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酒销量为什么下降(汾酒销量为什么下降了)

(汾酒董事长李秋喜曾公开叫板茅台)

题要:有人说,从一瓶汾酒,可以看见中国;而我们从汾酒在酒企排名老大跌至老五中,又看到了什么呢?


今年的白酒行业格外热闹。

随着资本市场的看好,白酒行业涨声一片,各大酒企也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酒企之间的角逐也越发白热化。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就是汾酒对“茅五泸洋”格局发起的猛烈冲击。

作为曾经的“汾老大”,汾酒已经在二线白酒品牌中沉寂多年。最近一次出现在公众视野里,还是因为去年曝出的开发酒乱象。

今年汾酒的频频露脸,让人不禁产生疑问:难道时隔不久,汾酒就已经完成了华丽转身,逆袭归来了吗?

汾酒,又行了?

恐怕,还是差了一点。

01

汾酒,不错,就是差了点东西。

这是最近几年,酒圈对于汾酒的普遍评价。说它不错,是因为自从2017年改革以来,汾酒一直在进步,且表现可圈可点。说它差了点东西,是旁观者一个模糊的印象,而这个印象,则来源于方方面面。

方方面面都差了一点。

首先是一流酒企所必须的革新。

曾经在九十年代一瓶难求的“汾老大”,因为战略失误、意外事故等原因,失去了抢占白酒市场的先机,而后沉寂多年。

这些年来,重回白酒第一阵营一直是汾酒的夙愿。可惜,有些事情并不只取决于汾酒的主观能动性。

自2009年和2010年五粮液和贵州茅台营收先后破百亿,随后两年洋河股份与泸州老窖也加入百亿俱乐部后,中国高端白酒品牌的“四大名酒”格局就此成型。

直到现在,白酒第一流阵营的位置还是被“茅五泸洋”四个品牌牢牢占据,想要打破这个格局,并不容易。

从汾老大到汾老五,从一流到二流,汾酒失去的不仅仅是地位,还有一流酒企所必须进行的种种革新。

汾酒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

因此,从2017年来,汾酒就开始改革求变。时任汾酒集团董事长的李秋喜还与山西省国资委签订“军令状”,用未来三年的业绩进行对赌。

根据考核目标责任书显示,为了让山西省国资委下放投资经营、财务融资、资产转让、管理层人事薪酬等八项权利,汾酒集团必须保证三年营收增长目标为30%、30%、20%;利润增长目标为25%、25%、25%。若不能完成经营目标,则解聘汾酒集团董事长。

在军令状的驱使下,李秋喜对汾酒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首先是引进战略投资者华润。在2018年,汾酒的改革已经进行了一年多。凭借李秋喜在契约化管理和经理层市场化选聘等方面的经验,汾酒成功取得了营收增长44.42%,净利润增长57.39%的成绩,“汾酒速度”也由此而来①。

彼时,汾酒的国企改革已经在体制和机制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混合所有制改革层面,仍有待突破。2018年2月,汾酒集团引入华润创业控股子公司华创鑫睿进行混改。汾酒集团以每股52.04元的价格,将11.45%的山西汾酒股权转让给了华创鑫瑞。这使得华润成为山西汾酒中,仅次于汾酒集团的第二大股东②。

这场价值高达51.6亿的联姻,填补了汾酒薄弱的省外销售渠道。

一直以来,汾酒的销售多集中在山西省内,省内市场营收长期超过省外。而华润旗下的零售业务,华润万家超市,遍布中国31个省份,包括大卖场、便利店、精品超市在内的门店数量约4000多家。对于汾酒而言,这无异于在眼前铺开了一张通往全国的道路网。

渠道一旦打开,销售也就变得轻松。2019年上半年,汾酒省外市场收入31.67亿元,首次超过省内市场收入的31.49亿元。也就是说,仅仅一年的功夫,汾酒就在省外又摸索出了另一个巨大的“山西市场”③。

