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运用了什么镜头景别(电影英雄的镜头运用)

曾经一部开创中国大片时代的《英雄》,直到今天仍然会被人所提起,关于它的争议也从电影上映延续到现在。

说它好的,说它画面好;说它不好的,说它剧情不好。

曾经在一篇帖子里看到这样说:“你不能用小说的标准,去评价一首诗”。

德国表现主义电影,中国台湾式新电影,还有北欧超现实主义电影等等,都是轻叙事的特点。

电影的基本是要讲好一个故事,可是如果只有故事,电影区别于文学的特殊属性又在哪里?更何况《英雄》的故事并不单薄。

一个刺客去行刺秦王,为了取得信任能上殿百步接近秦王,说服三大高手牺牲自己,最终却放弃自杀,中间有骗局,有揭穿骗局,有复杂的感情纠葛。

其实所谓的剧情单薄,不过是和绚丽画面相比下的相形见绌,客观来讲,剧情是能过关的。

关于它的争议多说无益,下面就是库存了好久对《英雄》里视听效果的一点薄见。

张艺谋作品,色彩是绕不开的话题。

色彩运用上,片中有一个明显的分水岭,在秦王识破无名的谎言之前,有关残剑、飞雪的画面都是暖色调为主,而之后却成了冷色调。

一个是在无名的改变下,为爱疯狂,敏感而感性的两人。一个是实际情况下,顾虑重重,冷静而隐忍的两人。

暖色调部分,残剑、飞雪和无名都身着红衣,书馆也装满着红色元素,连八尺“剑”字都是朱砂写成。

象征着生命与激情的红色与“赵国书法尤为刚烈”相呼应,师生不顾生死坚持习字的极端行为,在这样浓郁的红色环境下反倒有了一丝悲壮。

而残剑、飞雪与如月三人间纠葛不清的感情,随性的行为,也在象征情欲的红色环境下尽情洋溢着。

在红色的渲染下,人物是感性的,也是理想化的。红色不仅激发着角色的行动动机,这里一切的行为在红色的映衬下都显得自然。

飞雪和如月在树林里打斗的一场戏,红衣与黄叶,两种相邻色使画面色调唯美又不乏视觉冲击。

衣服的红色,代表两人无处安放的情感和难以宣泄的情绪,落叶的黄色,代表两人心如死灰的心境和情意分裂的不安。

两种简单的配色,却勾勒出两人复杂凌乱的内心。

而在无名的殿前陈述被秦王质疑进而揭穿之后,讲述中的画面里色调就变冷了,环境和人物都冷静下来。

最突出的就是残剑、飞雪潜心练剑与第一次刺杀秦王,此时二人的衣服是绿色,正好是红色的对比色,这也反映出与无名虚构故事里截然相反的性格。

此时的残剑从书法中悟出了天下的道理,决定不杀秦王。

在大殿内,原本充满紧张与激情的刺杀与反抗,因为悬挂着的大量绿布而削弱了许多包含仇恨与杀心的气氛,也注定了这次刺杀的失败。

残剑身上的绿衣和秦王殿上绿布的关系,也与秦王所说“残剑知我者”相扣。

残剑懂秦王,身着绿衣的他没有杀绿布环绕的秦王,他选择了放弃。

巧的是,双方衣着上的黑白分明,象征了双方难以调和的矛盾。和残剑、飞雪在一起时,无名穿着白衣;而到了大殿见秦王时,无名穿的是和秦王一样的黑色。这一次又没杀,同穿黑色的二人又找到了共鸣,只不过上一次心态改变的是刺客,这一次是秦王。

无名进攻前就已经基本放弃刺杀的念头,看到秦王膨胀的野心又有了杀心,而最后秦王悟出“剑”字里的境界时,无名彻底放弃了刺杀。

在谎言被秦王识破后,紧接着出现的色调是蓝色,红的补色。在这种色环中最难引起情欲的颜色包裹下,这一段反倒是两人关系看上去最和谐时间。

这就是属于他们的东方式爱情,充满了含蓄与隐忍,在条框的冰冷束缚之下反倒更能映衬出透着情感的微光。

《英雄》最主要的配乐是谭盾创作的《苍》,这首大气悠扬、哀转空灵的曲子在片中几次出现都很应景,配合着慢镜头一起,节奏非常合拍,剧中角色的爱恨纠葛与家国情怀被通过音乐直观的呈现给观众。

即便剧情上有缺陷,这首歌也也弥补了因此而产生的违和感,带领观众通过音乐的途径走进角色内心,去体会并理解他们的一言一行以及行事动机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影片在景别选择上很特殊,除了运动镜头外,要么是特写,要么是全景,或远景,在大环境与微表情之间大幅度切换。

既有空旷背景下任务的渺小与无力,又有最细致最直观的情感反映,这种大跨度的安排放大了情景对心境的影响,同时对情节和画面的冲击力有不小的提升作用。

电影采用的宽画幅让影片中许多远摄镜头变得不易被发现,拍摄秦宫时,虽然宽画幅让场景更加广阔,但远摄镜头拉近了纵深距离使中心建筑更加宏伟,象征权力的秦宫在镜头中兼备了宽广与高大。在拍摄军队时,这种手法也发挥了作用,宽画幅表现出了数量庞大,长焦镜头表现出军队紧密地聚在一起象征着战力强大。这些都让秦王的权力显得更有压倒性,也让刺客们付出的巨大代价有了合理的解释。

对称构图是本片中大量使用,尤其是有古建筑入镜的时候。在秦宫里用对称的布局来表现庄严与秩序,在人物对峙时用对称站位来显示双方的势均力敌。

无名进入秦宫,从上殿到退出走到大门前,除了搜身以外其足迹是按照建筑中轴线来走的,中轴线是建筑对称的分界线。

无名与秦王的对峙也是发生在这条线上,两人相隔十步交谈时,那一排蜡烛就成了两方势力抗衡的对称线。不过这条线直到秦王扔剑后才出现在镜头画面中,因为在此之前无名和秦王两人未曾同框出现过。

秦王把剑扔给无名,说明他坚信无名已经被残剑说服。这份信任打破两人心理上的隔阂,之后两人同框出现也就合理了。

关于无名走过的这条中轴线,直线不仅象征着无名坚定赴死的决心,也符合秦宫内戒备森严行动稍有不慎就会被治罪的实际情况。此外,两人殿上对峙的情景与叙述中的场面形成了交叉蒙太奇,其中叙述的那条线不仅分真假两部分,而且每部分内还包括不同时间地点发生的各种事,十分复杂。

这条故事线繁,殿上对峙的情况简单一些就可以做到详略得当让影片节奏更加合理,而简单化处理的方式就是把无名的活动变成了二维的一条线。

以上就是对电影的一些理解。电影中的许多信息是可以通过视听语言进行表达的,剧情上的不足,用光影和色彩的演绎一样可以把故事讲圆满。看懂了这些,或许就不会说它剧情单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