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庐山真面目的面目是什么意思(不识庐山真面目的面目的意思)

东坡先生于黄州遭贬谪,去汝州前与友人游历庐山,于是就有了脍炙人口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东坡先生在这首诗中要阐述的是:每个人都习惯于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所以,只能看到事物的一个侧面,而不是事物的全部和本来面目。个中缘由是什么呢?当然是因为观察者,为情所困、为物所扰,只从事物的一个方面看问题。因此,所看到的婆娑世界也就是片面的、虚妄的、不真实的世界。

远眺庐山五老峰

小编想要告知大家的是,世人不仅习惯于从自己的角度看待事物,更习惯于用自己的观念和标准评判事物的是非、善恶、美丑。并且,自以为是庐山之真面目,是真知灼见。其实,不过是盲人摸象、“如人入暗”,而不自觉罢了。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皇帝的新衣、掩耳盗铃、邻人盗斧等,古今中外,比比皆是不胜枚举。小编在以后的文章中会慢慢道来。

庐山牛牯铃今天小编请大家看一段告示:请参加学习的和尚未参加学习的群众,皆于下午2:30到村头晒谷场集合,学习党的方针政策。

庐山龙首崖

大家不要笑,我给大家重新断一下文字:请参加学习的,和尚未参加学习的群众,皆于下午2:30到村头晒谷场集合,学习党的方针政策。

下午开会前村支书如是劝勉群众:请参加学习的和尚,未参加学习的群众,于下午2:30到村头晒谷场集合,学习党的方针政策。你们看和尚都积极要求进步,你们更要向组织靠拢。

这虽然只是一个笑话,大家不必认真,然而,现实生活中这种断文取义的事却常常发生。真是可见。

庐山含鄱口观日出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和意识的存在与起源问题,一直以来有一个标准的主观唯心主义反面人物,这个人就是王守仁。后世称王阳明者,因为阳明先生在与弟子徐爱的问答笔录《传习录》中有一段:“心外无理,心外无物”的论述。因此,世之大贤们就将王阳明痛批了半个多世纪。我相信参加过高考的学子,都应该做过这道考题。还是先让我们来看看原文吧。

王阳明教学雕像

爱曰:“昨闻先生指教,亦影影见得功夫须是如此,今闻此说,益无可疑。爱昨晓思,格物的物字,即是事字,皆从心上说。”

先生曰:“然。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民爱物,即仁民爱物便是一物;意在于视听言动,即视听言动便是一物。所以某说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中庸》言‘不诚无物’,《大学》‘明明德’之功,只是个诚意,诚意之功,只是个格物”。

王阳明画像

从全文可看出一开始徐爱就言明格物之物就是“事”,原本与物质和意识的起源没有半分关系。为什么会出这么大的纰漏呢?恐怕问题还是出在阳明先生所称之为:“私欲”之心上吧!

从这件事上,可以让我们懂得如何去看待、去认知事物。老子说:“执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与无极”。这与孔子的中庸之道却是异途而同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