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颗行星有什么特点(八颗行星的分类及其特点)

孕育生命的星球

近现代以来,人们对在广袤的宇宙中探索其他有生命的星球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尽管有人认为地球可能不是唯一有生命存在的星球,但有生命存在却是地球区别于太阳系其他星球最显著的特征。

据科学观测分析,在太阳系诞生之初,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的形成条件和构造基本相似,均是由岩石构成的高密度“类地行星”。

除这4颗内侧类地行星外,太阳系还有4颗外侧行星,被称之为“类木行星”,分别为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这4颗行星分别在距离太阳更远的轨道上运行,但质量却非常巨大,其总质量约占整个太阳系的99%。

图1 绕太阳公转的八大行星

为便于对地球孕育生命的特殊性加深理解,有必要在这里对太阳系8大行星的结构、特征作简要分析:

水星,是距离太阳最近也是最小的一颗行星,距太阳平均距离为5791万公里,其赤道半径约为2440公里,质量是地球的0.0553倍。水星既没有海洋也没有大气层,岩石表面温度高达350摄氏度。

金星,是太阳系由内向外第2层轨道上环绕的行星,距太阳平均距离为1.082亿公里,其赤道半径为6051.8公里,质量是地球的0.8150倍。金星与地球一样,是由厚厚的硅酸盐地幔包围着核心,具有浓厚的大气层,且大气密度比地球高90多倍,地表温度高达480摄氏度。

地球,是太阳系由内向外第3层轨道上的一颗行星,距太阳平均距离为1.496亿公里,其赤道半径为6377.83公里,质量为5.976ⅹ1015亿公斤。地球既有大气层也有海洋,平均温度22摄氏度左右,是太阳系唯一地质活动仍在持续进行的行星。

火星,是太阳系由内向外第4层轨道上的一颗行星,距太阳平均距离为2.2794亿公里,与地球相距最近点5600万公里、最远点4亿公里,其赤道半径为3395公里,质量是地球的0.11倍。

图2 火星表面山川

火星具有以二氧化碳为主的稀薄大气,据推测曾经有过类似地球的海洋和河流,是与地球构造最相似的一个星球。由于火星距离太阳比地球远,尽管火星有与地球相似的山川地貌,但其地表温度却始终在平均零下23摄氏度左右。

木星,是太阳系由内向外第5层轨道上的一颗行星, 也是体积最大的一颗行星,距太阳平均距离约为7.78亿公里,平均半径为7.15万公里,约为地球半径的11.2倍,质量是地球的318倍,也是其他行星质量总合的2.5倍。

木星主要由氢和氦组成,分别占总质量的75%及24%,甲烷、水蒸气、氨及硅化合物等其他微量成分占1%。木星呈液态或气态结构,表面是覆盖着尘土的旋转状气云,其表面温度为零下168摄氏度,地球观测值为零下139摄氏度。

土星,是太阳系由内向外第6层轨道上的一颗行星,距太阳平均距离约为14.29亿公里。土星与木星的大气结构非常相似,质量虽比木星小,但也是地球质量的95倍,其平均半径为5.965万公里,约为地球半径的9.5倍。

土星主要由氢组成,另外有少量氦与其他微量元素。其核心层是由岩石和冰构成,外围是由较厚的液态金属层和数层液体氢和氦组成,表面温度为零下140摄氏度。最外层是约1000公里的大气,云顶温度为零下170摄氏度。

天王星,是太阳系由内向外第7层轨道上的一颗行星,距离太阳约为28.7亿公里,其赤道半径约为2.54万公里,约为地球赤道半径的3.98倍,体积是地球的65倍,质量是地球的14.6倍。天王星主要由氢和氦组成,分别占83%和15%。

图3 有27颗卫星的天王星

与木星和土星不同的是,天王星没有类木行星外层包围的巨大液态气体表面,也没有土星与木星那样的岩石内核,其金属成分是以平均分布的状态存在整个星体之内。天王星是太阳系内大气层最冷的行星,最低温度可达零下224摄氏度。

海王星,是太阳系由内及外第8层轨道上的一颗行星,距离太阳约45亿公里。其赤道半径为2.475万公里,是地球赤道半径的3.88倍。有人分析,海王星可能有一个由岩石构成的内核,质量比地球内核略小,能够释放出数千摄氏度的热能。

当然,这种热能究竟是不是岩石内核产生的,还有待未来的科学探索。我查阅了很多资料,并没有找到足够充分的证据。

但从各种不同资料分析,很多观点倾向于海王星有一个内核,在核的外面是质量很大的冰层,外层就是浓密的大气,大气层主要含有氢、氦和少量甲烷、氨等气体。

海王星虽然体积比天王星小,但密度却较高,其质量仍有地球的17.22倍。由于海王星远离太阳,与天王星类似也是太阳系最冷的行星之一,尽管自身也能产生热量,但表面温度却通常在零下200摄氏度以下。

以上对太阳系8大行星的简要分析,仅为了说明地球是太阳系唯一适合生命存在的星球。但是,这似乎也不是绝对的概念。有人认为,火星及土星和木星的众多卫星中也可能有生命存在,只是暂且尚未得到证实。

