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球一局打多少个球(排球一局打多少个球算赢)

这是一篇技术性的贴,不涉及个人喜好和球员纷争,可能不太受欢迎,先麻烦各位看到了并喜欢这贴的朋友多多转发和推广,谢谢。

谈到几人一传,有两个概念,一是整个比赛的一传体系由几个球员完成,我们习惯把这个概念叫做几人一传体系;二是某个轮次的一传由几个球员完成,譬如某一些两个人接一传,三个人接一传或者四个人接一传,我们把这个概念习惯性叫做该轮几人接一传。

先简单说一说第一个概念:当今欧美国家,大多数的一传体系是由双主攻加自由人的三人一传体系组成,而中国女排以及亚洲的几个强队,都让接应二传参与到一传体系当中,这就是所谓的四人一传体系。中国女排在雅典周期,采用的是5人一传体系,分别是接应周苏红6轮一传,自由人张娜5轮一传,小主攻杨昊和小副攻刘亚男各三轮一传,大主攻王丽娜一轮一传。但是这并不是最多的人参与的一传体系,在自由人出现之前,古巴女排独有的四二配备里,二传手也参与一到两轮次的一传,她们是六人一传体系,而自由人出现后,古巴女排甚至出现过匪夷所思的七人一传体系。但这不是今天我要讨论的重点。

今天主要讨论的是第二个概念,也就是某个轮次由几个球员来完成接一传的任务:

二人接一传:

在今年的全运会上,江苏女排在反轮采用小主攻和自由人两人接一传,全国锦标赛上,江苏女排新老结合的这支队伍采用的几乎是全场两人接一传。从这两次比赛来看,江苏女排在两人接一传的轮次的一传到位率都比较低。既然这么低,为什么还坚持两人接?

其实两人接一传是有一定的好处的:首先一传能力较差的那个队员隐形了,没有被追发的风险;其次解放了别的攻手,另外两个边攻手可以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进攻当中,没有接完一传再上步的仓促感,也少了一些由于接一传引发的相互之间的站位问题,而且还可以有更多的战术选择。记得2014年世锦赛半决赛,意大利女排在输给中国队两局之后,把替补接应迪乌夫换上,撤下一个主攻,让自由人德吉纳罗和主攻德尔科雷全场接一传,森托尼和迪乌夫组成的攻击线还是不错的,她们用这套阵容从中国女排手里扳回了一局球。

但是两人接一传的弊端同样不可忽视:一个人就得有半场的面积,只要发球发得稍准,就得大面积移动接一传,对攻手的预判和移动接一传能力考验相当大,特别是结合部位比较宽,到底谁来扑这个球,还需要事先分工明确,总之影响接一传的球员的整体到位率和球队的整体一传到位率是必然的。全运会上,江苏女排在反轮的时候选择许若亚和倪非凡二人接一轮一传,而这一轮的一传基本上没有到位过,几乎就靠两边攻手硬砸,而这次全运会江苏女排也未能卫冕成功。

四人接一传:

中国女排在2021年世界女排联赛上,面对大力跳发,基本上采用四人接发球的模式来接,而欧美一些国家的男排队伍,会在固定的轮次让接应参与到接发球当中,形成四人接一传:譬如美国男排的接应安德森会在1、2号位本位的那两轮与两个主攻和自由人形成四人接一传。

同二人接一传一样,四人接一传也是利弊参半的,弊端主要在于接合部增多了而且球员位置过近了,容易形成更多的抢接和漏接;其次就是站位和跑位,因为站位需要,某些轮次根本不可能形成四人接一传阵形,否则二传手都无法第一时间插上传球,而四人接一传的阵型,在某些轮次上,会让攻手的位置受限,很多战术就无从实施,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战术的跑动。

三人接一传:

作为被应用得最为广泛的一传站位模式,它是经过反复的实战确认才被认为是最佳的模式。他综合和两人和四人接一传的优点和最大限度弱化了两者的缺点:三人接一传,每个球员要照顾的面积不会特别大,结合部的宽度也适中,战术的实施也相对方便。

小结:球场上的情况并不能一概而论,所以我们也会在比赛中看到一些二人一传或者是四人一传的情况,虽然这是很小的比例,但有一点,对于排球的一传体系,存在即是合理的。相对来说,二人一传是弊大于利的,四人一传相对二人一传会要好一些,但三人一传才是这个时代的绝对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