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用什么定额通村(公路用什么定额通村庄)

近年来,清水县以建设“四好农村路”为目标,按照“大规划引领、高标准建设、新机制管养、一体化运营”的思路,突出深度贫困片(带),兼顾富民产业发展,着力推进以天平铁路、庄天二级公路等为主的骨干通道建设和通村畅乡农村公路建设,并创新性实施公益性岗位养护、建设交通综合服务中心、推行“路长制”,全县18个乡镇260个建制村全部通沥青(水泥)路,农村公路列养率达100%,“四通八达奔小康”的梦想正在加快实现。

2018年9月,清水县被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命名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被省交通运输厅授予“四好农村路”全省示范县称号。

注重政策引领,顶层设计到位

清水县把农村公路建设列入县域“14651”发展战略“六大提升”之首,编制“十三五”农村公路规划,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在政策保障上,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县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清水县乡镇农村公路管理所规范化建设管理实施方案》和《清水县全面推行农村公路路长制实施方案》,从财政投入、公益性岗位落实等方面给予扶持,引领农村公路持续健康发展。

在机构上,成立县农村公路养护站和18个乡镇的农村公路管理所,全部为科级建制,每个乡镇均配备专职副所长,专职养护管理人员3—5名;按照“属地就近”原则,组建了150人的公益性岗位养护队伍,实行“包段养护”;在260个行政村建立村民养管小组,全县村级养护队伍达1563人,配备了260名路政协管员,实行“包村监管”。

在养护模式上,实行通村公路“乡管理、村实施”,将公益性岗位养护人员管理权限下放到乡镇,对县乡道、主要村道由公益性岗位人员进行养护,对其余村道采取群众集中养、村民小组轮流养等方式进行养护,进一步强化了组织保障,有效解决了农村公路“谁来养”、“怎么养”的问题。

突出政府主导,养护管理到位

坚持把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作为“四好农村路”建设的主抓手和支撑点。

建立长效机制。深化农村公路养护体制改革,全面开展乡镇农村公路管理所规范化建设,推行县农村公路养护站统筹指导、乡镇农村公路管理所落实推进、公益性岗位人员巡查管护、养护班长常态监督、村养管小组应急联动的“五级联动”养护长效机制。

加大资金投入。2018年,县财政共落实养护资金700万元、“以奖代补”基金86万元、公益性岗位工资154.8万元,并把3万元村级公共设施运行维护经费的1/3用于通村公路日常保洁;实施安全生命防护工程992.7公里,完善标志、标牌等安防设施,实现了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设施全覆盖;针对大温路等县乡公路路面龟裂、网裂、坑槽等问题,采用乳化沥青雾封层技术处置40公里;筹资1027.4万元,对县城至育通峡、山旺路至观音殿等4条88.27公里乡村道路采取路面补强重铺、修补路面、整修路肩边沟及增设安全生命防护设施等措施进行养护维修,提升了农村公路服务水平。

实现“全员养护”。大力宣传农村公路管护公约和通村公路管护“三字经”,采取群众参与、分段承包、定额包干、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实现了农村公路“全员养护”和养护常态化,全县农村公路列养率达100%,优良中等路比例达80.2%。

创新发展模式,成果巩固到位

坚持把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作为巩固建设成果的着力点和突破点。

提升区域服务功能。创新拓展工作思路,有效整合行业资金,在全省率先建成集乡镇汽车站、养护管理基地、救灾物资储备中心、路(运)政执法基地、邮政物流站点、农村公路综合服务驿站等多位一体功能的4个乡镇区域性交通综合服务中心,形成了以点带面、多点连片、连片成网、功能完善的运营管理网络。

全面推行“路长制”。逐级建立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路长的县乡村三级“双路长”工作机制。县设总路长,乡镇设乡镇县级路长、乡镇路长,村设村级路长;按照公路行政等级和管养权限,推行“分级管理、责权明晰、责任到人”的垂直交叉管理模式。县道设县道路长,由11名包片包乡镇县级领导担任县道路长和28名包乡镇县级领导任县道区间路长;乡道设乡道路长,由24名包片县级领导担任乡道路长,18个乡镇的党委书记、乡镇长担任乡道区间路长;村道设村道路长,分别由260个行政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担任村道路长。在“路长制”管理体系下,成立了清水县全面推行农村公路“路长制”协调推进领导小组、“路长制”办公室,形成了“路长”、“副路长”、职能部门、管养责任单位对落实“路长制”工作共同负责的良好局面,促进农村公路从职能部门建管养为主向多部门联动转变,从县乡道为主向全面覆盖转变,创建了农村公路全面发展新模式。

坚持依法治路。逐步完善“政府负责、部门执法、群众参与、综合治理”的农村公路路政管理体系,建立了县级路政员执法监督、乡镇路政管理员指导落实、村级路政协管员包村监管、公益性岗位养护人员常态巡查的路政“四级分工”负责制和分工明确、联勤联动的行业内部管理机制。县农村公路养护站负责日常路面保洁、路基整修、绿化管护和村镇路段整治,县运管局进驻源头企业,加强源头监管,路政部门加强巡查管理、加大路政执法力度,通过联合执法、集中整治,2018年共纠正、查处各类违法案件12起,结案12起。加强路政巡查和农村公路两侧建筑控制区管理,在乡村道出入口设置必要的限高、限宽设施,积极推行道路运政和路政管理综合执法,依法保护路产、维护路权,实现了依法治路全覆盖,超限超载率控制在4%以内,公路完好率达98.6%。

坚持“四个结合”,服务拓展到位

充分发挥“交通运输+”效应,全面拓展农村公路服务功能附加值,农村公路成为服务群众的产业路、扶贫路、旅游路、致富路。

与民生实事相结合。县财政按每公里11万元的补助标准,陆续建设贫困村砂化村组道路60条123.5公里,累计建成自然村砂砾路131条323.5公里;筹资1600万元,建设白沙镇赵沟桥等精准扶贫桥梁5座399延米、永清镇双场村至草川铺镇腰林村旅游砂化道路11.6公里、郭川镇高湾村万亩苹果示范基地砂化产业路13公里,完成红崖观至方湾、黄门镇王店村至松树镇椅子山村农村扶贫公路改建工程30.42公里,解决了群众出行和产业发展“一步不通、十里不畅”的问题。

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把农村公路作为“带产业、连基地、接市场、促增收”的基础工程,在建制村100%通沥青(水泥)路的基础上,带动建成以核桃为主的干鲜果园60余万亩、蔬菜11万亩、中药材5万亩,畜禽饲养量达479.07万头(只);积极探索“交通+互联网+农业+快递”模式,推进农村物流节点体系建设,18个乡镇和121个贫困村全部建了快递服务点,带动发展农村网店400多家。特别是在新农村建设相对集中、人口密集、产业发展基础好的区域,优先安排农村公路建设,道路交通对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引导作用全面增强。

与生态建设相结合。按照“政府主导、交通规划、林业投资、全民参与”的原则,大力推进公路绿化美化,打造“流动风情线”。累计栽植行道树1900多公里,建设公路景观节点133处,形成了干线公路“一路多景”、农村公路“一村一景”的公路绿化和美丽乡村示范带。

与文明创建相结合。深入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和全域无垃圾县创建工作,以“四好农村路”建设为抓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大力整治农村公路路域环境,依法清理非公路标志标牌,营造了畅、洁、舒、美的道路交通环境,农村公路成了展示清水文明形象的“窗口”和“名片”。

(来源:清水县交通运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