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有什么金融案例分析(2016年有什么金融案例分析题)

小微企业对国民经济至关重要。截至2020年底,我国中小企业户数占市场主体总数的95.68%,GDP占比超过60%,纳税占比超过50%,为我国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起着促进就业、提高居民收入、推动技术创新和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作用。但受宏观经济下行影响,疫情冲击下国内外复杂的形势进一步增加了小微企业的生存压力,如何确保小微企业稳健持续地发展,值得社会各界关注。


探索背景


自2016年国务院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从国家层面确立普惠金融的实施战略以来,我国围绕小微企业融资实施了多项普惠措施。商业银行作为重要金融组织,支持与服务小微企业成为开展普惠金融的重点业务,主要通过扩大贷款规模、降低信贷利率,为小微企业让利实现普惠。但是,如何对小微企业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以建立商业可持续可循环的普惠金融模式,平衡银行经营与风险管理,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提升金融服务覆盖面,是银行深化普惠金融事业必须面对的挑战。


重庆银行打造的小微普惠金融智能服务服务体系提供了示例。


实践成效


推动小微普惠金融智能服务体系建设


重庆银行建立以行领导直管、跨部门决策、扁平化的创新管理模式,组建包括产品设计、系统开发、模型训练、运维管理等小组在内的敏捷实施团队,以快速响应与落地项目相关的重大决策(见图1)。

图1 重庆银行小微企业服务组织结构图


提升业务效率,降低金融服务成本


重庆银行通过加强新兴技术与信贷业务的深度融合,打造了由“多元化产品”“智能化风控”“数字化运营”“精准化贷后预警”与“新型法律合规”五大模块构成的五位一体的小微普惠金融智能服务体系,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针对企业不同行业特征、不同主体类型和不同发展阶段,设计了“好企贷”“链企贷”“好企看看”等多款产品,满足小微企业多样化融资需求,从而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推动了普惠金融创新,在同业处于领先地位


重庆银行建立的小微普惠金融智能服务体系,通过和发改委、税局等机构共享信用信息,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优化营商环境,增强小微企业融资获得性。特别在疫情期间,开发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等多渠道触达客户,提供线上金融服务协助小微企业复工复产。


截至2020年12月31日,重庆银行小微普惠金融智能服务体系,累计授信小微客户超2万,累计投放金额近143亿元,当前管户客户数超7300人,当前贷款余额突破52亿元。面向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规模稳步扩大,推动普惠数字金融业务高质量发展。


模式构建


为了满足小微企业的信贷需求,重庆银行坚持管理机制创新、业务模式创新和技术应用创新,综合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识别、区块链等金融科技技术,让技术推动业务创新,打造了五位一体的小微普惠金融智能服务体系,实现对小微信贷业务全生命周期的动态监测与智慧管理,确保信贷业务流程信息化、标准化与风险管理的智能化、集约化,为小微企业提供优质便捷、商业可持续的金融服务。


多元产品研发


重庆银行结合客户特征和数据信息,基于“客户分层、风险分级”的原则,搭建业务模式、业务场景、担保方式多样的小微信贷多元产品体系。并辅以图像识别、生物识别、电子签章等技术,实现小微信贷业务流程在线化、智能化。在保障客户信息安全的同时,为小微客户提供更加便捷的小微普惠信贷服务(见图2)。

图2 重庆银行小微信贷多元产品体系结构图


业务模式创新。随着金融业数字化程度的提高,金融服务体系也在积极开展数字化转型。重庆银行发挥技术优势,设计了纯线上、线下辅助线上、线上辅助线下三种模式完成对小微信贷业务进行全覆盖,拓展目标客户群体。


纯线上小微信贷产品为数据标准化、结构化程度高的特定场景产品,如 “好企税信贷”“好企税抵贷”。线下辅助线上的小微信贷产品主要针对数据质量欠标准化、行业特征明显或评审标准易于量化的业务,如“好企优房贷”“好企商超贷”等。线上辅助线下模式面向客户数据复杂、融资规模较大的复杂业务,基于“好企看看”数字信贷智能辅助系统,辅助客户经理开展业务,提高业务办理效率(见图3)。


图3 重庆银行小微信贷产品设计流程图

加深融资渠道合作。重庆银行联动地方政府、税务局及政策性金融服务平台,基于交易数据等信息设计场景化产品,开展多元融资渠道合作。例如,研发“银政互动”产品如“链企政采贷”,通过与政府采购网合作,根据政府采购订单数据为供应商提供信用贷款服务;深耕“银税互动”场景,直联地方税局数据以还原企业经营情况,为纳税行为良好的小微企业提供在线贷款服务;同时,对接政策性金融服务平台,接入渝快融、信易贷等多个小微融资平台,拓宽小微企业融资渠道。


