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3万达发生什么事(万达直属踩占552 2957)

欠薪过亿、负债超37亿、关停影院超80%......就在这两个月,老牌院线公司星美经历了一段“痛苦时期“。

一方面,2018年中国的电影院数量突破了一万家,另一方面,各大院线公司都在叫苦连天,仿佛他们就是这个“寒冬”最大的受害者。

12月13日,有报道称万达有意接盘星美影城,前提是“价格合适”。对此,(投黑马Tou.vc专注于文创领域的众筹平台)万达电影投资部门的人士对外表示,“收购星美是误读,万达并没有表态要接盘星美。”

而就在同一天,一纸官方文件发出,似乎在为院线市场的未来发展定下主基调,也为类似的媒体解读给予了导向上的印证。

12月13日,国家电影局下发《关于加快电影院建设 促进电影市场繁荣发展的意见》。意见要求,“到2020年,全国加入城市电影院线的电影院银幕总数达到8万块以上。鼓励企业积极投资建设电影院。鼓励发展电影院线公司,鼓励电影院线公司依法依规并购重组。”

文件的意思非常明确——影院还是要多盖,银幕总数还是要增加,但是院线公司数量太多太杂,兼并整合是势在必行的。

这样的官方文件可谓非常及时,平心而论,中国电影院线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真正的拐点。一方面是一万多家电影院分布于国内一线到四线,五线各个城市和小镇,市场已经接近饱和,电影院的数量和屏幕数日渐高涨。另一方面,由于观影技术冲击,受众被不同渠道分流,单块银幕盈利比前两年出现严重下降。

当然,我们也要承认,因为地价,租金,水电,人力成本的上涨和整体房地产与经济大环境的不明朗,投资影院的收益确实不如前几年。

就在这个当口,监管部门终于出了文件,无疑给市场的方向指明了一条路——同意兼并重组,同意运营效率高的收购运营不良的。

就像国家电影局这一次鼓励的“并购重组”一样,在传言的万达之前,星美其实早就在试水出售的可能。7月27日,光线传媒连发多项融资公告,拟融资总额高达70亿元,同时加上已有的超过50亿元的现金储备。媒体宣称,光线传媒很可能在谋划一次“百亿级”收购,而收购目标则被锁定为星美旗下的院线业务。

据来自香港的内幕消息对外披露,“光线和星美谈判已经推进了一段时间,现在看来一切正常,为了能够顺利谈下收购案并尽早启动,所以光线才着急筹措资金。”

消息一经发出,香港媒体紧急向星美了解情况,作为香港上市的企业,星美第一时间给出的答复是“从未听说此事,公司也未考虑出售旗下资产”。光线也于周日出来坚决否认:“公司从未与星美方洽谈报道所称相关收购事宜,短期内亦无相关安排。”

我们可以就此推断:未来如果出现有公司正式收购星美这样的老牌院线,或者原本30-40家主要院线公司进一步缩减到20家左右,大家都不必惊奇——因为,这几乎已是大势所趋。

1

院线流年不利,

从万达到星美几乎都无法幸免

2018年对于各大院线来说不是一个大年:

早在1月,先是完美世界将旗下今典影院业务剔除出上市公司报表,到了11月,万达电影复牌,但重组计划依然无法推进,财报出来显示三季度盈利下降;12月,大地院线正式从新三板摘牌,其后,星美控股发布公告承认严重亏损,几乎成了“老赖”的代名词……

流年不利,并不为过。从最好最大的万达,再到欠薪多年的星美,似乎没有一家的日子是好过的。

作为国内第一大院线公司,截止到2018年10月31日,万达电影共拥有直营影院573家,银幕5062块,为全国第一。就市场占有率来看,2017年,万达电影2017年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为13.5%,连续9年居全国首位。

“全国第一”的日子却不好过,尽管此前各项数字和业绩增速惊人,领先全国,但进入重组关键期的万达电影,前三季度的业绩却踩下了刹车。

2018年前三季度,万达电影营业收入109.05亿元,同比上升7.06%,净利润12.68亿元,同比上升仅0.31%。特别是2018年第三季度,公司营业收入、净利润同比双双下滑。

业绩下滑,首要原因不是别的,正式是公司主营业务院线板块毛利率的下滑。上市前的2014年,公司院线收入的毛利率为19.68%,此后一路下滑,到2017年仅为12.06%。

全国第一业绩下滑,曾经院线排名TOP10垫底的星美更是难过。12月6日,星美控股发布公告表示,截至2018年11月30日,星美控股在国内经营约320家影院中,约140家已短暂停业,而约11家有可能将于不久后因不能支付租金而失去赎回权。星美控股的财务危机被以数据的形式公之于众。截至11月30日,其贷款未偿还本金额及应计利息分别约为34.86亿港元及2.89亿港元。

超过40%的影院已经停业,正常营业的不到180家——如果说万达还只是业绩增长不力,那星美呈现的无疑是另外一种景象,是一种要么关门大吉,要么转手卖人的气氛。

虽然无论是万达或者光线都第一时间否认收购传闻,但正所谓无风不起浪,熟悉媒体报道生态的读者应该可以知道——有这样的消息传出,一般都意味着类似的动向确实是在暗中进行,至于到底是压根没有联络,(投黑马Tou.vc专注于文创领域的众筹平台)还是双方价格没能谈拢,外界就不得而知了。

