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3日,今天是第9个“世界野生动植物日”,全球的宣传主题是“恢复关键物种,修复生态系统”,中国的宣传主题是“关注旗舰物种保护,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在张羊羊的《大地公民》一书中曾描述到,当鲸在海洋中死去,它的尸体最终会沉入海底,这个过程为鲸落,一头鲸的尸体可以供养一套以分鲸鱼解者为主的循环系统长达百年。在北太平洋深海中,鲸落维持了至少有四十三个种类一万二千四百九十个生物体的生存。
鲸鱼与大海最后的深情一吻,留下的几个数字是令人震惊的。
然而当一头搁浅在海滩的鲸鱼胃里,有多达包括渔网、绳子、包装袋、塑料杯子等几十公斤的垃圾。这个数字和现实也令人悲痛。
在20世纪,全球有不少动物灭绝或濒临灭绝,保护全球稀有物种刻不容缓,今天不如走进《大地公民》这本书,来寻找动物与生活的隐秘关联。
以下内容节选自《大地公民》:
白鲟
这是一座座墓碑:
史德拉海牛,一七六八年灭绝;
恐鸟,一八〇〇年左右灭绝;
中国白臀叶猴,一八八二年灭绝;
南极狼,一八七六年灭绝;
云南闭壳龟,一九〇六年灭绝;
新疆虎,一九一六年灭绝;
中国犀牛,一九二二年灭绝;
亚洲猎豹,一九四八年灭绝;
普氏野马、高鼻羚羊,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灭绝;
台湾云豹,一九七二年灭绝……
数字纪年慢慢挨近,终于有点惊心动魄。如果说,有些面孔在时空中离我很遥远的话,滇池蝾螈在一九七九年灭绝了,那一年我出生。我出生后,墓碑们还在继续竖起来:
里海虎、爪哇虎,一九八〇年灭绝;
亚欧水貂,一九九七年灭绝……
白豚消失不久,很快迎来了——长江白鲟,二〇一九年灭绝。这是长江特有的物种,自中生代白垩纪残存下来的极少数远古鱼类之一——在地球上生存了一亿五千万年后,消亡了。
消亡这样的词语用得多了,人类有些麻木,简单地说,你再也看不见它们的面孔。一个人过世了,再也见不到他的面孔,但可以从他的孩子身上找到些影子。可白鲟以及它的孩子一个也没留下。
遗憾的是,我在长江边长大,却从未见过白鲟,二〇一九年这一页一翻过去,就只剩下某个标本了。或者,打开集邮册,捏住那张中国邮政一九九四年发行的面值五十分的特种邮票,还可以好好打量几眼:白鲟,又叫中华匙吻鲟。它向前突出的口、唇很长,仿佛想第一个亲吻到这个世界。
白鲟一般在金沙江下游和长江上游活动,偶尔也会到长江下游。每年的四月左右,白鲟会在宜宾一带的江段产卵。渔民们常年在此地打鱼,对白鲟的生活习性很了解,所以每年此时都在此处捕捞白鲟——“只要捕获一尾,无论是中华鲟还是白鲟,所得的收入都会比打十几网小鱼的收入还多。”那时,每年白鲟的捕捞量足足有五吨,渔民说:“鲟鱼肉用板车拖到街上去卖,像卖豆腐一样,要多少切多少,也不用称。”《沙郡岁月》里,数十亿只旅鸽的灭绝不到一个世纪,那时的人们大概都不会想到,白鲟的彻底灭绝仅仅是几十年。
从长江鲥鱼、白豚的灭绝到白鲟的灭绝,江豚和中华鲟也日渐稀落……我的长江瘦了。砍伐、污染、滥捕,一道道坝像一遍遍绞刑,长江被哺育过的忘恩负义的子民们折磨得奄奄一息。
鲟鱼,古时称鲔。曾经“鳣鲔鳟鲂,鳢鲨鲿”这样壮观的鱼群,现在游着游着“鲔”不见了,挺让人伤感的,像把左思的《三都赋》抠掉了一个字,留了个空框,你用自己的想象,爱填什么填什么吧。
翻英国摄影师蒂姆弗拉克的镜头,一只卷尾猴多像在用手指算数的孩子,滇金丝猴的嘴唇红得好像刚吃了辣火锅……维多利亚凤冠鸠、灰冠鹤、红色雅各宾鸽子、黑白花狨、食猿雕、比熊犬,一张张脸长得那么美那么惊艳。可是,它们脖子上都挂了病诊结果:濒危。
照此,人类中的最后一个也快倒下,他忏悔着、挣扎着竖好一座墓碑:人类,于不久的将来灭绝。之后,也许不会再有墓碑竖起。
张羊羊 著
长江文艺出版社
内容简介:《大地公民》是江苏作家张羊羊继《草木来信》之后的全新散文集,此书是一部写虫子、兽物的作品集。此书文笔流畅,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全书选取了52种日常生活种常见的植物,诸如羊、狐狸、乌龟、青蛙、蛇、骆驼、野兔、鸽子、戴胜、蚂蚁、蜗牛等,作者以细腻的文笔为读者再现了一个富有生活气息、诗意空间、本真之心的动物世界。
作者介绍:张羊羊,1979年5月生于江苏武进,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习作散见《钟山》《散文》《天涯》《大家》等刊物。有诗集《马兰谣》《绿手帕》,散文集《庭院》《旧雨》《草木来信》等出版。现供职于武进图书馆。
图片来源:unsplash
图文编辑:胡冰倩
责任编辑:夏 萍
审 核:阳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