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村夫
强军之道,要在得人。
当今世界,军事领域是竞争最为激烈的一个领域,这种竞争说到底是军事人才的竞争。在充满血与火的残酷的较量中,谁能拥有丰富的人才战略资源,占据人才“制高点”,谁就能掌握军队发展的领先权、未来战争的制胜权。
把历史的坐标拉回1955年,钱学森不顾美国百般阻挠回到国内,毛爷爷在接见他时说:“美国人把你当成五个师,对我们来说,你比五个师的力量大得多。”
回望那段历史,如果当年没有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一批科学大家,“两弹一星”能在那个绝美的空窗期很快搞出来吗?错过了那个村,现在再有技术、再有人才,西方霸权也不会让你开这个店!看看今天的伊朗就知道。
不可否认的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军队不再像过去那样对高学历、高技术人才有吸引力,不仅吸引外来的高技术人才难,连自己精心培养的留住都难。
为了解决这个世纪难题,此次军改新政在涉及专业技术军官政策方面进行了重大调整。到底放了那些了“大招”,让我们看看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领导在涉及专业技术军官管理政策方面的权威解读:
一是针对性实施考核评价。更加突出对科技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转化效益、学术道德等方面的考察,更加注重业内认可和同行评价,破除唯论文、唯奖项的评价方式,增强考核结果的精准性和公信度。
二是改革职称评定制度。总体执行国家有关规定,明确评定职称基本条件和提前、越级、放宽条件评定职称,取消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统一考试要求,更加强化对军官学术技术水平、专业能力的衡量和评判。
三是规范晋升任用秩序。不再设置专业技术等级,除待遇级别外,主要通过职称、职务、军衔牵引军官职业发展,形成任职必先评定相应职称、晋衔必须担任相应职务的清晰链路。
四是完善激励保障措施。相比指挥管理军官,大校以上军衔对应设置更加宽幅的待遇级别区间,以此稳定保留高层次人才。采取“人才+工程”的模式实施针对性培养,设立军队专业技术人才奖,明确专业技术军官可以按照规定享受人才特殊津贴、绩效津贴和科技成果转化收益,赋予专业技术军官更多科研创新自主权,落实容错减负要求,促进专业技术军官安心履职尽责、专心备战打仗。
这4点权威解读几乎涵盖了专业技术军官考评、任用和激励的所有利好,通过分析,感觉有4点可以明确:
01
论文和奖项还有没有用
解读中提出“破除唯论文、唯奖项的评价方式”,是不是意味着论文和奖项已经不受欢迎、甚至没有用处了。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首先,读文件,一定要看细节。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解读中,有个字非常关键——“唯”。也就是说,军改的目标重在规范论文和奖项的指标使用,而不是废除论文、奖项的指标使用。
什么是规范?也就是说,过去出现了使用上的混乱。因此,现在要重新梳理,规范程序,规范标准,规范结果使用,而不是废除。
其次,看文件,要特别注意其中的表述。解读显示,要在考核中形成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而不管是在从定性的角度,还是从定量的角度,论文和奖励都是一个很重要的评价内容。
再次,在专业技术领域,论文和奖励仍然是成果产出的主要表达形式,只是不能把论文和奖励相关指标作为唯一的判断依据。因此,解读中明确的重点是在破除论文和奖项至上,并不意味着将其“打入另册”。
但话又说回来,如果论文本身是“水货”,不管发表在什么级别的刊物上,都没有意义;被评上的奖项是别人做的顺水人情,自己在其中根本没有发挥作用,不仅没有正向作用,还有负面作用,这个时候“业内认可和同行评价”就会发挥非常重要的监督作用。
02
职称不再是考出来的
职称英语、计算计考试设置的必要性、合理性、公平性一直饱受争议。以职称外语考试为例,设立以来就伴随着“一刀切”“鸡肋”等质疑。
小编一个朋友,入伍便在高原工作,虽只是连队卫生员出生,但由于后期努力,在高原病治疗方面是个专家,是旅医院的“头牌”。但由于不能通过外语考试,迟迟未能获得副高职称,每每聊起来,气得脖子都红了。
