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4象征什么意思(843的4表示什么意思)

作者:毛中根、卢飞(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

2020年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做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的重大决策部署。中国正在加快形成北有“京津冀”、南有“粤港澳”、东有“长三角”、西有“成渝”的四大增长极引领区域发展的空间格局。

历史逻辑

成渝地区资源禀赋优良、能源矿产丰富、城镇密布、风物多样。成都自古便有“天府之国”美誉,在唐代与扬州齐名,享有“扬一益二”美誉,是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之一。

第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成渝地区强势支撑中国经济版图“西部隆起”,增长极地位凸显。“一五计划”前夕,仅成渝两市经济规模占西部地区比重就达18.15%,川渝两省市经济发展水平在西部地区领先。1964年,国家在西南、西北等地区布局三线建设,独特的战略区位使成渝地区成为三线建设的重点区域。经济基础和工业条件得到长足发展,成为引领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火车头”。而以计划单列市等为代表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极大丰裕了成渝地区政策资源。随后,成都成为西部地区仅有的2个副省级城市之一,重庆市于1997年升格为直辖市。成渝地区逐渐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第二,“十二五”以来,成渝地区成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惠及区。2011年,国务院批复《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明确成渝经济区到2020年成长为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有力支撑新一轮西部大开发。2016年,《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部署成渝地区在2030年实现由国家级城市群向世界级城市群的历史性跨越。2020年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习近平总书记把脉成渝地区发展大计,做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的重大决策部署。随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等文件中被明确为中国第四极。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绘制了路线图。

第三,打造中国经济第四极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发展使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打造中国经济第四极,是新时代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布局的重大战略支撑,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重大举措。有利于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增强人口和经济承载力;有助于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新基地,助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有利于吸收生态功能区人口向城市群集中,使西部形成优势区域重点发展、生态功能区重点保护的新格局,保护长江上游和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增强空间治理和保护能力。

理论逻辑

立足发展基础,《纲要》提出加快形成改革开放新动力,加快塑造创新发展新优势,加快构建与沿海地区协作互动新局面,加快拓展参与国际合作新空间,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形成有实力、有特色的双城经济圈。

第一,消费带动。消费逐渐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引擎。激发消费潜能、扩大内需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抓手。《纲要》强调要发展富有巴蜀特色的多元消费业态,打造国际消费目的地。2021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包括重庆在内的五个城市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2020年8月,四川省政府明确提出“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创建成都综合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有利于引领西部地区打造新的消费增长极。

第二,科创支撑。科技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处于核心地位。《纲要》明确提出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打造成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和协同创新示范区。科技创新和协同创新属于创新链的不同环节。创新链协同涉及产学研用等不同创新环节在空间和时间上的深度对接,有利于提升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整体质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专利申请量和专利转让数位于全国前列,将引领西部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第三,开放引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作为我国西向开放的门户,《纲要》指出依托南向、西向、东向大通道,扩大全方位高水平开放,形成“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联动发展的战略枢纽,成为区域合作和对外开放典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对外开放水平在西部地区处于领先地位,形成内陆开放高地,有利于带动西部地区开放发展。

第四,生态为本。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独特的地理区位使得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需要更加突出生态功能。《纲要》明确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在西部地区生态保护中发挥示范作用”。成渝地区深入贯彻“两山”理论,持续推进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有效支撑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成都市正积极探索公园城市理论与实践,创新推动生态价值转化的多元路径。

现实逻辑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西部地区人口最密集、产业基础最雄厚、创新能力最强、市场空间最广阔、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具备打造中国经济第四极的坚实基础。与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地区相比,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处在加速追赶发展阶段,拥有三大“独特”禀赋条件。

第一,具备独特发展优势。一是区位新优势。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地处西向开放前沿,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处,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起点,具有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东亚与东南亚、南亚的独特优势。2020年,中欧班列(渝新欧、蓉欧快铁)开行5034列,占当年全国开行总量的40.6%,高于其他增长极。二是新增长极的后发优势。主要表现在:向成熟增长极的收敛速度加快,2010-2019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体量实际增速达12.2%,高于其他增长极;劳动要素重置空间大,目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镇化已破60%,按照规划目标2025年提高到66%,城镇人口将突破6300万人,能有力支撑经济增长;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空间较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第一产业比重为8.26%,高于其他三个地区,产业结构迈向高级化前景广阔。三是增长极的竞争优势。成渝两市是西部地区人才吸引力最强的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突出,产业链体系完整。2019年,成渝两市分别以73820和61505件专利申请量领跑西部,在汽车、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领先。