智能风险管理


智能风险管理体系建设。重庆银行建立了由身份认证、反欺诈校验、业务准入策略、信用评分模型、定价模型等构成的全生命周期智能风险管理体系,通过多维数据交叉验证与针对不同客群的精细化管理,形成新增客户与续贷客户的不同评价机制,防范小微普惠金融的欺诈风险与信用风险(见图4)。

图4 重庆银行职能风险管理体系示意图


风险管理体系包含三部分内容。一是整合多维度数据。将“企业资产数据”“政府数据”“企业行为数据”等数据进行整合,涵盖了人行征信、税务、工商、司法、关联方、行内信贷与核心系统等多维度,构建风险管理“指标池”。通过数据源交叉等方法细化与衍生指标,提升信息覆盖度。二是构建智能风控模型。在反欺诈模型方面,通过动态人脸识别技术、数字证书、手机号验证等多种手段,结合客户行为数据与设备指纹,核实客户身份的真实性,并结合第三方征信数据对欺诈黑产、多头借贷等情况进行预警;在信用模型方面,采用Logistic、遗传算法、决策树、神经网络等算法,进行数据分箱、抽样、训练与验证,对小微企业客户精准画像。三是建立全面模型监控体系。定期监控模型指标值、模块得分、模型得分的分布、稳定性、区分度、有效性等数据,当模型效果下降异常或稳定性发生偏离时,将启动模型调优或重建,保障模型稳定与有效。


配套风险管理机制。重庆银行配套出台专项风险管理机制,确保小微普惠金融智能服务体系的应用推广和可持续性。一方面,出台风险分担机制,分支机构尽职免责,按比例承担拨备与损失,加大一线分支机构营销积极性;另一方面,根据产品特征,制定差异化退出机制与应急预案,确保风险可控;此外,提高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不良容忍度,较行内其他贷款产品不良容忍度高3%。


信息科技风险管理。重庆银行为保障小微普惠金融智能服务体系的系统稳健运行,按照国家A级标准建立两地三中心灾备体系,并通过完整的网络的安全防护体系,部署防火墙、WAF、抗DDOS设备对各类攻击行为进行阻断,且通过统一安全管理平台对各类威胁行为持续监测与及时处置。同时,重庆银行所有主机系统、网络设备在投入使用前均进行漏洞扫描、基线核查,在应用系统上线前以及运行期间会按季定期开展渗透测试,确保及时发现修复安全缺陷。此外,重庆银行还制定相应应急预案与定期安全评估,保障小微普惠金融智能服务体系的可持续性。


数字运营管理


重庆银行通过数字技术,围绕“数据”开展业务运营和管理模式创新,提升业务办理效率,提升客户服务满意度。


业务数据标签化。针对客户管理,重庆银行刻画了针对客户行业区域、经营行为、信用风险等的数据标签,实现“客户精准画像。针对产品迭代创新,构建获客渠道、在线审批、资产规模及质量、成本及收益等数据标签,实现了“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监控”。针对业务全流程运营,构建了流程节点、办理时效、管理任务等数据标签,实现了“数字信贷流水线实时追踪”。通过对各类数据信息进行标签化处理,确保数据规范性和标准性,便于后续业务分析。


管理决策数字化。重庆银行以数字化运营平台为载体,建立了“实时运算、自动统计、一键输出”的智能报表体系,构建了“可视化的数字信贷驾驶舱”,完善数据信息智能化管理。通过深耕数据价值,明确客户需求,修正业务发展方向,推动业务结构优化,提高管理精细化程度,实时检测风险,以形成“主动检讨-发现问题-定位原因-精准施策”的良性循环管理模式,实现风险、效益、客户体验优平衡。


精准贷后预警


重庆银行通过自动化、智能化的贷后预警指标,指导客户经理分级、分类管理,并通过对贷后日常事务、贷后文档、问题授信风险化解等业务操作流程的标准化,减少贷后管理操作风险。


一方面,搭建贷后智能预警体系,根据数字信贷产品数据应用的特点,及时洞察贷后风险,实时监控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提前判断借款人潜在风险。


另一方面,推行贷后标准化作业流程。通过精准、分类预警信号,适配线上以及联动线下的风险处置任务,及时针对不同的授信后风险,采取缓释、控制措施,实时监控任务完成情况,防范贷后操作风险,强化贷后管理。


构建合规支撑体系


发展普惠金融事业,必须完善普惠金融法律法规体系,保障需求主体权利义务。重庆银行基于清晰的法律关系、标准化的业务流程,以规范可信的电子存证为代表,构建法律合规“新基建”,成为西部首家实现金融云法庭远程诉讼的银行,并在在线赋强公证、在线仲裁、司法区块链等领域率先创新,建立纠纷解决机制保障小微权益、化解金融风险。


一方面,应用区块链技术,搭建电子存证体系。依托区块链技术建立存储基础设施,将存证数据特征值作为上链数据和信息提取“口令”,实现业务交易关键环节的多方见证、特征数据多点存储以及存证过程的公开透明,为在线交易与服务的全流程回溯提供依据(见图5)。

