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规律的意思是什么(一般规律是什么意思)

写在前面的话:《道德经》之晦涩难懂,古往今来万千读者应有体会。关于《道德经》的译注很多,每个读者都有他自己的理解和认识,自身文化水平和人生阅历不同,对老子思想的吸收也是各有偏好、各有侧重。关于《道德经》系列的读书心得,乃是作者在研读了多个出版社的译本,参考其他相关资料,提炼出自己觉得最有用的观点,加上自己的感悟,整理而成。此系列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读者如有“权威解读、名家译注”方面的要求,请绕行。

今天分享的内容是关于“道”的形象和“道”的作用。

先讲1则寓言故事。

光耀问无有说:“先生,你到底是有呢,还是没有呢?”

无有不回答。

光耀得不到答案,只好自行观察无有的形状和容貌。他盯着无有看了一整天,却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到、什么也摸不着。

光耀叹息说:这是达到最高境界了,还有谁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啊?像我,能够做到“无”,却不能做到完全没有,等做到了完全没有,却变成了“有”。他是怎么达到这种境界的呢?

《道德经》第十四章有言:“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老子在这里描绘了“道”的形象:无形、无声、无色、无味,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也就是说,凭我们的感觉器官是无法触及的。

这里就有一个疑问了。既然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那我们怎么知道“道”真的存在呢?

说到底,我们只能通过感官去感知周围发生的一切。

我们看见了万物的生长,也看见了万物的消失。虽然,我们不知道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但是我们推测出背后一定有它的规律。

我们通过“看见”,知道了“看不见”。

看见的是现象,看不见的才是本质。

再讲一则寓言故事。

有一日,夔遇上蚿。

夔对蚿说:“我用一只脚跳着走路,非常方便。你用那么多的脚走路,怎么走啊?”

蚿说:“你看见过打喷嚏的人没有?那喷出的唾沫,大的像水珠,小的像雾气,混杂下落,谁也数不清。我顺着自然的本能走路,管它脚怎么个走法。”

又一日,蚿碰到蛇。

蚿对蛇说:“我用那么多脚走路,还不如你没有脚的走得快,这是怎么回事呢?”

蛇说:“我顺着自然的本能走路,要脚做什么?”

又一日,蛇遇见风。

蛇对风说:“我用脊背和两肋走路,还像有脚的样子。你呼呼地从北海刮过来,又呼呼地吹入南海,完全没有行迹,这是怎么回事呢?”

风说:“是的,我可以从北吹到南,但却仍比不过人。人用手指戳我,我吹不断他的手指;人用脚踢我,我也吹不断他的脚,他们用手和脚都能胜过我。话虽如此,吹折大树,掀翻房屋,却只有我能做到。所以,我是用小的失败成就大的胜利,这种大胜利只有圣人才能做到。”

你看,独脚的夔羡慕多足的蚿,多足的蚿羡慕无足的蛇,无足的蛇羡慕无形的风,无形的风羡慕能看的眼睛,能看的眼睛羡慕能思索的心。

其实,不管是独脚的夔,还是无形的风,亦或是能思索的心,他们有用什么特别技巧来使自己更为与众不同吗?没有。他们都只是遵从自然赋予他们的本能在行事。虽然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那样做,但是他们就是那样做了。

前面讲过,老子认为,“道”是虚无的,不能触摸和感知,也就是说,我们不能通过正面去接触、去观察、去认知。

一个看不见、摸不着、够不到的东西,为什么老子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它呢?

他肯定不是因为太闲了没事干。

老子研究“道”,就是为了利用它、使用它。

这一点从原文里可以看出来。

原文最后两句:“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要不说老子的思维非常人可及。

在他看来,既然我正面攻不破你,那我何不换个角度和方式,从反面试试。

从现实的世界看不透“道”的本质,那我就从“道”的位置去面对具体的世界,也许就会有新的发现和认识呢。

毕竟,“道”虽然是虚无的,但它作用于这个世界的一切却是现实的、有形的。

依据自古存在的道,就可以驾驭现实世界。了解宇宙的初始,就能掌握“道”的规律。

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悟出“道”性,认识物质世界运动发展所遵循的规律,以此来支配现实世界。

此之谓“执古御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