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话题从上半年的进出口数据开始展开,六月份的进出口数据还没有出来,但是前五个月非常亮眼。海关统计显示,今年前5个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16.04万亿元,同比增长8.3%。其中,出口8.94万亿元,同比增长11.4%;进口7.1万亿元,同比增长4.7%。贸易顺差1.84万亿元,扩大47.6%。
这个数据猛一看没有什么,毕竟我们往年也不乏这样的增长,但是放在今年上半年就不一样了,因为今年的上半年,很多以往都是顺差的国家都出现了逆差。特别是在以制造为主的国家里,我们是一枝独秀的。
被世界看好的越南,逆差了,日本韩国也逆差了。就连一直强悍的德国,也快不行了,四月份的顺差也只剩13亿欧元了,跌到了二十年里面的最低。
别的经济数据我就不列举了,比如我国吸引外资的金额增长17.3%等等吧,各种经济数据展示出的是一个事实,就是说虽然我们的日子不好过,但是比起其它国家,包括老牌的发达国家,我们还算是不错的。
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在被疫情和战争蹂躏的今天,生活水平的下降程度都比我们大得多。只不过是有些国家,以前的生活水平比我们高出太多,所以现在看起来还是比我们好。我们算是烂得比较轻的。最起码我们还在增长,他们都已经开始衰退了。
当然了,亮眼的数据也要考虑其他的因素,比如说通货膨胀,去年的原油60美元,今年是110,你进口同样数量的原油,但是金额却高了。出口也一样,我们出口的商品肯定也是要涨价的。如果把通胀的因素去掉,我们的进出口数据就不这么亮眼了,说不定还是衰退的。
但是,如果连我们都是衰退的,那么其它国家就更惨了。当今世界是比烂的,我们只要是烂得最轻的就行了。
所以进出口数据我们做一个横向的比较就行了,就是和其它国家比比就行了,真正需要和自己比的,不是数据的增长多少,而是要找出不同来。
第一个不同,汽车。很多朋友可能都看到了这样的消息。前五个月中国汽车出口量就已经突破了百万,同比增幅更是超过了40%。中国汽车出口量已经超越德国,跃居第二。
第一肯定还是日本,但是这个第一现在已经是睡不着觉,被中国超过已经可以按天数来查了。我们可以看一组数字,这可以说是噩梦一般的追赶速度。
2010年,日本汽车出口量是483万辆,中国是54万辆。2021年,日本汽车出口量382万辆,中国为201万辆。2022年前5个月,日本汽车出口127万辆,中国出口108万辆。这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日本在新能源汽车上的差距。跟中国一比,大到了让日本人绝望的程度。
去年一年,中国卖了350万辆新能源汽车,而日本呢?1.5万辆。350万比1万5,简直就是吊起来打。而未来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呢?我就不说了。我大胆地做一个预测,中国汽车出口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也许就是今年内的事情了。
2009年我们成为了第一大汽车生产国,2022年我们成为第一大汽车出口国,下一个目标就是全球汽车品牌第一大国,也就是我们的中国品牌的汽车在全球汽车销量中占比达到第一。乐观一点的话五年内就可以实现。
有人可能不相信,你这是不是没睡醒?其实我们应该乐观一点。别的不说,就说这两三年国产车的进步速度就让人恍如隔世。三年之前,如果一个年轻人花了二十多万买个宝马三系,大家都觉得挺正常,二十多万肯定要买个外国品牌的,最起码也得买个合资车吧。
但是现在,观念完全变过来了,现在一个年轻人如果二十多万买个宝马三系,大家肯定都会奇怪:这人是不是脑子有病,二十多万干嘛不买个比亚迪汉啊?非要买个憋屈的宝马三?这脑袋肯定是被门给夹了。
您看,我说得对不?这才两三年的时间啊。变化可以说是天翻地覆。你有什么理由不乐观呢?
