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 12 l等于多少(128+12等于几)

江西18岁的双胞胎姐妹

不幸确诊肾功能衰竭,生命垂危

父母毅然决定:

一人捐赠出一颗肾脏

只要女儿活着

一家四口与医生合影留念。

今年4月和6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器官移植科主任周江桥教授带领移植团队,先后两次成功实施活体亲属肾移植手术。据检索,父母齐捐肾挽救双胞胎女儿,在中国系首例,此前全球也仅英国有一例报道。

罕见:

双胞胎同患肾衰竭

2003年,江西赣州28岁的胡女士生下一对双胞胎女儿。

2021年7月,不幸接踵而来。妹妹小怡(化名)出现脚痛、贫血、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不久后姐姐小茹(化名)出现感冒、头晕、乏力等类似症状。离奇的是:两人病情症状相似度高,并且几乎同一时间先后发病,治疗多日不见好转。

“平时一直都好好的,突然就呕吐得十分吓人,就差点把胃吐出来。”父母带姐妹俩到当地医院救治。检查发现,肾功能血肌酐560umol/l左右,有贫血症状,两人均被诊断为尿毒症(慢性肾病5期)、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

妹妹术后恢复情况良好。

“突然感觉天塌了。”经受晴天霹雳的父母觉得不可思议。苦苦求证一个月后,基因检测报告提示:NPHP1基因突变,导致双胞胎姐妹肾衰竭。

经过3个月的腹膜透析等治疗,姐妹俩的病情有所缓解,但病情已严重影响正常生活。

2021年12月,父母带着女儿们来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器官移植科寻求帮助。

该院器官移植科主任周江桥教授指出,肾单位肾痨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囊性肾脏病,主要在儿童期发病,临床症状多无特异性,常表现为多饮多尿、贫血、肾衰竭等,尿检基本正常或者轻微异常,多数发展为终末期肾病。肾衰竭前往往无明显临床表现,早期难以及时确诊,很多患者就医时已发展为慢性肾衰竭。

希望:

跨血型肾移植技术

看到女儿们日渐衰弱的身体,父母心如刀绞。一家人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器官移植科完成器官移植登记,等待肾移植机会。2个多月的焦急等待,依旧没有音讯。

在与器官移植科邱涛副教授密切的日常交流中,他们了解到,亲属间肾移植不仅能减轻经济负担,还可以缩短等待时间尽快救治病情;亲属间肾移植安全系数相对更高,发生排异和其他并发症的可能性比无血缘关系的异体肾移植低。父母毅然决定:将自己的肾脏捐给女儿们。

目前,“家庭内互助自救”模式的活体亲属肾移植,是我国部分终末期肾病患者较好选择方式,但也有诸多关口要“闯”。

周江桥主任查房,做伤口检查。

跨血型肾移植难题接踵而至。配型结果显示,母亲胡女士是B型血,一对女儿则是A型血,以往这类不同血型的肾移植发生排斥反应的几率极高。而通过多年技术积累,拥有实施跨血型肾移植成熟技术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器官移植科,可以开展ABO血型不相容亲属供肾肾移植(俗称跨血型肾移植)。

等待移植中风险不断。小女儿小怡腹膜透析效果较差,身体严重水肿,一度出现心衰、胸水症状,被紧急送往该院肾内科。专家团队调整透析方案,将腹透改为插管血透,并通过穿刺引流胸水,治疗后症状有所缓解。

考虑到小怡体内预存有针对母亲的群体反应性抗体,专家团队建议胡女士捐献肾脏给大女儿小茹,小怡接受父亲刘先生捐献的肾脏。

成功:

两颗肾成功移植

胡女士和大女儿小茹先进行手术,来医院陪护的刘先生将小女儿带在身边。“一家人总要整整齐齐。”

今年4月19日,母女亲属肾移植如期进行。术后1周、3周后母女先后康复出院。女儿体内的移植肾运行良好,母亲的身体也无大碍。

专家团队正在做肾移植手术。

眼见妻子和大女儿手术效果良好,刘先生迫不及待要将自己的一颗肾脏捐献给病情更重的小女儿。6月21日,父女间肾移植手术也顺利完成。

“感谢父母、感谢器官移植科的医护人员!18年前父母给了我们第一次生命,现在我们在成人的时候,父母和医生护士又给了我们第二次生命。我们要好好活着,回报父母、回报社会。”重获新生的小茹和小怡激动得泪流满面。

37度里丨长江健康融媒出品

记者:黎清 通讯员:宁亚飞

来源: 37度里丨长江健康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