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2是什么意思(数字492是什么意思)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本课讲“廾”部的一个汉字“丞”。“丞”既不是常用字,也不是生僻字。我们在阅读古籍时,古代的官职名称中经常出现这个字,比如“丞相”、“太医丞”、“县丞”等,那么,这个“丞”字究竟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辅佐帝王的人叫“丞”呢?其详情如下:

丞。读音有四个:

(一)chéng。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出的解释是:“丞,翊也。从廾,从卩,从山。山高,奉承之义。”会意字。本义是辅佐;辅助。

“丞”字许慎的解释并不完全正确。我们来分析一下:

“翊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翊当作翼。俗书以翊为翼。翼犹辅也。”也就是说,“翊”其实是“翼”,”翼“有“辅助”义。“从廾,从卩,从山”,林义光《文源》:“按,卩(卪)即人字,从人在山上,从廾,象人登山须扶翼也。”“山高,奉承之义。”意思是山高,人上山需要扶助,所以有奉承之义。这似乎都能说得通,但细审甲骨文和金文以及字形演变后,就会发现,这个说法有问题,先看字形演变:

(丞字的字形演变)

我们看,甲骨文的“丞”,是双手从坑中救人的意思,金文简化了,就是双手拉人。徐中舒《甲骨文字典》:“象人陷于阱中,有人从上拯救之形,应为拯之初文。”罗振玉《增订殷墟书契考释》:“象人陷阱中有抍(拯)之者。臽者在下,抍者在上,故从廾,象抍之者之手也。此即许书之丞字,而谊则为抍救之抍。”

在战国文字中,上部拯救人的两只手位移到了跽坐的人形两侧,人的腿部与坎井相连,这有点像隶书的“山”形。但实际上,秦简、汉印中,“凵”与“山”字形还是有区别的,在汉代文字中,“丞”的下部有的讹与“山”相近,因为许慎已经不明“丞”的远古字形,所以,解释形义均不准确。隶变之后,“凵”简化为一横,下部依旧与“山”有别。“丞”字在秦汉时期是个常用字,多用于职官,所以我们经常在秦、汉印中见到“丞”字,比如:

(汉印:太医丞印)

注意看,实际上,在汉印中“丞”字下部的“凵”已简化为一横了。

《说文解字》中,“拯”字作“抍”,段玉裁改为“拯”,是合理的,因为“丞”,其实是“拯”的本字。

虽然许慎解释字形不准,但解释它的本义是辅佐;辅助,这是正确的。《广韵·蒸韵》:“丞,佐也,翊也。”《吕氏春秋·介立》:“有龙于飞,周徧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有龙飞翔,遍行天下。五蛇追随,甘当辅佐。《汉书·佞幸传·淳于长》:“长侍病,晨夜扶丞左右,甚有甥舅之恩。”大将军(王凤)生病,(淳于长)非常认真地服侍王凤,早晚在王凤身边辅助,结下了甥舅之恩义。

本义之外,“丞”还有其他用法:

(1)官名。又分两种用法:

其一、古代辅佐帝王的最高官吏。《礼记·文王世子》:“虞、夏、商、周有师、保,有疑、丞、设四辅及三公。”孔颖达疏:“《尚书大传》云,古者天子必有四邻,前曰疑、后曰丞、左曰辅,右曰弼。”虞、夏、商、周四代,有师、保、疑、丞作为太子的辅佐。设立四辅及“三公”之位。请注意,远古,“丞”是辅佐帝王的最高官吏之一的特指。后世的“丞相”之职,就由此发展而来。

(商代名相:伊尹)

《庄子·知北游》:“舜问乎丞曰:‘道可得而有乎?’”舜问丞说:“道可以获得和拥有吗?”这里的丞专指辅佐帝王最高官吏。

(影视剧中的丞相诸葛亮和刘禅)

其二、各级长官的副职。《字汇·一部》:“丞,副贰也。”《史记·陈涉世家》:“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陈县的郡守、县令正好都不在,只有留守的郡丞领兵与起义军在城门下作战。

(秦代郡县制下的垂直系统)

这里的郡丞、县丞是郡县负责行政的副职。

(2)沉没。《广雅·释诂一》:“丞,没也。”未见典籍有应用实例。

(3)门槛;门限。《广雅·释官》:“限谓之丞。”未见典籍有应用实例。

(二)shèng。读音出自《集韵》。古县名。《集韵·證韵》:“丞,县名。在沂州。”这是地名专用读音。

(三)zhēng。读音出自《集韵》。“丞阳”,也作承阳。古县名。《集韵·蒸韵》:“承,承阳,县名。在长沙。或作‘丞’。”这也是地名专用读音。

(四)zhěng。读音出自《集韵》。拯救。后作“拯”。《集韵·抍韵》:“拯,古或作丞。”上面我们说了,“丞”实际上是“拯”的本字。

(宣传画:拯救地球)

“丞”的小篆写法如图:

(丞的小篆写法)

(【说文解字】之492,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版权方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