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号水泥是什么意思(600号水泥是什么意思啊)

1973年,杨星火工作笔记

拉萨水泥厂照片(1)


采访拉萨水泥厂(摘录)

﹙1973年8月20日 星期一﹚


一、 陸副主任谈本厂基本情况


西藏自治区拉萨水泥厂座落在拉萨市西郊,与西藏著名哲蚌寺毗邻,距市中心仅八公里。南临拉萨河,北枕念青唐古拉山脉南麓的东嘎山,海拔3643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水泥厂之一。拉萨水泥厂是西藏建厂最早、规模最大的水泥生产厂家。拉萨水泥厂1960年筹建,1961年建成两条年产3.2万吨的土立窑生产线。1962年正式投入生产。当时厂里有固定资产350万元,职工264人。下属单位有:烧成车间→烧水泥;开山组→采水泥矿石;制瓦排→制水泥瓦。


60年代的拉萨水泥厂


拉萨水泥厂的建成投产在自治区建材工业起步阶段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既填补了自治区建材工业的空白,同时又缓解了当时水泥供求矛盾。


拉萨水泥厂发展到1972年,全厂有职工729人(编制是776人), 其中:党员110人, 藏族党员占50%。藏族工人占全厂职工的75%;1964年以前, 汉族职工占60%,藏族职工40%。厂里主要操作岗位是藏族。最老的同志是1961年的, 大部份是1964年、1966年进厂的。


我们厂对藏族工人大胆培养、启用藏族工人。班(组) 长90%都是藏族, 汉族仅有几个搞维修。藏族工人刚进厂时, 看见机器转动都不敢靠近, 害怕。现在主要操作都是他们。他们也能维修机器一般故障, 维修车间现在基本上是藏族师傅。我们厂妇女占40%。预制车间妇女占70%,妇女们积极发挥了能顶半边天的作用。


去年年生产任务是15000吨, 实际完成15300吨,超额完成300吨。1963年年生产3000吨,1964年年生产6000吨,1966年年生产18300吨。“文革”中生产受到影响。


制瓦排一月生产7万片, 他们自己提出9万片, 他们以国家主人翁态度迎难而上,克服各种困难, 不但要圆满完成国家下达的计划任务,而且还要超额完成任务。这是工人的责任, 累一点沒有关係,手工操作, 体力跟不上, 人累得抓糌粑的手都合不拢了,他们从没有一人呻吟,说苦叫累。


支部组织业余自学马列小组, 支部有个学习小组, 厂里有中心读书班, 沒有文化的工人让辅导员读原著讲解, 不学马列不行。王道法同志辅导学马列主义、毛主席著作, 工人反映很好。80%藏族工人是文盲, 自己能看马列才好,才旺拉姆提出学文化, 工人要求学习汉文很迫切, 因此,我们开办了汉语文化班。我们开始成立一个班, 五十余人。后来增加到一百多人, 两个班,还不能满足要求。我们又实行三班制。从今年一月开始办, 每个星期,工人们学两次汉语, 半年就学会常用汉语了。工人们说:“ 学好汉语后, 才能听懂老师傅讲技术课。”


我厂的煤炭是由澎波农场煤矿供给;电是电厂供给。今年我们第一次超额完成国家任务。煤主要靠土煤, 澎波农场煤矿的煤炭质量好, 但我们还沒有掌握好烧煤的技术。我们生产的水泥标号是300、400、600, 一般是300号。400号,600号水泥供应中﹙国﹚尼﹙泊尔﹚公路和出口。


今年上半年生产形势不够好, 上半年只完成4000多吨水泥的生产,4月份才点窑。工人干劲足,日产量超过设计能力的86%,正在想办法超过100%,水泥从每月产两千吨, 现超过3000至3500吨,。原材料﹙煤、电保障问题﹚,今年旱灾, 电力差, 七月都还沒有正常生产。运输问题, 涉及运输粮油,日用品等问题。


王韬﹙生产组长﹚, 开始建水泥厂时,我们认为西藏的煤(40%至60%)不能烧制水泥。在厂党委领导下, 我们从实践到认识, 再从认识到实践,终于用西藏煤烧制出水泥了。英国用石膏配料来造水泥, 我们在西藏用黄土、石灰石、石膏、纯矿石, 四种成份造水泥。石膏起到溶剂作用,再加上现在这种泥土,1961年烧出300号, 以后烧出400号、500号、600号﹙修中尼公路用500号﹚。西藏煤灰粉成本高, 同内地煤灰相比, 烧的水泥比较理想。