图5 重庆银行合规支撑体系运行图


另一方面,通过在线赋强公证、在线仲裁以及互联网法庭等方式,解决司法纠纷。重庆银行以标准化电子证据链条为基础,通过系统对接、视频连线等方式,形成与公证处、仲裁委、云法庭等司法机关与法律服务机构的互通互联,让司法纠纷的解决突破地理限制,适应在线业务的高频次需求,提高在线业务的司法纠纷解决效率,保障客户与商业银行的合法权益。


案例特色


重庆银行致力于打造具有科技特色、有温度的敏捷银行和智慧银行,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在开展普惠金融事业时,借助金融科技赋能,打造智能化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加强风险管控能力,深化司法实践,确保普惠金融业务高效、有序进行。


普惠金融服务实现数字化转型


重庆银行面向小微企业开展信贷业务,从业务模式、产品设计、体系运营等多维度实施数字化转型,推动普惠金融服务智能化。首先根据不同业务场景,推出纯线上、线下辅助线上、线上辅助线下三种方式针对性地辅助开展信贷业务,实现业务服务全覆盖,并有助于缩短业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其次引入政府、税务局等机构实现跨界联动,拓展业务范围,设计场景化个性化产品,提供接地气的融资服务支持,为小微企业提供多条融资渠道。最后,充分发挥数据价值,设计数据标签运用机器学习算法等建立客户画像,挖掘业务关联逻辑,形成数字化的业务运营和管理决策模式。重庆银行基于五位一体的综合服务架构,打造小微普惠金融智能服务体系,丰富金融产品,创新业务模式,切实为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题。


打造智能化风险管理体系


在发展普惠金融业务时,重庆银行建立起配套的智能风险管理体系,改善资产质量,防范欺诈和信用风险,提升风险管控水平。由于小微企业自身经营伴随着高风险,传统的风控模式不利于小微企业从银行处获得融资贷款。重庆银行通过打造从身份认证到定价模型的全流程风险管理体系,整合多维度数据为客户打标签,并基于智能风控模型建立全面模型监控体系实现风险预警,完成风险智能审批流程。除此,重庆银行还完善贷后预警体系,监测客户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防范贷后操作风险和信用风险,确保业务开展安全合规。基于上述措施,重庆银行改革授信评价机制、全面开展风险监测等措施,逐步完善风险管理体系,提高治理水平。


推进金融科技赋能司法实践


重庆银行在推进普惠金融数字信贷创新时,除了在业务端提升客户体验,还拓展到后端司法保障,采用金融科技有效处置纠纷化解金融风险,保障客户权益。重庆银行以流程数字化、操作标准化和法律关系明晰化的“好企税信贷”为试点,依托区块链技术生成电子存证作为规范可信的交易信息凭证,并与法院、仲裁、公证机构等协同,进行“多场景融合”、“数据应用共享”、“司法新基建共用”等数字化合作,通过在线仲裁、在线赋强公证、金融云法庭开通互联网金融纠纷解决仲裁渠道,进一步优化司法环境和营商环境,强化了经营水平和数字风控能力。


案例启示


面对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简单的产品创新和利益让渡无法建立商业可持续的服务模式,银行需要针对性地了解客户金融需求,个性化地定制融资方案,从贷前审批到贷后管理,形成全流程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和监管体系,确保业务每一环节安全可靠开展,才能切实为小微企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基于重庆银行普惠金融职能体系建设的案例,有以下三点启示:


提升普惠金融服务智能水平,加快数字化转型


银行要充分发挥地方资源优势,加强与其他机构的合作,建立体系完善、定位精准、覆盖面广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要充分应用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实现业务流程数字化、标准化,提高业务管理和监测效率。不断创新产品与服务模式,促进线上和线下融合,积极拓展普惠金融业务的广度与深度,优化资源配置,解决小微企业多元化的普惠金融需求。


提升风险管控水平,确保业务稳健开展


银行在开展普惠金融业务时,需要坚决守住不发生重大金融风险的底线,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把风险管控贯穿信贷业务全流程,对小微企业客户进行风险评估和风险预警,进行适度合理授信,实时把握业务各环节存在的潜在风险并尽早发现尽早解决,保障普惠金融业务有序开展。


管理模式更新,快速响应业务


通过推进制度建设,创新银行管理团队模式,建立起致力服务小微的扁平化敏捷实施团队,精简业务开展和项目决策的响应与落地流程,提高业务实施效率,进而提升普惠金融服务水平。


重庆银行作为西部和长江上游地区成立最早的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西部首家在“A+H”上市城商行,始终秉承“地方的银行、小微企业的银行、市民的银行”市场定位,深化普惠金融事业建设,贯彻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以支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抓手,以创新为驱动,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拓宽业务模式,在解决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发展难题中积极发力。


作者:欧阳日辉,教授,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陈蕗蓉,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