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梓网(盐亭桑梓网)

视频加载中...

位于南丹县里湖瑶族乡朵努社区王尚易地搬迁安置点。广西新闻网记者 麦一帆 摄

位于南丹县里湖瑶族乡朵努社区王尚易地搬迁安置点。广西新闻网记者 麦一帆 摄

广西新闻网南丹7月1日讯(记者 李勤虹 麦一帆 黄诗淇)一滴丹泉涌,酒香飘四方。近日,记者来到位于南丹县里湖瑶族乡朵努社区的王尚易地搬迁安置点,探寻企业彰显担当,履行社会责任的生动实践,一幅美丽的乡村新画卷徐徐展开。

依山而建的数百栋独具民族特色的联排天地楼错落有致,整洁的路面、完善的设施,处处充满着现代化生活气息。安置区的对面,是已经初步成型并充满瑶族文化印记的歌娅思谷·瑶王寨景区。当地白裤瑶群众搬迁后,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搬迁群众挪出穷窝拥抱新生活的一番图景,也是广西丹泉酒业在精准脱贫攻坚战中主动担当作为,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鲜活印记。

从两千多年前的民间作坊,发展到今天的酒业集团,广西丹泉酒业拥有的洞天酒海景区被大世界基尼斯收录成为“世界最大天然藏酒洞”,丹泉酒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品牌价值81.3亿元。这家先后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全国万企帮万村先进民营企业、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民族团结示范先进集体、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广西民营企业50强等多项荣誉的南丹本土企业——广西丹泉集团,以匠人匠心精神深耕白酒工艺,酒香扑鼻浸润南丹沃土造福桑梓。如今,丹泉酒已经成为一张广西名片。

改制突围 丹泉白酒闯新路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

广西丹泉酒业前身是国营南丹县酒厂,创建于1956年,2002年面临倒闭和职工下岗。2003年丹泉集团将其改制收购后,重新定位“广西第一、全国十强”。改制以来,广西丹泉酒业累计投入50多个亿,用于酒厂扩建和基酒生产。目前,已发展成为广西最大的优质白酒生产基地,拥有3000亩生态酿酒园,700亩天然藏酒洞,年产酱酒1.5万吨,储酒7.3万多吨,这是丹泉在酒香氤氲中迈出的前行足迹。广西丹泉酒业在坚守初心、砥砺奋进中,闯出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以惊人的魄力和担当将国有企业改制为民营企业使企业起死回生,广西丹泉酒业从国企改革改制成为民营企业,是当地国有企业改革的典型案例。深化改革是广西丹泉酒业敢为人先的动力来源,更是实现地方白酒飞跃发展的坚定选择。“我们一直秉承‘不求五百强,争做五百年’的愿景,以为人民美好生活创造产品和服务的使命,积极响应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的‘振兴桂酒·百亿丹泉’工作部署,改写广西没有高端白酒的历史,成为广西新名片。”这是丹泉的一大愿景,也是丹泉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吴荣全一直秉持的初心和他身体力行的践行。

牙廷芳现在是广西丹泉酒业质控中心主任,他曾是原国营南丹县酒厂办公室主任,2002年下岗后他靠着开三轮车拉客养家糊口。2004年,他回到了改制后的丹泉酒业。在这里,牙廷芳从参与酒厂的建设开始一直干到现在,在实现了再就业的同时也实现了自己人生的另一番可能。“在丹泉酒业不同的岗位实战多年,通过自己的不断学习和企业给予的平台,我的管理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牙廷芳感慨道。

“改制后我到丹泉酒业从跟师傅做窖池到做车间主任酿酒,哪里需要我我就到哪里。”现年59岁的卢茂勋是丹泉酒业基建部经理,他也曾经是原国营南丹县酒厂保卫科科长,当年国营南丹县酒厂停产后,他的生活也一度陷入了窘境。“我在丹泉干了19年了,丹泉给了我很大的支撑和动力,我个人能力和技术上都有很多收获,也重新找回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我为自己是一个丹泉人感到自豪。”回忆起在丹泉的付出与收获,卢茂勋动情地说。

勇担社会责任 情系桑梓助振兴

一个从当地走出来的优秀本土企业,在发展中为社会创造价值,最终又反哺社会,这才是企业长久发展之道。广西丹泉酒业始终不忘初心,怀揣着实业报国的信念,以实际行动彰显企业的“硬核”担当。

2017年4月,南丹县被列为广西首批脱贫摘帽县,要求在2017年底前完成脱贫任务。这意味着南丹不仅必须在七八个月内解决4.2万贫困人员的收入达标问题,还必须解决2.16万名贫困群众的搬迁住房问题,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原先已基本完成承建该县扶贫搬迁项目谈判的企业闻讯退出。而此时,南丹县委、县政府想到了丹泉酒业,安排丹泉酒业承接全县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建设任务,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千家瑶寨·万户瑶乡”项目和县城集中安置点项目。