建厂前, 西藏从印度进口水泥, 用纯铁桶装水泥, 4块大洋一公斤, 里面还掺有黄泥。现在自制水泥0.13元一公斤。贡嘎机场、曲水大桥原来都不敢用我们的水泥, 我们去宣传后, 曲水大桥主要部位都用拉萨水泥厂的水泥了;贡嘎机场副跑道、日喀则机场、刚嘎大桥都是用的我们拉萨水泥厂的水泥。


内地运四吨水泥,运输费要800元,用石膏配料。


1972年,技术员杨东生去羊八井,先是找页盐,但页盐不能提高水泥强度。配多了还影响强度。于是,他又去羊八井山上找,结果找到了硅藻土。经地质部门的人员分析、确认这就是硅藻土。他为西藏水泥厂的建设立了大功。


我们试验用硅藻土(海里的沉积物,硅藻虫变的土)作配料,制水泥。强度室、化验室里面的藏族同志一天作十四套強度试验, 三个月试验才得出成果。经过七十多次试验才成功。这种水泥修桥好,强度高,耐用。


以前我国只有东北有这种硅藻土, 现在西藏也有了。羊八井有一个大山, 全是硅藻土,我们用来作配料, 提高了水泥产量。原来用石膏作配料只能生产1万吨水泥, 现在用硅藻土作配料,可生产1万3千吨水泥, 并且完全符合硅酸盐水泥国家标准。


去年﹙1972年﹚ 9月,我们制成了强度高的水泥,我们炼制的水泥投入生产, 使用。用于修建刚嘎大桥,得到工人们的赞杨。他们说:“你们的水泥, 不但解决了安全性, 而且強度高。他们说:“硅藻水泥像喝青稞酒一样, 喝时不觉得,但后劲大。” 内地水泥提高强度靠矿渣, 我们这里沒有。可是我们有“宝山”, 可以满足西藏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去年9月底,厂党委开会, 向党的生日、国庆献礼。


后来,拉萨邮电大楼、尼泊尔领事馆、拉萨市委招待所都是用的我们拉萨水泥厂的水泥。我们看到一栋栋建筑拔地而起,我们感到很自豪,我们为建设美好的西藏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二)、开山组


开山组分为两个组。第一组十五人,分为两个班,每一个班七、八个人。王道发,索朗曲珍各带一个班。他们以毛主席思想挂帅,抓党(团)思想工作,提倡工人团结协作,不分你我。从开采青石到开采石灰石;从开采黏土到开采石膏矿;工人互相协作搬运大石头,把困难留给自已。他们帮助厂里修路,制作工具。采青石,采石灰石,采黏土,放炮炸山(每一个月要完成1500吨,人平完成100吨)。两个组没有因为矿石而影响水泥厂生产,他们随时都保障了厂里所需要的矿石。


第二开山组14人,其中12名藏族。楚增:解放前是领主措木林的奴隶, 他父母给领主放牧。楚增七岁的时候,被送到澎波的小寺庙里当小喇嘛。1960年,他18岁时到水泥厂来当了一名工人,至今已经13年了。开始他在开山组烧石灰。另有七、八个老师傅是汉族同志。1971年,楚增当组长, 开风钻机。今年任制成车间副主任。


我(楚增)1961年转到水泥厂开山组打炮眼,汉族师傅教我打炮眼、装填炸药放炮。从1961年到1965年都是手工操作打炮眼。我们互相之间开展革命劳动竞赛。我和索朗罗布打了3.7米深炮眼。第二天,罗珠格桑、却扎土多2人打了4.2米深炮眼(上级要求2米),晚上回来我俩不能动弹了。厂党委发现以后,阻止了我们这种过度劳动行为,规定每天不超过2.8米。


1965年下半年有了风钻机, 汉族老师教我们使用风钻机。两人一组, 每台风钻机每天钻10米,一台风钻机一百来斤。


有一年我们到当雄开采石膏矿, 冬季气温底,风雪大, 欧珠格桑用圆铲撮雪开路, 不辞艰难困苦, 两天两夜都在雪地里行走。


我们两个开山组、乃至拉萨水泥厂的所有老师傅、汉族工人,藏族工人,不分你我, 团结合作, 努力工作。自建厂十多年以来,沒有因为石料欠缺而影响生产。开山组安全无事故。我们为建设家乡、建设西藏、建设国防贡献了自已的青春和力量。