第二,肩负独特发展使命。一是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支撑作用。2019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总量约占西部地区1/3,而人口集聚规模仅为西部地区人口总数的1/4强。提升成渝双城发展能级,有利于实现西部地区“在集聚中走向平衡”。二是在建设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中发挥引领作用。2019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进出口总额达1.25万亿,约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1.23倍;外贸依存度为19.83%,较长江中游城市群高9个百分点。但进出口总额仅为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的37.01%、11.44%和8.44%。探索内陆开放任重道远。2019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庆为全市)外商投资额相当于京津冀和长三角的1.31倍和43.07%,成为投资热土。三是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成渝地区是长江主要水源涵养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推进生态环境的共建共治共管,合力共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2019年,四川省13个出川断面全部达到国家考核要求,长江干流(重庆段)总体水质为优。

第三,确立独特战略定位。一是经济中心建设凸显消费带动作用。2019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零售总额约为京津冀、长三角的92.18%和36.33%,但人均消费水平则为后者的1.05倍和58.74%,消费潜力较大。四川省直播电商指数位列全国第六,川渝两省市网络零售额西部领先。二是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突出协同创新。科技创新是四大增长极的共同战略定位,但协同创新示范区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特有表述,表明既要注重提升创新链前端的原始创新能力,又要着眼于创新链后端推动创新应用。2017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专利转让数占西部地区的72.3%,重庆市则仅次于北京、深圳、上海。三是与长三角组建“一东一西”改革开放高地。《纲要》指明要成为区域合作和对外开放典范,这与长三角“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的战略定位在空间上相呼应。四是将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宜居的生活体系是四大增长极的共同战略目标,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地处长江上游,毗邻生态脆弱区,《纲要》强调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在西部地区生态保护中发挥示范作用。

发展建议

立足成渝合体,打造“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共同体。产业层面着力完善现代产业体系,空间层面着力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以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纽带,推动形成发展新格局。

第一,构建区域协同新格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应着力塑造双核引领的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网络型城市群结构。不断提升成都和重庆主城发展能级,以人为本推动新型城镇化,助力乡村振兴,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提升居民幸福感。增强经济厚度,发挥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以建设现代化都市圈为抓手,深入推进成渝相向发展战略,串联带动成渝中部地区发展,切实解决成渝“中部塌陷”问题。推动渝东北、川东北一体化以及川南、渝西地区融合发展。着力推动次中心区域建成支点,推动城市协同发展,实现城市功能、城市韧性与都市圈扩容。

第二,完善基础设施新布局。成渝地区推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应树立“大交通”理念,围绕核心城市、都市圈和城市圈三个层面,不断增强核心城市枢纽能级,推动建立“点对点、门对门”的城市生活交通圈。构建直连直通的都市圈一体化通勤网,推进都市圈地铁同城化和城铁、客运公交化。构建“轨道上的经济圈”,改造“成渝高速水路”、合力建设“世界级机场群”,持续打造城市群立体化、多层次、内联外引的快速运输网络。瞄准数字新基建,推动基础设施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大基础设施数据的集成应用,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第三,协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一方面,聚焦科技前沿,整合创新资源,提升协同创新水平,打造科技创新高地。着力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突出发展汽车、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优势领域。积极利用西部金融中心、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等建设契机,推动形成现代服务业集聚高地,加快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金融链等高效协同,有效支撑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推进传统产业与现代产业接轨。全面深化农村制度改革,形成“农村+”产业融合示范点,打造智慧农业、智慧社区、智慧景区交汇编织的田园地带,助推共同富裕。

第四,推动形成改革开放新格局。成渝地区是我国制度改革的重要策源地,农村制度改革曾经走在全国前列。要着力探索行政区和经济区适度分离改革经验,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农民工市民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构建案例库,助推区域治理现代化。合力对接长江经济带建设,深度融入“一带一路”,以自贸区建设为支点,深入对接RCEP,借助中欧快铁、川藏铁路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不断融入全球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努力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

来源: 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