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爱自由有什么意义(没有自由的爱)


中国人自古都有一种实用主义倾向。



我们常说“无事不登三宝殿”,有事才去“三宝殿”求佛拜神。没事的时候,神是神,我是我。



近代教育家朱光潜认为,中国人骨子里的实用主义正在毁灭当时的青年。



朱老说“中国人在全世界被推为最重实用的民族,凡事都怀一个极近视的目标:娶妻是为了生子,养儿是为了防老,行善是为了福报,读书是为了做官…在中国,什么都只是吃饭的工具,什么都实用,因之,就什么都浅薄。”



当父母对不听话的孩子说:“我生你有什么用?”时。当你正自学日语不想去聚会被同事怼:“学日语有什么用?工作中又用不到”时…



当你发现生活中的万事万物都被人约定俗成地贴上“有用”和“无用”的标签后,是不是让你特别地无语?


01

端午节全家聚餐,说起孩子的英语教育。



在广汽丰田做采购的侄子说:我大英六级过了,觉得学了这些年,最后也没什么用处。



我问:你们公司高管不可能都会日语吧?日方高管平时和他们怎么交流?



“大家都用英文交流。”



我:他们如果不会英文能升到高管吗?



侄子:那不可能,平时的国际会议、邮件、文献资料都是英文,不懂英语根本没办法开展工作。



我:“你现在是一般的科员,平时用英语的地方不多。可你的人生是要变化发展的呀,你如果想永远做个小科员当然可以说学了没用。



但是,将来你英语好就比其它不好的同事有更多的晋升机会和更多的人生选择,对吧?”



侄子想了想说:也对!



其实都不用想,你看国内哪个科技大佬英文不好的?当然雷军和刘强东的口语发音不标准,但读写肯定没问题。



他们这个级别的人会说英文不重要吗?不然为什么雷军要对女儿强调英文的重要性(访谈中提到),以此来弥补自己“are you OK?”的窘迫?



刘强东又为什么要去国外短期游学补英文短板?



都说学会了第二种语言就拥有了第二个灵魂。



不同的语言可以赋予不同的认知技能,多学一门语言就等于多培养了一种思维方式和看世界的角度。



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只会加强孩子的英语学习,因为他们自己享受到了这种语言带来的便利、自信和收益。



也坚信孩子学好英文将来可以拥有更开阔的视野和更多的人生可能。



世上没有无用之人,只有没找到自我的人。



这世上没有无用的知识,要么它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你的行动,要么它还在等待一个时机突然给你奖励。



王东岳有句话说得很到位:如果你追求实用,你就一定会一直让自己漂浮在最浅层,这相当于你指着大海的浪花说:这就是大海。但浪花只是在大海表层几十米的地方,下面有深达几万米的区域,大海的主流是暗流不是浪花。



你之所以成为今天的你,有没有想过或许正是你身上的那些别人眼里无用的特质成就了你?



或者你为一事无成而沮丧,想想是不是自己太过于看重和追逐那些实用的目的而抛弃了很多‬无用?



不在乎是否有用,但经常有用的,叫仪式感。很在乎是否有用,但经常没用的,叫形式感。



第一种是浪漫、情调;第一种是浪费、扔掉。


到底哪个才是真正的实用?

02

日本电影导演是枝裕和对无用之用体会深刻,他说:这世界需要无用的东西,什么都有意义的话,你会感到窒息的。



正所谓“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身?”



人是否平庸就看他闲暇时(无聊时)干了什么?

琴棋书画诗花茶还是玩游戏、煲剧、搓麻。



他们都是无用的人生消遣,生活总要有一点点无用的享乐,才会觉得有意思。



无用之用有精神愉悦上的妙用,如周作人在《北京的茶食》中写到:



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



如周国平笔下的世间有味之事:



“世间有味之事,包括诗、酒、哲学、爱情往往无用。吟无用之诗,醉无用之酒,读无用之书,钟无用之情,终成一无所用之人,却因此活得有滋有味。”



平庸的无用之用满足的多是感官的刺激,是人的本能需求。



作为追求有用之物之外的调节放松倒也无可厚非。



但过于沉迷其中会让人玩物丧志,劳神伤身。



我孩子在业余时间,没有上任何补习班,他5岁时我给他报了钢琴和羽毛球。



一个怡情,一个健体。



这几年他一直坚持了下来。



我不管他将来学什么专业,做什么工作,找什么样的爱人。



我所做的就是负责培养一个陶冶他情操的音乐爱好。



在他孤独、消沉、无聊的时候可以沉溺其中,给他慰籍、力量、充盈的另一个世界。



好的身体让人活力充沛,积极自信。也是人生梦想实现的保障。



让他有喜欢的体育爱好就是这个目的。



给他一份精神上的无用之快乐和身体上的无用之自在。



以后就算他做一名普通的公交车司机,也能享受这平凡而不平庸的一生了。


3

几天前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原院长曲卫国为毕业生做的演讲刷屏了。



他说:复旦人还得记住复旦的民间校训“自由的前提是无用。”



这也是康德坚持的人非工具而是自身目的的意思。



同韦伯“工具理性”意思相同:人们在行动的时候,只关注功利的目的和纯粹的高效率,而漠视人本身的精神价值。



更是《论语.为政》里“君子不器”的意思。



前两天看了中科院一则新闻,说的是青少年患抑郁症的比例是24.6%。



仔细查阅,又发现十年前中科院曾发表过“老年人患抑郁症比例是39.86%”的数据调查。



这都是“我们走得太快,而忘了等等灵魂”的结果导致的。



成功分为两种,外在的成功和内在的成功。



外在的成功,也就是世俗的成功,比如事业、收入、地位、权力、人际关系等。



内在的成功是你内心的感受,比如幸福感、满足感、成就感、安全感、自由感…



大多数人都忙于追求外在的成功,而忽略了内在成功的作用和意义。



外在的成功你争我夺、欲壑难填,你想占有的越多,你被占有的就越多,最后变成了欲望的奴隶,你没有了自由。



内在的成功就是我不和别人比,我自己定义成功。



我不争名夺利,内心平静知足,做个“无用”但内心自由的人。



人活着的目的或者人成功的定义是什么?我想应该是“快乐和自由”



但“有用”的观念最终将人变成工具,从而失去快乐和自由。



只有“无用”才可‬活成自己的目的。思想内心如果没有自由,被工具理性所控制,你不会过得快乐。



写在最后

《庄子.人间世篇》有言: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无用”的东西如文学、艺术、余裕、闲暇…能帮助我们‘抵抗’无休止的欲望侵扰,能为我们保留一线希望,让我们隐约看见一条有光的路,让我们有尊严地走在上面。



在追求有用的日常生活时,也别忘了那些无用的大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