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富今期将大发是什么意思(财富今期将大发是什么生肖)


崇禧塔,

相信每一位端州市民

都再熟悉不过了,

关于它的“身世”你又是否了解呢?

今期《宋城怀古》我们来聊聊

介绍崇禧塔“身世”的《崇禧塔记》

△ 聂伟健 摄


自古以来,人们都是逐水而居。人离不开水,水是人的生存之本。

在我国,大凡古都、名城都是傍江河而建,正所谓“水旺而气脉足”。穿城而过的江河,孕育了城市,也见证了城市的兴衰、沧桑和辉煌。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十卷》)

所谓“浮屠”,

就是人们常说的“佛塔”、“宝塔”。


大凡傍江河而建的古都、名城,几乎都有巍峨壮观的宝塔耸立。如今浙江杭州市六和塔、安徽安庆市迎江寺塔等,都是名闻中外的古迹。


到了明代,产生了一种独特的类型——文峰塔。这是各府、州、县为了改善本地的“风水”,而在特定位置建造的塔。它建造目的,或是为了震慑妖魔,或是为了振兴人文,或是为了补全“风水”,或是作为该地的标志性建筑物……



△ 1986年 崇禧塔 沈建平摄


大凡傍江河而建的塔,无不寄托着江河两岸繁衍生息的炎黄子孙祈望风调雨顺、乡土平安的理想与愿望,也承载着历代生灵在残酷的现实和恶劣的自然面前所有无奈与酸辛!当时,一旦遇上洪水汹涌而来,肆无忌惮地漫没田地、淹浸家园时,所有流离失所、背井离乡的人们,唯有建塔以祈祷风平浪息,镇妖除魔。


因此,在人们心目中,

塔成为一种象征、一种希望、一种图腾,

成为一种来自于神灵无可估量的

巨大威力和降世神通!


明万历十年(1582)九月,

肇庆府(今广东肇庆市)知府王泮

在府城东南部、西江北岸石顶岗

动工建造“崇禧塔”。


王泮(1539-?)


字宗鲁,号积斋,绍兴府山阴县(今浙江绍兴市)人。明万历二年(1574),考取第二甲第三名进士。万历八年(1580),任肇庆府知府。万历十二年(1584),迁广东按察使司副使,分巡岭西道,仍驻肇庆府。


崇禧塔不是人们所说的“佛塔”、“宝塔”,

而是“风水塔”。

它并非源于“宝塔镇河妖”之说,

而是取“文运兴旺、鸿福无疆”之意。


万历十五年(1587)七月,广东按察司副使兼分巡岭西道王泮撰写了《崇禧塔记》,且立碑以垂永久纪念。该碑高1.90米、宽1.10米,晕首,碑额为篆书,正文为楷书,端砚石。该碑原存于崇禧塔西侧的山阴王公生祠,今存于崇禧塔内。


原文:

崇禧塔记


赐进士第,中宪大夫,广东按察司副使,奉敕整饬兵备,兼分巡岭西道王泮撰文。赐进士第,奉政大夫,南直隶镇江府同知,郡人陈一龙书丹。乡贡进士,文林郎,北直隶新城县知县,郡人何其中篆额。

肇庆郡治,地脉自西而东,南有大江,北有沥水。顺流东下,若建瓴,然非所以聚风气,钟灵秀也。万历十年,诸生言:“郡北故无堤,沥水环绕。自成、弘后,沥为堤捍,上自桂林,下至羚羊峡,滔滔而东。其气不聚,人材遂如晨星,未可尽归于人事也。石塘故有水道通江,请复之。”无宁兹洼下田塘,亦藉以杀潢潦泛□,业凿渠导沥,自北而南,由东郊至小市石顶入江矣。诸生复言:“小市石顶,隐然郡之左臂,其趾方丈,其石磊砢,其地绾长江下流。赖大夫之灵,通沥于江,如形家言,则此乃捍门哉?请建浮屠其上镇之,便。”余难之曰:“若何淫于佛氏之说乎?”诸生曰:“天倾西北,故水东南驰。夫其驰于东南,天地无如之何也。然则河有砥柱,于入海则有碣石;江则有滟滪,于入海则有金山。若以障其澜而回之者,碣石、金山,人之所不能为也;浮屠,人所能为也。辅相天地之宜,非大夫谁任?乐有龠,橐亦有龠。其物虽同,其为用则异。苟吾用而便,吾何以其名为?”余曰:“诺。”既一年,穧(禾秉)丰登,萑苻衰息。乃布命竟内,若□居族姓鄙师□长以迨。黄耇闻命奔走,庀材鸠工者不谋而合。于是,奠趾廓基,为梯者九,觚而面者八,高以尺计,可二百所。糜银以两计,凡三千有奇,皆醵金不出帑一钱。董之者,邑人、知县谭君谕也。始壬午九月,迄乙酉四月告成。远近观者,举欣欣色喜。余曰:“天下也,孰非时为之哉?”夫天地之气,浑(氵亟)磅礴,郁而复流,其灵粹所钟,清淑所畜,恒需久而泄。迨其泄也,不能无助于人。则人与天交相赞者,不能违乎时也。浮屠议非一日矣,往往格于道谋,今一倡而举,事不三年而成。拔地摩霄,金碧辉映,其基磐势拱,不巘不泐,峭然若卓笔,若端笏,若奇峰之峙。说者以为文运之应,非耶?西江之水,千流万派,汪洋奔湃。至于石顶,若拱若揖,去而复留,(氵亟)精萃气,斯固融洁于千万载之前,于兹而发。济济多士,应运而兴,仪上国而祯王家。故令鸿造,创于一时,而余适遘其时也。况倡一和万,如响斯应,富者输财,窭者出力。子来丕作,无寙无堕,可卜人心之和矣!夫作事者时,倡时者气。一时人士踊跃奋迅,思振其旧而新之,图文运之昌,殆非虚语。不然,孰鼓舞?是诸生勉,无负昌期哉。