70年代的拉萨水泥厂


(三)制瓦排


索朗多布杰﹙复员军人,党支部书记,28岁﹚:1965年,我们有三个小组,60多人, 在几名汉族老师傅的带领下学制水泥瓦。开始我们不懂, 老师傅耐心教我们。我们白天学、晚上学、实行三班倒,边做边学。旧社会我在西藏沒见过水泥瓦, 连水泥名字都沒有听说过,啥也不懂。谢天顺、汤树林﹙四川人﹚两位师傅耐心教育培养我,我也暗下决心好好学习。我一天干活下来, 四肢感觉酸软,很累;全身上下都是机油,污垢。两位老师傅语重心长的对我说:“西藏沒有制水泥瓦厂, 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 就要不怕累, 不怕苦, 不怕脏, 改变西藏落后面貌”。经过勤学苦练,我终于掌握了制水泥瓦技术。


杜泽贵,1956年入伍﹙在部队历任战士、班长、排长﹚ ,1965年转业到水泥厂, 后来任党支部书记。1965年4月,我也是和索朗多布杰一起调到水泥厂来的。开始什么也不懂,看也沒有看见过那些机器, 心情很激动,想学点技术,为建设西藏贡献力量。开始用黄粉(后改用黄沙)做瓦,可是初做,我感到很困难。看着两位师傳做得顺利,而且做出的瓦很光滑,心里很羡慕。可我就做不成,但我一定要做成, 做不成到掉又重来。一天干完活下来,我感到很累, 手端碗都端不住, 抓糌粑抓不起来了。我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后来三、五分钟能做成一匹瓦了。


谢天顺、汤树林和我在一起研究, 要做好工作, 光用蛮劲, 不用巧劲也不行。那时一天一台机器能做80匹瓦﹙一个机器组五人﹚就不错了。于是我们想到了节约增产, 过去做过瓦的沙、酸都到了, 我们现在都要重新利用起来。过去用好机油擦拭模子, 后来就用废机油擦拭模子。后来我们搞劳动竞赛,表扬鼓励先进。


1965年5月, 厂里来了七个老师傅, 大部份是党员同志, 吴怀兴师傅操作制瓦机器;华师傳掌握搅拌机。两位党员老师傳经常给我们讲新(旧) 社会对比, 过去在旧社会当工人的苦,新社会的甜, 多少老革命先烈,流血牺牲才换来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提高了信心。他们讲内地建设, 西藏将来也应赶上内地建设。吃饭时有的喊:“师傅,我的手端不上碗了, 好痛呀”。硅酸盐水浸润了手, 现在累一点, 苦一点, 是为了建设新西藏。师傳发现问题就给大家讲, 如何战胜困难, 让我们翻身农奴当好西藏第一代工人。


三个月后, 厂里抽走了一个小组, 老师傅都抽走了。我们四十多个藏族, 每台机器一天做一百多匹瓦, 三个月后,增加到三百匹, 八个月后, 增加到六百匹﹙一个班一部机器﹚。


1965年,我们制瓦最多不超过800匹;1966年又把人力调整了一下,把瓦的強度、光滑度、均匀厚薄﹙115公分﹚、水坭沙子配合好, 产品质量就有保证了。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 提高产量,一部机器最高达到1200匹, 最少600至700匹。特别是从去年开始, 我们认真读书学习, 提倡艰苦奋斗, 勤俭建国。感谢毛主席对西藏第一代工人的关怀。思想觉悟提高了,生产也就提高了。从今年七月份开始, 每台机器最低日产1700匹, 最高2700匹, 领导下达任务75000匹/年, 实际生产85000匹/年。后来人少了,只有三台机器, 厂里规定全年必须完成50万到55万匹。去年全年实际完成52万匹。


拉萨水泥厂在兴盛时期,是一个“小城市”,厂内应有尽有。有“电影院、菜市场、游泳馆、医院、厂办幼儿园、子弟小学、理发店、职工澡堂等。”人们不用出厂进城,就能享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


如今的拉萨水泥厂,早在2001年就改制成了西藏高争建材股份有限公司。并新建了代表当今水泥工业最高水平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实现了水泥生产自动化。


拉萨水泥厂的旧址已建成西藏自治区级美术馆。但拉萨水泥厂昔日的奋斗历史将截入史册。


由拉萨老水泥厂改造建成的西藏自治区级美术馆


作者简介: 

杨星火 四川省威远县人。1925年生。国立中央大学化工系毕业。1949年5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随十八军进藏。曾参加修筑川藏公路、平息西藏叛乱和民主改革、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边防建设等。在西藏工作20年。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军旅诗人。


本文由刘光福、雪松整理。

作者:杨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