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利地产经营什么问题(保利地产和保利置业的关系)

恒大的债务问题,将会影响到中国的整体金融体系,使得私人地产公司的投资更加集中于央企和国有。而房地产业,也是一个资本密集的产业,这种趋势,将会让国有企业,在中国的房地产业中,占据一席之地。

而那些被业内看好的央企国企们,对于地产市场的发展,他们是如何看待的?恰巧,中国最大、最具市场化的房地产企业之一,保利地产近日发表了《保利2021-2022年房地产行业白皮书》,以说明其对市场的洞察力和洞悉。

保利曾于2017做出这样的预测:楼市已步入“总量峰值时代”。到了2018年,它又推出了“城市生命周期论”,业内对此非常重视。到了2022年的产业报告,保利再次作出了一个转折性的评价:中国楼市已步入"减量发展时代",其运作的逻辑已有了根本性的改变。

“减量发展时代”对于保利来说,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上一次,他为房地产业下了一个里程碑式的标签,那时候,房地产业已经步入了“总量峰值时代”,在那个时候,房地产市场的销售规模将会达到约17亿平米,而不会继续快速上涨。但与此同时,这个产业也具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行政的界限已经超越了市场的界限,心理距离最终会被现实打破。


这是怎么回事?我看了一下,在2017版的一份报告中,有这样的说法:那时的房产市场,市场的界限比行政的界限要大。以上海为例:2011-2016这五年里,上海的常住居民增长速度要远超邻近的苏州、嘉兴,但是苏州、嘉兴的销售增长速度要比上海更多,两个相邻的地区增长了将近一倍,而上海的增长速度则是20%。

为什么会这样呢?保利表示,由于上海等大城市的开发用地面积已到了一个临界点,房价暴涨到超出一般老百姓的承受能力范围。不过,一般民众对“在上海购房”的需要并未消退,因此,这种需要超越了上海的行政性,外溢到周围的苏州、嘉兴等地,从而把两座城市的库存房源都给吸收了。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广州和深圳,广深对人才的吸引能力超强,但是它们的商品房销量增幅却不如周边城市大。

这就是所谓的“行政的界限已经超越了市场的界限,心理距离最终会被现实打破”。

因此,当时保利认为“拐点论”和“白银时代”都过于悲观。在这个“总量峰值时代”,开发商可以尝试多种业务,也可以研究房地产金融,反正有许多事情可以干,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时期。那么,到了2022,为何成为一个“减量发展时代”,这有何不同?让我们来讨论一下这之间的区别。

首先,一个产业的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初始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保利公司在上一个5年已表明,行业已进入成熟期,如今已从龙头跌落,但尚未步入衰退期。到了这个时候,国内的房地产市场,不可能一直保持在17亿平米左右,销售肯定会下滑。这个现象从21年下半年就开始了,2年上半年,房地产市场的销量一直在上涨,环比去年同期上涨了27%,而下半年却出现了15%的下滑。其次,保利表示:有效需求的边界在缩小。在国家的限价政策中,一线城市和中心城市的房价不能上涨,这就导致了其他地方的价格都不会太低。此外,政府一边限价,一边加大对长租住房供应的力度。当所有的改变都出现在一个年轻人的眼前,他的想法就会发生改变,他很有可能会认为,自己应该在公司附近租房,等一等,攒个首付,在城里买房。


因此,在步入“减量时代”以后,保利认为,要从根本上改变房地产业的运作逻辑,必须遵循以下五大潮流:

(1)去金融化。这几年来,许多人都认为中国的房地产业是一种类似于金融的产业。这意味着,房地产公司不能贷款太多,客户不能把房子用作投资,要回归实体。

(2)制造业化。那么如何去金融化?需要向制造业靠拢。未来的地产行业,将不再吃土地红利了,而是要通过制造业思维和精益经营的思路,来发掘更多的利益。

(3)极致专业化。由于“房屋是用来住的”,那么,对于商品与服务的专业性需求将会更高。这才是真正的制造业标准。

(4)功能民生化。开发商不是只卖房,而是要做好住房的建设,要做好社区建设,做基层治理。

(5)市场分化加剧。因为,最重要的竞争优势,就是信誉和职业素养,所以,进入房地产行业的难度会更大。那些没有资金和生产技术的小型公司,很有可能会被逐渐地抛弃,这一点我们在前面已经做了说明。

请大家注意的,中国最大的央企房地产商保利,对房地产行业的趋势判断。它所总结的五个趋势,正好跟万科最近的市场判断相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