此外,作为职称评定的“敲门砖”,职称外语考试成为部分机构与个人的摇钱树,滋生各种乱象,甚至有个别干部为此走进了“班房”。很多人讽刺评职称实际上是考职称,只要英语、计算机考试合格,就躺着也能评上。
加快职称制度改革,“不拘一格降人才”,让职称制度回归本来面目早就成为军队专业技术领域的共识。此次军改可谓直击职称评定要害,取消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统一考试要求,更加强化对军官学术技术水平、专业能力的衡量和评判。
03
行政改技术难了
曾经有一段时间,部队里有个怪现象,如果行政职务上不去,就考虑改技术级。
小编曾经工作过的单位就有这样一件事,管理处长从提干开始就在机关工作,无论是谁当领导都对他特别满意。处长当了几年,还想继续在部队发展,但他又缺乏部队管理和作战训练经验。
最后给他改为技术八级,半年之后调为技术七级。
其实,这种情况在当时很多部队都存在。技术岗位变成了“万金油”,不仅失去应有的规范,也损害了真正从事专业技术干部的利益。
此次军改规范了专业技术军官晋升任用秩序,明确“任职必先评定相应职称、晋衔必须担任相应职务”,绝对是拨乱反正之举。据小编了解,评定相应职称还有其他配套规定,不仅有从事专业技术的年限要求,还有对上一级别的技术职称要求,“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的事估计不会再发生了。
04
专业技术大有“钱”途
高精尖专业技术人才感觉所创造的效益与拿到手的散碎银两不成比例,是前些年反映的一个共性问题。面对真金白银,单靠情怀已经无法解决问题。
此次军改涉专业技术军官政策的最大亮点就是激励措施更加有力。“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待遇也好、津贴也好,只是明面上的“浮财”,有时甚至还存在按级别搞雨露均沾,对普通技术军官有一定激励作用。
对高精尖技术人才而言,真正的激励在于可以享受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和更多科研创新自主权,这才是最大的亮点。但专业技术军官要切实从科技成果转化上受益,可能还有较长的一段路要走。
目前,不仅是军队,就是在地方,科技成果转化仍然是个大的难题。根本原因在于从科学研究到成果转化收益,涉及到的环节很多,科研人员只是其中一个重要结点。计划经济时代,科研机构和人员只专注于研发,对于能不能申请到专利,市场有没有需求,下游能不能生产出产品并产生效益都不关心。
为什么?一切专利归国家和集体所有,成果转化后效益再好也和他没关系,顶多有点精神激励,给你评个奖啥的!
2000年以来,随着地方科研体制改革,成果发明人可以享有25%-50%的专利权;最近两年又进一步放发开,成果发明人可以享有50%甚至75%的股权。但股权能不能变现,还涉及到能否将“成果变为成品,把成品转化收益”。
美国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以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为例,这些大的科研机构周围吸咐了数千个专事成果转化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形成了近万亿美元产值。他们为什么能这样,就在于他们有一个《拜杜法案》,法案规定,凡是使用政府科技或企业资本投入产生的成果,其知识产权获得的收益“一分为三”:1/3归单位,1/3归研发团队,1/3归负责转化成果的企业。
因此,必须把科研机构、研发人员和科技企业紧紧捏在一起,并通过有效的知识产权激励政策和专利收益分配,才能真正激发科技人员和机构的巨大创造活力。
此次军改,以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和科学创新自主权为杠杆,确实找准了实现高精尖技术人才与军队建设双赢的支点,大方向绝对正确。
如果在此基础上,能把军事装备采购、军工企业、科研机构和人员紧紧绑在一起,假以时日,这个杠杆就会真正发挥激励作用,专业技术军官也一定大有“钱”途,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梧桐树”也会真正枝叶茂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