至少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影院关门,欠薪不断,星美当下唯一的出路就是有金主大公司来豪气出手,盘活剩余的影院资产,并还上一直拖欠的薪资。据2018年12月6日星美控股发布公告,对若干雇员工资尚未支付总额约为1.08亿港元——这1.08亿港元,如果不是由金主通过兼并收购来重新补血,而让星美本身来筹资还款,大概率是永远无法实现的。

星美是一个行业最典型的例子。除此之外,中影、金逸、文投控股和大地院线等多家院线上市公司,今年前三季度营收都出现增速放缓,甚至下滑。

数据显示,在今年的前10个月里,确认倒闭或停业整改的影院已接近300家,平均下来,几乎每天都有一家影院停止营业;而实际情况可能更糟糕,近三个月内因营业调整等原因,没有票房入账的影院已经多达2100家,占全国影院总数的五分之一。

面对这样的现状,监管方再也坐不住了,终于祭出了指导意见。

2

监管发声:既要数量,也要质量

过去三年,中国无论是在影院数,影厅数,和屏幕数上均突飞猛进,但是这样“数量“上的增长背后,是”质量“的下滑,是观影人数的增长放缓,是成本的日益高涨。

2015-2018年,中国影院的平均上座率由最早的的17.4%下滑至了2018年时的12.9%,其中排名前十的院线、影投,上座率和场均人次均出现了明显下滑。规模越大的院线下降幅度越大,常年全国第一的的万达,上座率从23.7%跌至15.3%,场均人次则从40锐减至25。

与此同时,院线之外,单体影院更惨,由于成本高企、经营不善,陆续跑步进入“倒闭潮”的队伍,而某些院线公司,例如星美和广州UME,也出现了大量旗下影院关门大吉的情况。

痛定思痛,这样的衰减背后其实正是前几年影院过度扩张,造成行业供需失衡。在2015-2016年这两年,很多影城经理发现在其辐射的范围内,短短两年就新建了五六家影院,竞争进入不合理的白热化,结果是到头来大家都入不敷出。

在资本最狂热的那两年,商场选择的策略当然是“谁给的租金高就给谁建影院”,导致在院线公司的圈地大战中,城市核心区域、大商场的场地租金也水涨船高。原本常年占据有利地形的星美属于老牌企业,这样一轮租金上涨的潮流肯定是他们无法控制的,结果导致众多年久失修,设备条件跟不上的影院只能歇业——因为不歇业的话,可能票房收入还及不上租金。

其实早在2016年,当时就有行业人士判断——“未来一到两年,国内影院将迎来新一轮市场大洗牌”。“未来,院线与影院的集中化将成为趋势。(投黑马Tou.vc专注于文创领域的众筹平台)小规模、少影厅、非标准、收益差的影院将越来越丧失生存空间,最后走向倒闭或者被并购。”

回头来看,并购的案例还不算太多,万达院线10亿元收购了世茂影院旗下15家影院,阿里影业1亿元买下星际影城,阿里10亿投资大地院线,华人文化30亿投资UME, 等等,三年以来概规模比较大的并购案也就10几个。

显然,对于市场调控方向来说,还是希望能有更多的案例出现,而且在数量上也不能放缓——可谓是既要数量,又要质量。

根据《意见》要求,“到2020年,全国加入城市电影院线的电影院银幕总数达到8万块以上。”——银幕还要继续造,不能因为效益下滑就停止扩张。

又根据《意见》要求:“成立电影院线公司须具备以下条件——控股影院数量不少于50家或银幕数量不少于300块;控股影院上一年度合计票房收入不低于5亿元。“——院线的条件要收紧,必须有收入保障,否则就只能优胜劣汰。

“电影院安装巨幕系统、激光放映机等先进技术设备的将按照设备采购支出的20%予以资助,每家影院不超过50万元。在中西部地区县城新建影院,每家新建影院资助不超过30万元,每家改扩建影院不超过20万元。“——影院的设备要更新换代,否则观众就没兴趣进来看戏,如果经济上有困难的,政府可以补助,来帮助影院跟上新形势下的设备要求。

如果再算上“鼓励企业积极投资建设电影院。鼓励发展电影院线公司,鼓励电影院线公司依法依规并购重组“ 这最关键的一条,监管的导向其实已经很明确——鼓励优胜劣汰,鼓励以旧换新,鼓励以大吃小,但是,不希望看到影院数量和屏幕数的下滑。

归根结底,调控的方向很明确,某些影院倒闭关门是因为供需的问题和管理上的失误,如果将这些影院交给实力强大,家底厚实的大公司来做,顺便把老旧影院都更新一番的话,观影的热情和上座率还是可以得到提升的!

截止到17年年底,全国影院投资公司超过了500家,但是谁都心知肚明,中国市场暂时真用不了这么多的公司。很多公司其实完全不具备影院的选址能力,商业的运营能力,如果放任其盲目的扩张,将造成低端和低效的影城数量继续增加。

因此,鼓励兼并收购,将会使得未来两年出现“边开店边关店“的现象,低端的布局设置不合理的影城会关闭,经过重新设计的新影城还是会陆续出现。

当然,所谓资本寒冬,并不是一句戏言。对于收购方来说,买影城或收购其他院线是要带来利润的,带来正现金流人家才愿意买,不会仅仅为了市场份额或者一纸《意见》而去收购。

毕竟,今日不同往昔。(投黑马Tou.vc专注于文创领域的众筹平台)不是谁都能像2015年时那样动辄掏出10亿,几十亿来大举兼并。监管只是一种导向,市场自然有其规律。

2019年院线公司的洗牌将如何展开,我们将拭目以待。

(文章来源于:麻辣娱投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