但无论如何,地球与太阳系其它行星相比,具有更加适合碳基生命繁衍的自然条件,这是不争的事实。

多年来,某些媒体对UFO和天外来客炒作的沸沸扬扬,似乎一定要把外星人曾探访过地球描绘成确凿的事实。假若冷静地思考一下,这不过是人类对未知世界的一种好奇和臆想而已。

事实上,引发人们对UFO及天外来客的浓厚兴趣,很大程度上是受冯·丹尼肯1968年出版的《众神的战车》的影响。这是一本风靡全球的畅销书,在中国有一个版本被译为《天外来客》。

图4 观察地球的宇宙飞船模拟图

丹尼肯作为一名记者,曾遍访过世界很多文物古迹,对厄瓜多尔地下洞穴、埃及金字塔以及玛雅文明遗迹留下的众多谜团百思不得其解。

因此,他展开丰富的想象,提出了一个“古代宇航员”的理论。丹尼肯借助各种搜罗的资料,证明外星生物与史前宇航员曾造访过地球,并和人类的祖先有过亲密接触,由此推动了人类古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他这些观点,迎合了人类天生好奇的本性,点中了人们臆想和猎奇的脉穴。

因此,丹尼肯赢得了众多粉丝,有的甚至成为他的忠实弟子和信徒。

但是,仔细研究他的理论和观点,表面上看貌似有理有据,事实上却找不到逻辑起点。即便是丹尼肯自己也承认,“我这本书提出的理论是由诸多猜测组成的,由之乎,这理论就不一定非‘真理’不可。”(《天外来客》,辽宁出版社,1981年9月第1版,第54页)。

显然,究竟是否有外星人,以及天外来客是否真正造访过地球?丹尼肯自己也说不清楚。

无论如何,人类能够确切证明有生命存在的星球,截至目前为止发现的只有地球。

图5 孕育生命的地球

因此,现阶段我们仍然可以认为,地球能够孕育生命不仅是一种机缘巧合,也是区别于其他星球的一大特性。

然而,地球之所以有生命存在也并非是必然现象,太阳系在诞生和孕育行星的过程中,客观上存在了太多的巧合和微妙之处。

正如前面我们所分析的,地球在太阳系形成过程中,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占据了先机,形成了各种适合生命繁衍的自然条件。

但是,由于太阳系形成期间本身就是一个不平静的狂暴过程,因而地球的诞生也绝不会一帆风顺。

1969年7月16日,美国宇航局发射了阿波罗11号载人宇宙飞船。4天后,尼尔·阿姆斯特朗成为人类第一个登陆月球并在月球漫步的人。

在宇宙飞船返回地球时,阿姆斯特朗与他的两名伙伴违反指令,擅自从月球带回来一些岩石。

恰恰正是这些带回来的岩石,为人类揭开月球形成的秘密提供了第一手实证资料。

科学家通过对月球岩石样本的分析,惊奇地发现月球竟然含有曾经是地球上的物质。这一发现令科学家们迷惑不解,彻底颠覆了人们过去已经形成的对月球构造理论的观点和认知。

图6 从月球表面观察地球

经过深入研究,科学家最终提出了一个地球与月球形成关系的新理论。

他们认为,在太阳系诞生的初期,形成的行星不只8颗,而是约有20多颗行星在围绕太阳运转。

当时,运行轨道并没有最终确定,在相近区域的行星像游乐场上的碰碰车一样翻来覆去地不断碰撞。

大约在45.3亿年前,在地球运行的轨道上有一颗被称为忒伊亚(Theia)的星体,与地球发生了迎面相撞。

忒伊亚的体积与火星差不多,撞击后地球的数十亿吨熔岩与忒伊亚的碎片被抛入太空。

由于地球的引力,这些物质进入环绕地球的轨道运行,经过数百万年后凝聚形成了月球。

由此可见,中国神话故事中所讲的嫦娥奔月,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至少真实发生过地球上的岩石飞向月球,并真正变成了月球熔岩的事件。

图7 嫦娥奔月神话传说

月球是一个既没有磁场,也没有大气和水的星球,因此不可能有生命存活。

人类之所以对月球充满了虚构和幻想,无非是基于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一个星球,而且因月球没有大气的干扰,始终保持了一种永远不变的静谧状态,更加拓展了人们的想象空间。

尽管我们可以用诗情画意描绘月球,但当联想到月球形成过程,忒伊亚星体与地球的那次碰撞,我们就会不寒而栗。假如那时已经有人类存在,那无疑将是人类万劫不复的一次灾难。

幸运的是,地球那时正处在形成初期,正是逐渐凝聚形成地核、地幔及其分层结构的时期。

由于星云物质的凝聚摩擦和一些放射性物质的放热,地球那时仍是一个火热的星球,根本不可能有生命存在。

更加幸运的是,通过这次碰撞,地球不仅稳固了在太阳系的轨道,而且还得到了一颗美丽淑静的卫星——月球。

至于月球及其它行星对地球生命的影响,将在接下来的文章中具体分析,感兴趣的朋友敬请期待并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