广西丹泉集团实业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吴荣全接受记者采访。广西新闻网记者 麦一帆 摄

“接到任务后,距离脱贫验收只有半年时间,面对如此艰巨的任务,我们并没有在困难面前畏缩、逃避。这项任务我们是临危受命,180天内要完成几千套安置房的选址、设计、施工等一系列工作,面对集团内部和外界一片质疑声,我力排众议,还是毅然接下了这项任务。”广西丹泉集团实业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吴荣全接受记者采访,说起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时说。

广西丹泉酒业有限公司党建指导员、总工程师覃建良当时带队参与项目建设,他告诉记者,参与南丹县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最大的困难是施工环境,以及原材料的交通运输。丹泉酒业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分工明确,在各个关键点去监督,哪里有交通堵塞,就舒缓交通。集中一切力量,采取“抢晴天、战雨天”“5+2”“白+黑”措施,实施24小时立体交叉作业,机械、人力同时上,不惜停掉公司一切非扶贫在建项目,全力支持易地扶贫搬迁安置项目建设。

目标已定,势必达成。每一个丹泉人都任劳任怨,攻坚克难,以雷霆万钧之力啃下“硬骨头”。最后关键两个月时间,丹泉酒业停掉80%的生产,抽调数百人参加工程建设,高峰时有6000多人参与工程建设。最后如期完成,创造“南丹速度”和“南丹奇迹”。

“我们作为南丹本土企业,党和政府如此信任我们企业,我觉得有能力就要义不容辞。企业的发展,既要讲经济,更要讲政治。作为一名有着27年党龄的老党员、丹泉集团党委书记,我带领团队经商办企业,同时企业参与脱贫攻坚战意义重大,应该积极参与,有一份力发一份光,为党委政府分忧。”吴荣全说道。

文旅融合 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发展致富

“以前山上不通公路,在上面生活很困难,现在搬下来生活很方便,去学校、农贸市场都特别方便,我们现在的生活很美好了。”搬迁群众黎荣兵的老家在南丹县利乐村沙塘屯,2018年,黎荣兵一家搬进了八圩瑶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过上了他们梦想中的生活。

今年五年级的兰明亮是瑶寨小学的一名学生,在他幼小的心中充满着很多梦想。“我家搬来这里之后我就到了家门口的瑶寨小学上学,我们学校很漂亮,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好,我在这里交到了很多新朋友呢。”说起现在家门口的学校,他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白裤瑶是瑶族的一个重要支系,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民族文化保留最完整的一个民族”,被称为“人类文明的活化石”。在浓厚的民族文化和传统手工艺品制作的熏陶下长大的马丹麒,毅然辞职回到家乡创业,她开设了艺缘巧工坊,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家乡的传统手工艺走出去、传承下去。“依托南丹县里湖瑶族乡朵努社区王尚易地搬迁安置点,我们建立了朵努手绣品牌,同时我们也作为妇女创业基地,与当地的绣娘合作,带动了很多周边的搬迁户参与到我们的产品生产、制作、加工中,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入。”朵努手绣品牌负责人马丹麒告诉记者。

白裤瑶群众在刺绣。广西新闻网记者 麦一帆 摄

白裤瑶群众在织布。广西新闻网记者 麦一帆 摄

岁月沉淀出来的文化和技艺,成为了丹泉发展最坚实的支撑、最深厚的底蕴。时代出题,我们答卷。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力推进乡村振兴,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提升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和安全感,是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的“必答题”。

广西客多多旅行社有限公司总经理、广西丹文化旅游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芳介绍,广西丹泉酒业发挥企业力量助力南丹县乡村振兴和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在景区策划、规划、设计、建设上以白裤瑶民生文化为核心,抓住白裤瑶民俗文化的根与魂,打造一个没有围墙的活态博物馆,以大型实景展现民俗文化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生性,包括铜鼓文化、服饰、饮食、居住等30多种文化。

景区建设和运营阶段为搬迁群众提供就业岗位,增加他们的收入,同时收购搬迁群众的农副产品和手工艺品,并引导他们创业发展民宿和农家乐及白裤瑶非遗文化传承。

当地群众参与到景区演出中。广西新闻网记者 麦一帆 摄

当地群众参与到景区演出中。广西新闻网记者 麦一帆 摄

“我们将把景区打造成宜居、宜商、宜游的白裤瑶民俗特色小镇和世界级民俗文化旅游胜地,与洞天酒海、南丹温泉度假区整体打造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预计每年接待游客300万人次以上,带动群众3000多人就业,将成为全国易地搬迁旅游扶贫典范、民俗文化传承典范。”王芳信心满满地说。

丹泉美酒,酒香深远,酒韵绵长。正是基于对白酒业的坚守,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对产业报国的坚信,对企业战略的坚持,丹泉迸发着源源不断、蓄势勃发的力量。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推进乡村振兴。广西丹泉酒业将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接续在推动乡村振兴中担当作为,积极投身乡村全面振兴的大潮,为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