万历丁亥孟秋吉旦。

(按:以下人名不录。)


碑文所说“陈一龙”(1528-1614),字见甫,号雨寰,别号湖洋逸叟,肇庆府高要县桂岭乡水坑村(今属肇庆市鼎湖区)人。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考取第三甲第二百二十五名进士。隆庆二年(1568),授文林郎,任金华府(今浙江金华市)推官,后迁镇江府(今江苏镇江市)同知。万历三年(1575),因与权贵道义不合,被罢官。


碑文所说“何其中”,今肇庆市鼎湖区沙浦镇桃溪村人。举人出身,授文林郎,任保定府新城县(今河北高碑店市)知县。


值得一提的,就是《崇禧塔记》中所说“糜银以两计,凡三千有奇,皆醵金不出帑一钱”之句。也就是说,当时建造崇禧塔所耗费的三千余两白银,全部是由民间筹集,“公家”连一两白银都没有出资。


△ 梁亮 摄


万历十三年十月初四(1585年11月24日),意大利籍天主教神父利玛窦(Matteo Ricci)、罗明坚(Michele Ruggleri)在崇禧塔旁侧建造的“仙花寺”竣工落成,共用了六百多两白银。


△ 利玛窦画像


可见,

崇禧塔造价是仙花寺造价的五倍。

从建造崇禧塔的“工程款”来看,

不难看出当时百姓对于

人文兴旺、人才辈出的渴望

和重视的程度之高。



再说,崇禧塔建成后,

王泮在高兴之余,感触颇深,

挥毫写下《崇禧塔成志喜》诗。

诗云:

九层嶻岌控羚羊,日射金轮散宝光。

危构不烦千日力,灵成应与万年长。

悬知窟是龙蛇蛰,会见人题姓字香。

极目五云天阙近,双凫直欲趁风翔。

△ 诗中所说“羚羊”,是指西江羚羊峡。


此后,

西江南、北两岸相继建成了

文明塔、元魁塔、巽峰塔。


文明塔

位于西江南岸的新兴江口西侧。明万历十六年(1588),为了振兴文风,培养更多的人才,以及点缀风貌,肇庆府知府郑一麟在镇塘岗顶建塔。因该塔与肇庆府学宫文明门隔河相对,故名。民间称:凡是该塔的上空出现乌云翻滚,高要县(今高要区)南部一带和周边地区必定有风雨,故又称“云雨宝塔”。



△ 啊伟哥 摄


元魁塔

位于崇禧塔东侧,南临西江。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肇庆府府城东郊金津坊(今黄岗街道渡头村)的梁挺芳、梁挺高兄弟俩同科中举,轰动乡里,好不热闹!天启三年(1623),兄弟俩仕途畅顺,回乡建塔,取名“元魁”,以作纪念,一是报答家乡的培育之恩,二是鼓励梁氏士子考取功名。


△ 图源 多彩肇庆


巽峰塔

又称“乌榕塔”,民间有“文峰塔”之称,以所在的方位命名。矗立在西江南岸的乌榕岗顶,位于新兴江口东侧,地处于肇庆府府署东南方。该塔始建于明天启四年(1624),由广东巡按御史王命璇倡建,后由广东布政司右参政蔡善继续造,于天启七年(1627)竣工。


△ 周永徽 摄


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的《易经》所说“方位”,谓东南方是“巽”,属“木”,乃“风”。堪舆学说认为:凡是不利或不发科甲者的地方,宜在“甲”“巽”“丙”“丁”之处立“文笔塔”。只要该塔高于别处,即可有利或大发科甲者。


由此可见,

矗立在西江南、北两岸的

明代“肇庆四塔”,

都是以兴文为目的的“风水塔”。



这期《宋城怀古》就到这了,

我们下期再见!


注:本文节选自贾穗南著《宋城怀古》, 部分图片源于网络


撰稿:贾穗南

编辑:翟舒婷

编审:吴竞先 夏绮云

端州区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