当然,华润为汾酒带来的不仅是销售渠道的扩大,还有丰富的上市公司治理经验和先进的经营理念。李秋喜把经验充分运用到了汾酒集团上。

到2019年改革结束,山西汾酒先后从汾酒集团收购了多项关联资产。同时,也为在控股股东旗下酒类资产彻底注入或出让前,过渡性解决历史遗留的同业竞争问题提供了方便。

借此,李秋喜完成了汾酒集团的整体上市。

在2019年,也就是汾酒改革的收官之年,汾酒终于完成了一直耿耿于怀的百亿营收,成功进入百亿名酒俱乐部。

平心而论,这三年来,汾酒的改革绝对称得上卓有成效。然而,对于一流酒企而言,汾酒的改革并不是进步,而是在“补课”,补那些它们原本就拥有的东西。

改革、开拓销售渠道、增加营收、上市,这些无不是一流酒企早就在做的事情。汾酒补上了与第一阵营之间的鸿沟,但还不足以与它们比肩而立,依旧差了那么一点点。

即使在今年,汾酒的营收增长十分抢眼,外界对它的评价却是:成绩如此优秀,足以稳坐白酒第五把交椅。

这是一句夸奖的话,但是对于汾酒来说,可能算不上好消息。这意味着,在评价汾酒的时候,外界已经自动将它从一流队伍中剔除。

更重要的是,汾酒在进步,不意味着其他品牌没有进步。今年白酒行业表现普遍强劲,仅从上市白酒公司的方面来说,其发展曲线,基本都是在疫情防控稳定后,平稳向上的。

以今年第三季度为例。五粮液、泸州老窖、今世缘、水井坊、老白干、迎驾贡酒、舍得酒业、酒鬼酒、金徽酒等酒业,其营收都实现了两位数增长。其中最值得一提的酒鬼酒。从年初至10月底,酒鬼酒的股价涨幅已经达到191%。它的第三季度营收为4.05亿,同比增长56.37%;净利润1.46亿元,同比增长419.02%④。

在所有的白酒上市公司中,酒鬼酒的表现可以说是一骑绝尘。而排在山西汾酒前面的泸州老窖,第三季度净利润15.95亿元,增幅高达52.55%⑤。虽然就增长幅度来说,泸州老窖还比不上汾酒的69.36%,但汾酒的净利润只有8.56亿元,还是略逊一筹。

“汾酒很不错,但是……”

这个“但是”,就是汾酒心中不能抹灭的隐痛。

02

造成汾酒隐痛的,还有它和第一流阵营间品牌公信力的差距。

2019年4月,正在准备集团上市的汾酒集团,被新京报的一篇报道打了个猝不及防。报道中指出,很多不同品名的“开发酒”,包装上虽都印有“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品”“杏花村”等字样,但无法查询具体开发商和酒水生产厂名厂址等信息,更有一些不良开发商和经销商借此漏洞,用三无散酒灌装冒充汾酒⑥。

开发酒是内行才懂得一种说法,它和股份酒相对。就汾酒而言,汾酒老厂,也就是山西杏花村汾酒厂股份有限公司所生产的酒,叫股份酒;而由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其他子公司生产的酒水,叫作开发酒。因为这些酒由各个开发商自行设计包装品名销售,所以得名“开发酒”。

开发酒的品牌乱象一直损害着汾酒的形象。

首先是价格上的虚高与混乱。一瓶集团开发酒,其零售价可能达到批发价的20倍。批发价30元一瓶的“开发酒”,对外零售价能达到600元左右。而同一款产品,在不同地区、不同店面的销售价格也能相差百余元。

其次是质量上的良莠不齐。开发商得到汾酒集团的授权后,经常会利用不同的瓶子和包装来对相同的酒进行包装,从而造成市场上的汾酒质量参差不齐,真假难辨。更有贴牌商出于成本与利润最大化考虑,从汾酒买条码,再自行灌装,甚至以次充好。

这些事故无疑损害了汾酒的形象。事实上,关于汾酒“集团开发酒”的争议由来已久。早在2013年,《每日经济新闻》就曾经报道过开发酒乱象。然而到2019年,6年过去了,汾酒还是没能做出改善。

汾酒的品牌公信力,就在这些混乱中被一点点被消磨。

事实上,汾酒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在三年改革中,也积极提出要整顿开发酒的问题,进行产品瘦身运动。然而,因为合作期限。产品包装等种种原因,整顿工作进展十分缓慢。

品牌的梳理、管控、提升和优化,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而要让一个品牌的形象崩塌,可能只需要一件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

这件事,汾酒应该深有体会。1998年的春节,汾酒过得并不平静。山西省文水县农民王青华和妻子用34吨甲醇加水后勾兑成散装白酒57.5吨,出售给山西朔州的几个个体户批发商。之后的短短数日,这批假酒让27人死亡,222人中毒入院接受救治。

这起假酒案的伤亡之惨重,影响之恶劣,让全国上下对山西白酒一片恐慌。整个山西白酒行业都因此受到了牵连。原本与假酒毫无关系的山西汾酒也因为来自山西,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和冲击,从行业第一的宝座跌落。

中国白酒第一股,这个承载了无数辉煌的称号,也是从那个时候起,慢慢离汾酒而去。

拥有了再失去,最痛苦。

这之后,为了走出低谷,汾酒便开启了合作开发模式。在这一模式里,汾酒负责品牌,开发商负责资金和渠道。这样一来,汾酒就可以以最小的资本获得稳定的包销量,并开发出更大的市场。

如同一个硬币有正反两面,一件事也有利弊权衡。为了重新崛起,在白酒市场里站稳脚跟,汾酒用自己的品牌背书,以合作开发模式实现了市场的再次扩张。

而如今,汾酒向一流白酒的位置发起冲击,被透支的品牌公信力又悄悄绕了回来,向它索取代价。

汾酒做错了吗?或许连它自己都说不清楚。

可二流到一流的那一点点距离,就如此真切地横亘在汾酒面前。

03

汾酒想要抹掉那一段距离,也一直为此努力着。

笛卡尔说:机会总是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汾酒在等待这个时来运转的机会,也为此做了很多努力。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讲好汾酒故事。

