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1隐含什么意思(931暗示什么意思)

5月18日上午10点江苏省政府召开全省“七普”主要数据公布新闻发布会。在发布会上公布的江苏省“七普”数据大体上跟之前网络上流传出的资讯相符。

苏州毫无疑问的成为江苏唯一常住人口过千万的城市。南京常住人口达到931万,跟2019年统计口径851万增加80万,看似一年增加了很多,具体分析一下这些数字背后的一些隐含的意义。

鼓楼广场 来源:视觉中国

01、统计方式带来的隐性增量

南京从2019年统计的851万人口到本次“七普”的931万,一年时间增加了80万,这是非常高的数字,但,这其实是统计方式所带来的隐性增量而已。

全国人口普查每十年进行一次,由于覆盖面广,从统计学角度来说也就是样本数足够多,因此统计出的数据可以说是当前相对而言比较准确的数据;而在非人口普查年各地方统计部门所公布的数据来源是通过抽样调查方式来获得样本数,而后再进行整体的推算得来的。

比如说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里面的表2-9就是采用了抽样统计方式,见下图。

这种抽样方式好处是时间周期短、效率高,缺点就是存在统计误差,并且这个误差会随着非统计年的增加而变大。

也就是说如果在2011年的时候南京实际人口数增加了2万,但抽样统计的数据得出仅增加了1万,那么最终2011年南京总人口数官方报告中将定义为增加1万;同理,按照该方式统计到2019年的时候可能南京的实际人口已经达到了900多万,但抽样的数据会定格在850万。因此,这个增量并非是真的是南京一年增加了81万人口,而是统计方式所带来的隐性增量的集中体现。

02、数字背后的数字

关于社会学家研究“金字塔”型人口结构对国家未来发展的影响我们就不去讨论了,我们重点来看看南京的人口数据变化以后所带来的一些直接变化。

所有以人口数量参与计算的数据都将要重新修正。比如南京市2020年度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支出等等。

2020年南京市“七普”前后相关数据调整表

以一家三口举例,修正后的数据一年家庭可支配收入减少了1.5万左右,这就更好的解释了为什么很多普通人去年收入减少了,而发布的数据却跟实际感受不符的情况。

同时,对于原人均GDP排名前十的城市也将发生变化。

修正后的人均GDP城市排名

这是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重新整合后的人均GDP表,其中空白处两个城市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得到官方正式“七普”人口数据,该两个城市均为资源型城市。

根据现有的数据显示,南京的人均GDP已超过苏州,而常州的人均GDP则下降很多。

需要注意的是人均GDP不能直接等同于居民的人均收入,但却是居民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的主要物质基础。

03、“七普”后城市的对比

如果说,在本次普查前我们一直都会认为在以南京为中心的半径200公里内,南京是人口最多的城市。但是,现在事实却并非如此。

在江苏发布“七普”主要数据新闻发布会的同时,安徽省也发布了“七普”报告。在安徽的报告中显示,合肥常住人口已达936.9881万,超过南京5.52万。

而在“六普”的时候南京是800.4万,合肥是570.2万。十年间合肥增长达64.3%,南京增长16.4%。

这就意味着我们以前一直认为的这片区域里舍南京其谁的优势已经消失,合肥正在以极快的虹吸效应在扩大自身的影响力,而如此带来的将是抢人大战将会愈演愈烈,同时我在上篇文字里所说的,南京必须重视长留每年高校毕业生的问题。

后记:

南京的详细“七普”数据还没有完全公开,这后面还有许多关系到生活在这个城市里老百姓的方方面面。比如现如今南京适龄男女单身比例,全国人口平均寿命中南京所处的位置,南京生育年龄处于什么年龄区间……这些与婚姻、生育、养老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静待最终数据的发布。

随着人口红利期的渐行渐远,未来影响城市发展的核心要素除了科技创新就是人,然而人又是推动创新的根本源动力。

南京若想要在今后的发展中保持不掉队,甚至进一步发展,需要加快抢人速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