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vb新片(tvb新剧2022)

豆瓣评分狂飙至9.6,内地和香港观众给出空前一致的好评——


那个曾经为我们贡献过无数经典作品的香港TVB,最近又火了。


这次,他们把目光对准了内地,拍摄了一整套以“扶贫”为主题的纪录片,给大家展示了这两个字的背后,有着多么沉重的意义。



片子精准冲击到很多观众的内心,tvb真实、真诚的纪录片画风,香港主持人陈贝儿跨越八千里路寻访理塘丁真的曲折,无一不触动着观众的情绪。


《无穷之路》,如名字所说,脱贫的路,就是一条艰难到永远看不到头的路。


而《无穷之路》最宝贵的莫过于,作品是以香港团队的视角,用最贴近香港同胞们的表达方式,展现了内地脱贫事业的全貌。



真实不做作,选择沟通而不是机械式讲述,态度平视而不掺杂偏见,在近些年充满误解和不满的舆论场上,这样一部作品,无疑是重新联系起两地同胞之心的桥梁。


而一点点深入着看下去,那种最细微的共情感,最真实的故事与经历,更加让人震撼。





要经过多少人的努力,付出多少代价,才能走上脱离贫困的“无穷之路”?


如果一定要用数字来衡量:走到这一步我们用了8年的时间,有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近1亿人口告别绝对贫困。


云贵高原大峡谷,南部热带雨林,川藏高原,西北戈壁...每一个角落的人民,都由此过上了更好的生活。



这其中,也有我们最熟悉不过的大凉山,悬崖村。


悬崖村所在的地区是全国最经典的大范围连片特困地区。近乎与世隔绝的环境和落后的观念一环扣一环,贫穷两个字世世代代烙印于居民们的身上。



在纪录片的第一期中,主持人陈贝儿就和拍摄团队亲自探访这里。


1500米的悬崖,近乎90度的垂直天梯,进出村庄的上下攀爬都宛如殊死搏斗。



而在2016年修好现在2556级钢梯之前,村民们要走的,竟然是用籐绳织成的简陋“梯子”。


从上学开始,孩子们就要走上这样的路,路途危险又漫长,每次出行都是直面死亡。



但扶贫工作改变了一切。钢梯建成之后,自来水和电力也相继通往大山,在4G信号抵达之后,这里也终于不再与世隔绝。



可在山上,始终无法融入世间。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家还花了三、四年时间,建立了1400多个安置小区。同时配备了完整的社区、医疗、文化设施、学校、交通网。



“安得广厦千万间”,无数的扶贫工作者、建筑工人用自己的双手,在荒野间建起了千万广厦。



2000多个贫困村由此受益,35万村民得以从落后、原始的大山之中搬出来。


他们的居住环境从这样:



变成了这样:



即使如此,还是有很多老人不愿意搬出来,在封闭的环境和观念影响下,要改变一辈子的生活习惯并不是容易的事情。



但改变正在发生。我们能看到,孩子们的学习环境从之前跨越大山,冒着生命危险:



变成了现在这样,和城市孩子几乎没有差别:



“扶贫也扶智”,在新一代孩子接受正式教育,成长起来之后,贫穷的循环将不会再延续下去,顽固、封闭的思想也终将消失。



他们将有机会改写命运,传递希望。






在“云南最后的秘境”,巨大山脉的大峡谷之下,就是翻涌奔腾的怒江。


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同样是因为极其不方便的交通,世世代代无法摆脱贫困。


从外面获取食物都要冒着生命危险,承担着昂贵的人力运输费,在生存之外,他们没有余力去思考更多。



为了更好地运输物资,自古以来,这里建有百多条“溜索”,沿江两岸居民靠“溜索”到对岸。



当年没有桥的时候,过溜索很危险。当地的乡村医生说,从他到这里算起,已经有十几个人在渡江的过程中掉入江中。


而一旦坠江,便尸骨无存。



为了传达出溜索渡江的艰难,主持人陈贝儿以身犯险,亲自带大家体验整个过程有多危险。



宽广的江面,有限的保险措施,让人忍不住跟着捏了把汗。


而这,却是生活在这里的居民世世代代都在经历的事。



2016年,政府注资20亿,开始溜索改造项目。199座过江大桥拔地而起,接驳公路贯通全省,像触角一般联系起所有的人民。



山里的村子能走到外面去,外面的物资可以无缝衔接进来,怒江,不再是他们命运中的拦路虎。



没人会再因为交通不便而葬身怒江。在当地企业和扶贫工作者的帮助下,原来的溜索摇身一变,成为运输农作物的绝佳工具。



有了交通,人民也渐渐富裕起来,但要根本解决跨代贫穷,还是得靠教育。


为了让适龄孩子入学,老师和工作者们到每一个山、每一个村亲自登门拜访,劝说家长同意孩子读书,不放弃每一个需要接受教育的孩子。



千山万水,只为了找孩子过来读书。半年的时间他们找来300多名学生,学校也由此慢慢步入正轨。



但孩子们也并不让学校省心,最开始,翻墙逃学是家常便饭。


到后来,学校还要教会孩子们经常洗手洗头洗衣服,教会他们喝开水来代替生水,让他们摆脱在深山里与世隔绝的生活习性,真正做到能和外界接轨,能正常融入社会。



学习方面,因为学生水平差距太大,老师们面临着很大挑战。


有些学生从没上过学,甚至还不懂汉语,为了让每个人都能好好踏入社会,学校还开设了技能培训。



从修车到理发,只要是适合在外生存的技能,学校从不排斥。


“你一定要有一技之长”,这是所有教育者对孩子们最真诚的教导和祝愿。



但无论老师们怎么用心,换来更多的还是挫败感。


经济和观念等造成的限制太多,孩子们的命运,从未掌握在他们自己手中。


即使如此,也有很多很微小的改变,让他们相信自己的努力是值得的。


15岁的阿恰达说,来了这里之后在学校的指导下喜欢上了烹饪。她说要学习做更多更多的菜,以后要自己开一家饭店。



16岁的福记华从最开始的一直逃学,变得喜欢上了音乐课。接触音乐之后他懂得,“不能再这么混下去了”。



翻墙逃学高手福平林也找到了自己想研究的东西,他每天带着几个同学去政府那边学习茶艺。自从肩负起领队学习的任务,他再也没有逃过学。



早早放弃,种一辈子田,或是游手好闲误入歧途...在这些之外,孩子们有了更多的选择,更远的未来。


他们的后代,也有机会真正走出深山,融入现代社会。



用网友的话来说,不刻意煽情的记录最高级,不刻意颂德的观察最催泪。


在主持人和制作团队的努力下,我们得以看到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


因为经济和教育条件的差别,或许我们无法理解他们的想法,他们做出的每个选择。甚至有些做法,在我们眼中完全“不正常”。


但在镜头中,我们得以了解背后的原因,和他们产生共鸣,看到他们是如何努力又认真地活着。



无论多么偏远,多么与世隔绝,在那里生存着的人们,从未被放弃。


由此,《无穷之路》最真实地展现出了,在“彻底告别绝对贫困”这短短几个字的背后,国家究竟付出了多少。


我们也看到,有多少人曾经在这条道路上默默奉献,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甚至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很多人也提到,从香港人的视角去看,会产生格外不一样的感受。


只有真正走过这段路,看过这段路上的艰辛、困苦与牺牲,才真正体会到国家和人民背后的奉献,消除彼此的误会和不解。



才能真正意识到,“脱贫”二字,到底有着多么沉重的分量。



而这,也正是联系起香港和内地观众彼此的认同感,联系起同为炎黄子孙的你我心情的,最动容的部分。



目前片子更新到第六集,《山海情》的人物原型、后续理塘等的寻访还在持续更新中。



而在纪录片的评论区中,提到最多的词莫过于“奇迹”。



几千年来,中国人民一直在治乱兴衰的周期中循环。兴亡百姓皆苦,让所有国民都能有尊严地活,似乎是个无解的难题。


而如今,我们终于看到了曙光。



最贫穷的人民已经能吃饱穿暖,有机会接受教育,学得一技之长,有机会和现代社会接轨,不再被封闭在贫穷的循环中。


授人以渔,今后的路,只会越走越广。



“难于上青天”的路被踩在脚下,“广厦千万间”崛起于荒野。在扶贫中,我们已经见证了无数个奇迹。



天堑变通途。扶贫的无穷之路,终会迎来“穷尽”那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