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尔米勒为什么惨败(比尔米勒的失败)

作为莱格梅森价值基金的掌舵人,比尔·米勒曾经创造了从1991年到2005年连续15年击败标普500指数的空前纪录,因此被誉为投资天才,并成为了知名财经记者珍妮特·洛的畅销书《战胜标准普尔》的主人公。

然而,从2006年到2011年,莱格梅森价值基金的表现却远远逊色于标普500指数。在这个时期,投资者眼看着他们的收益减少到这20年期间的平均水平。仅在2008年,该基金价值就下降了55%以上,而标准普尔500指数仅下降了38.49%。对基金而言,最后几年的糟糕表现简直带来了致命的打击。

米勒管理的资产从2006年最高点的208亿美元下降到2011年底的28亿美元。他在创造了骄人的纪录后,却令追求业绩的投资者蒙受了巨大的损失。2011年底,他辞去基金经理一职。比尔·米勒的失败显然极具戏剧性。在斯蒂芬·霍兰的《价值投资策略》一书中,作者剖析了导致米勒失败的原因,读来让人细思恐极。

珍妮特·洛在《战胜标准普尔》一书中总结了米勒投资风格的六个特点:不试图预测市场的方向;寻找特许权价值;愿意在确定价值时提供预测,但不认为这些数字能告知一切;到处寻找投资创意;寻找安全边际;不频繁交易。

这六个特点与价值投资的要素完全吻合,尤其是其中的“寻找强大的特许权价值”和“寻找良好的安全边际”两项,构成了米勒的鲜明风格。按道理,如果其投资策略没有发生巨变,那么失败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但米勒偏偏败走麦城。

如果将1991年至2005年视为米勒投资生涯的前期,那么2006年至2011年则是米勒投资生涯的后期。为什么米勒的前后表现差距那样大呢?斯蒂芬·霍兰认为,这可以直接归因于四个要素:愿意投资于科技行业、基于概率理念、将头寸集中于特定行业和过于自信。

1、愿意投资于科技行业

与大多数价值投资者不同,米勒偏爱投资科技行业。在前期,他大量持有如美国在线、谷歌、戴尔和亚马逊等科技公司的股票。因为这样的投资风格,米勒被人批评“借价值投资之名,行成长投资之实”。

在20世纪90年代,大多数价值投资者并不持有这种类型公司的股票。在互联网泡沫破裂之前,科技公司的强劲表现成就了米勒的卓越表现。毫无疑问,米勒对科技行业投资时机的把握是完美的,因为他在2001年这个行业崩溃之前,放弃了这些股票的大部分。

2、基于概率理念

米勒对赢家输家和概率的概念也有一个很有趣的看法,类似于彼得·林奇“十倍股”的概念。他坚信大赢家能驾驭他投资组合的表现。詹妮特·洛将这种理念描述为“虽然米勒有多次预测失误,但是他也有足够次数的正确投机预测,这成就了他的投资佳绩。”

事实上,在挑选赢家方面,和大多数资金经理相比,米勒更常出现错误。但是在莱格梅森价值基金大部分任期内,他的投资业绩表现突出。例如,到1999年,米勒持有的戴尔股份上涨了3500%。一只股票的投资就能够获得如此可观的回报,那么肯定能弥补大量的投资失误。

3、将头寸集中在特定行业

想让大数定律在投资中奏效,个股投资必须独立或者彼此相关度不高。事实上,米勒后期投资集中于连续亏损的热门行业,这是导致他最后几年不佳表现的关键因素。而在前期,米勒成功地投资了科技股,并在1999年科技股崩盘前,一直持有这些科技股。

但是在金融危机中,米勒不仅保留了金融股,而且还在房利美、房地美、美国国际集团以及其他金融个股上增加了投资头寸。2008年9月初,房利美和房地美的股票价格急剧下跌,米勒透露,莱格梅森价值基金在一个星期内已经追加购买了3000万股份。即使在互联网泡沫时期,米勒对科技股的投资也是完美无瑕的,然而在金融危机中,他对金融股的投资却糟糕透顶。

4、过于自信

信心是投资经理的良好品质,但过度自信却可能是投资经理的致命缺点。价值投资者经常把股价下跌视为买进良机。如果一只股票是30元,你喜欢它,那么当它下跌到20元时,你应该爱它。米勒低估了金融危机的深度,随着金融股价格的不断走软,他继续购买金融股。米勒说,“价格下跌时,唯一让我们停止更多购买的方法,是再也无法获得股票的报价”。这句话是米勒过度自信的写照,而在特殊时期下过大的赌注必然会导致一败涂地。

确定一个投资机会并不容易。如果购买一只股票只是因为它的价格是某个群体中最诱人的,那么就有可能会犯错误,原因有两个:第一,股票价格有吸引力可能意味着它的未来前景很差;第二,整个群体可能被高估了,所以不值得考虑。米勒的错误在于第二个原因,他在金融危机的初期阶段持有大量的金融股,这些金融股从相对价值(市盈率、市净率等)来看似乎很便宜,但其实整个行业正走向衰落。

所谓的价值陷阱是指,投资者买进了低价资产,但却发现该资产的价格保持持平甚至下降。这样的股票表面上估值(如巿盈率、市净率)很便宜,但实际上很昂贵。避免价值陷阱的关键是不要仅仅聚焦于廉价这一要素。

作为一个战略价值投资者,要寻找的公司一定要具有好价格、具有健全的基本面(强劲的盈利,现金流、净资产收益率、财务状况等)和良好的未来前景(在健全的行业中握有优质产品,这类公司将有可能在预期的经济条件下表现良好)。

然而,米勒似乎没有想到这一点。在前期,米勒因为致力于科技领域的“成长投资”而获得巨大成功;可在后期,当他转向“价值投资”买进“便宜货”时,却遭遇了价值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