餐的中心点绝对离不开领导,大家伙都笑着围着他听他“怀念”过去的英雄往事,并时不时地敬酒表示佩服和尊敬。

聚餐进行一半时,领导接了电话临时有事得先行撤退。大家一听领导要走,纷纷起身挽留。

成年人都知道,这只是客套留而已,领导刚走没五分钟,大家就围绕着他展开了更加热烈的讨论,但气氛却显得特别诡异。

“哇!他实在很能吹牛!每次喝酒聚餐一定要说这个事!”

“对啊!我都听了八百遍了,老茧都快听出来了!”

“哎呀,人家毕竟上了年纪嘛!让人多吹吹牛嘛!”

“哈哈哈哈”

.......

大家重新把酒言欢,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就在这时,我转头看孩子在干什么。我永远都忘不了孩子傻愣愣地看着这群喝得面红耳赤的一群大人的那个表情,天真干净的眼神里充满了不知所措、质疑、厌恶、排斥。

那一瞬间,我心下一颤。我知道,孩子虽然在一旁玩耍,但却清楚地听到、看到席间发生的一切。

我起身抱着孩子到卫生间,闺女问我,“妈妈,现在我们也走了,他们会不会也说我们的坏话?”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闺女又问:“妈妈,你不是和我说过不能在背后说别人的坏话吗?”

我的确和她说过这个话。我告诉她:“对的!刚才那些叔叔阿姨做得不对!”除此之外,我不知道还能用什么语言来解释,一切都很苍白无力。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当时我没有参与到“集体说坏话”中,否则我真的不知道该如何面对孩子。更不知道该如何向孩子解释妈妈“人前一套人后一套”的“职场伎俩”。

从那以后,我在孩子面前更加谨言慎行,更不敢乱评论别人,因为我深刻地感受到,孩子比我们想象中更懂事!别以为孩子听不懂就在孩子面前口无遮拦!

家长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孩子初来这个世界,所有的一切都是一张白纸,就等着家长如何在这张纸上上色,画得画是否漂亮不重要,但最起码画上的色彩必须是积极阳光向上的,这样的色彩组合起来的成画都不会难看到哪去。

家长不仅仅有抚养孩子成人的义务,更有教育孩子的责任。相比于告诉孩子具体物体的存在,抽象的事物更难以用言语来描述,但在孩子的成长中却更加重要。比如孩子的三观,家长能够用语言来说:你不能在背后说人坏话!你不能撒谎!你不能想到什么说什么!

可是,说很容易,孩子听也很容易。但要让孩子真的听进去,就一定离不开家长的以身作则。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