而在讲故事上,它也差了一流品牌一点。

浓香型、酱香型和清香型是白酒的三大基本香型,其中,汾酒是清香型白酒的代表。作为清香型白酒的鼻祖,汾酒具有发酵周期短,出酒率高,窖藏时间短的特点。

这些特点让汾酒能够迅速扩大生产规模,在上世纪,汾酒就是靠快速提高产量获得了空前的繁荣。

正是借助于它的高效产能和名酒的血统,汾酒从1988年到1993年连续六年经济效益第一。它还蝉联了五届中国名酒称号,是中国白酒中产量第一个突破万吨的企业,也是第一家A股上市的中国白酒企业。

那些年的汾酒,实实在在地占据了中国白酒的半壁江山,是当之无愧的“汾老大”。

然而,这些利于大规模生产的特点,放到讲故事上,就成了弱点。不管事实真相如何,在大众的一般认知里,酒的品质是和酿造时间长短划等号的。酿造时间越长,酒的品质越好,反之则越差。

和泸州老窖,茅台相比,汾酒就败在了这个“短”字上。

当然,这并不是什么致命的缺陷。只要运作得当,一个“短”并不能成为汾酒提升文化价值的阻碍。

但问题是,汾酒的一个决策失误,让它的“酿造时间短”和中低端市场直接划上了等号。

1988年7月,国务院决定放开部分名烟名酒价格。当时放开价格的有茅台、五粮液、汾酒、郎酒、泸州特曲、古井贡酒、洋河大曲、西凤等,共十三种名酒。

汾酒当时的决策,是“做老百姓喝得起的名酒”。对于老百姓来说,这当然是一件好事。然而对于汾酒集团而言,这个决策却让它失去了发展高端市场的先机。一直到现在,汾酒都还缺少一款有代表性的高端白酒品牌,依旧在次高端及以下的白酒市场里鏖战。

相比之下,五粮液在1994年前三次涨价,成功抢占了高端白酒市场。很长一段时间里,高端白酒市场里,只有它和茅台在你来我往。

市场没有贵贱之分,但品牌故事有高下之见。

茅台、五粮液的高端白酒市场定位在无形中提升了自身形象,也更有利于它们品牌故事的讲述。而汾酒,定位有误不说,在很长一段时间,也根本没有讲故事的概念。

这一点,李秋喜也意识到了。在白酒行业,品质与文化的构造才是避免同质化竞争的最好办法。

为此,这位一向低调行事,沉默寡言的汾酒集团董事长,在2010年左右,频繁与茅台叫板。

他拿出史料,指责茅台篡改历史。比如当年获得巴拿马金奖的只有汾酒,没有其他白酒;又比如开国大典上的国酒,其实是汾酒而不是茅台。

这频频叫板的背后,都是李秋喜想要讲好汾酒故事的一番苦心。也正是因为他的叫板,“牧童遥指杏花村”的汾酒,才能又一次回到大众视野。

10年来,汾酒赞助出版了大量关于汾酒文化和清香型白酒的书籍。其中有一本《国宴汾酒》,厚达400页。上至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下至革命老区与汾酒的不解之缘,可谓应有尽有。

正是因为这些故事,汾酒才有了“汾”“杏花村”“竹叶青”这三块金字招牌。

可是,仅靠这三块招牌,想要重回一流市场是远远不够的。

汾酒的高端白酒产品是“青花瓷”。这些年来,汾酒一直试图让它对标茅台。可是,虽然对标茅台,它的品牌定位并不清晰,故事也没有讲好。

目前市场上,仍旧缺乏一款千元以上的清香型核心单品。

一瓶高端白酒,消费者买的不再是一瓶酒,而是它的品牌和背后故事所蕴含的价值。而青花瓷,和530飞天茅台、520普五五粮液、洋河“梦之蓝”、泸州老窖“国窖1573”相比,始终欠缺了一点点。

李敖写过一首情歌,歌词说“不要那么多,只要一点点”,很适合汾酒现在的处境。

它和一流的距离,只差那么一点点,可是,这一点点,该怎样去填补呢?


注:

①《加强契约化管理 汾酒集团混改效果初显》北京商报网,2019年01月13日

②《汾酒集团混改引入华润 改革跑出“汾酒速度”》中国商报,2018年04月23日

③《汾酒今年提前实现百亿目标 经销商大会再度释放全国化提速信号、省外收入占比将进一步提升》中国网财经,2019年12月27日

④《酒鬼酒前三季度净利润增长79.76% 第三季度营收超市场预期》证券日报网,2020年10月29日

⑤《泸州老窖:第三季度实现净利润15.95亿元 同比增长52.55%》中证网,2020年10月28日

⑥《开发酒”能否压垮汾酒集团的上市梦》经济观察报,2019年04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