这是汽车行业,今年上半年出现的明显不同。我们再说一个不同之处。
5 月份中韩贸易首次转为中方顺差,半导体产品对韩出口激增。这个不同之处其实是有争议的,中方顺差其实是韩国海关公布的,韩方的数据显示5月,韩国对华出口134亿美元,进口149亿美元。但是我们海关的数据是中国依然是逆差,我方对韩方出口993亿人民币,进口1065亿人民币。
虽然有争议,但是意义确实不一样的。我国对于韩国的贸易逆差确实是在逐年减少,我们对韩国逆差的主要原因其实就是半导体,我们需要从韩国大量进口芯片和相关的产品。与韩国贸易逆差减少说明了我们的国产芯片在崛起。
可能有人会说,大陆与台湾地区的逆差一直在扩大你怎么不说?这也是事实,对于台湾地区的半导体产业我们确实依赖程度没有减少,但是也掩盖不了国产芯片在快速进步的事实。
我们整体的半导体行业这几年进步的程度就不多说了,时间有限,我们就举个民用的例子。现在装电脑,CPU显卡主板之类的没有办法。但是在内存和固态硬盘的选择上就不一样了,一多半的人首选的就是国产的内存和固态盘。而且用完之后一致反映:真香。
而且,我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国产内存起来之后,金士顿、三星的工厂突然就不着火了,不发大水了。员工也不罢工了,产能也够了,价格也降下来了,一片岁月静好。
我们这些例子就不再举了,需要转换一下话题了。那就是中国智造2025。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曾经一个很热的话题中国智造2025这两年静悄悄的,已经很少有人提起来。甚至前两年还出现了一些看衰的声音,说中国智造2025不切实际,根本就实现不了。
但是从上半年的进出口数据的这些变化中,我却是觉得:不提也对,踏踏实实干事情最好了,没必要去大张旗鼓地宣传。
现在看来,中国智造2025还是很有前瞻性的,有一些领域完成不了,但是有一些领域却是可以超额完成的。比如我们刚才说的中国汽车,其实现在的成果就已经完成了中国智造2025的预想目标,到了2025年,一定是超额完成了。
对于中国智造2025,能不能完成?其实大家现在也都有了一个大致的判断,那就是完成不了。从整体设想上肯定是完成不了。最起码在核心的工业母机高端机床上,现在还没有看出整体要逆转的趋势。
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从目的、方法、步骤、原则和领域多个方面清晰的勾勒出了中国制造业发展的路线图。我们要知道,这是一个路线图,是一份发展的规划,而不是KPI。只是一个发展方向的规划和引导,而不是要考核的任务。其实中国智造2025完全可以浓缩成四个字,那就是:“产业升级”。
从提出这个规划,到现在已经七年了,虽然说有一些嘲讽甚至是看衰的声音,但是从这几年的经济数据来看,还是在踏踏实实地推进中。有很多实例只是普通老百姓看不到而已。
网上流传的一些实例我就不说了,我说一个我自己知道的。这只是个例子啊,我就不说是哪个厂了,免得有广告嫌疑。郑州有一个啤酒厂,号称是六星级工厂,2015开始建的,建厂就积极响应中国智造2025的号召。一开始就是全自动化的,生产速度全亚洲最快,质量全程可追溯,而且没有多少人员。按照中国智造2025的规划,人家早就达标了。
当然不能否认,郑州这家啤酒厂的生产线,还做不到全国产,关键的几个环节还是采用了德国意大利的产品,但是大多数都是国内的供应链提供的。
单独说明这一点是为了防止有人喷我:生产线是自动的,但是核心部件是从国外采购的你怎么不提?
我提了啊。这是避免不了的,中国的高铁以前都是师从外国的,而且现在有些部件还是摆脱不了进口。但已经不妨碍中国高铁也实现了中国智造2025的目标。
而且,采购国外关键部件也是有收获的。我举一个例子啊,美的搞自动化生产线,采购的是德国库卡的机器人,合作得越来越愉快,后来干脆把德国库卡给收购了。世界上有四大工业机器人生产商,日本的发那科,安川电机,瑞士的ABB,德国的库卡。现在中国占了一个,库卡变成中国的了。
中国智造2025,不管到了2025年能实现多少,其实我们本质上要了解两件事,而这两件事,才是我们真正要实现的阳谋。这个阳谋,文字体现不了,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第一个阳谋:中国智造2025,从本质上就是吃掉国外相关的产业链。
我们要知道,当今世界已经好多年没有技术进步了,没有技术进步带来的经济增量,那这个世界就只能是零和博弈,我多吃点,别人就得少吃点。这也是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要发起贸易战和技术封锁中国的根本原因。
而中国智造2025的目的就是,即便世界没有技术进步,我国依然可以技术进步,获得新增财富、新增高福利就业岗位,从哪来呢?从虎口里夺食。
这个阳谋,我们已经看见了,以往我们被称为发达国家粉碎机,那还只是粉碎掉一些细枝末节。但是今年开始不一样了,从汽车行业就能看出,我们现在开始粉碎发达国家的命了。
试想一下,如果日本德国的汽车工业被中国彻底击败,那么他们还能剩下什么?以前我们从德国手里抢过了光伏产业,从日本手里抢过了家电行业,他们只是挣不到那么多钱了,但是生活还是没啥问题,但是如果汽车行业也被抢走了,他们还能活下去吗?
所以我们不要抱怨发达国家封锁我们,不要抱怨日韩不亲近我们。抢人家的饭碗,要人家的命,就要有相应的觉悟,这也是应该的。
第二个阳谋,我想引用一个德国专家的话。德国专家乌尔里希·森德勒主编的《工业4.0:即将来袭的第四次工业革命》里面有一段话:“过去20年间,在西方主要工业国当中,唯有德国和奥地利两个国家在2011年就克服了由2008年次贷危机所触发的经济崩溃。”究其原因:“德语区的工业尽可能全面地实现了自动化,而没有大规模外迁到工资和生活成本较低的国家去。”
这段话如果大家细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中国智造2025不仅要粉碎发达国家,也要粉碎发展中国家。一段时间以来,有关于中国的制造业外迁到越南,到印度的信息有很多。
也确实,中国有一部分制造业转移到工资和生活成本较低的国家去了。产业转移对于中国的伤害程度能否减小,取决于中国智造2025的推进速度有多快。
当然,中国智造和自动化也会伤害到国内低技术的就业,特别是这几年,我们的失业人口很高,都出现灵活就业这个新词汇了。对于劳动密集型就业人口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但是,真的是没有办法。只能是希望这段时期越短越好吧,就像九十年代末的下岗潮一样,早一点闯过去吧。
我只能是希望这一天能早日到来,我也支持和理解国家2025的决心和忧虑,而且我们也只能相信,中国制造一定会迎来真正的高中低端都能全面开花,傲视天下!只有这样,我们所有的人才能有出路,而不是只有极少数人有出路。值得庆幸的是,我们从上半年的经济数据中,已经看到了这样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