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音机伴随了我的童年。今天继续回忆我与评书的缘分。
小时候,家里有一台老式收音机。爸爸经常听听评书。我仅存的记忆里有《白眉大侠》好像说徐良怎么收的房书安……那时候我是被动地听。后来记不清怎么回事,中断了一阵子。
后来,无聊的我打开了收音机,重新搜到了评书。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收音机成了我的宝贝。曾经奶奶包包子,让我去吃。而我正在听评书。我迟迟不去。奶奶叫弟弟们喊了我好几次。直到听完我才去吃饭。
小时候,电视节目很少。限时播放。我就把精力放在了收音机上。听到的评书数不胜数。但很杂。许多都听得没头没尾。但架不住听得多,慢慢的对评书有了一定的了解。
小时候很喜欢听刘兰芳(1944年)的评书。她的声音很好,高亢嘹亮,神完气足,干练中透着豪迈,很适合说演英雄人物与征战故事。小时候的我觉得听她的书是一种享受,有一种铿锵起伏的声韵美感。尤其是她说赞词时,那个利索,用妈妈的话说,跟炒料豆一样脆。我心中的经典评书有:《岳飞传》、《杨家将》、《呼家将》、《赵匡胤演义》、《五凤朝阳刀》、《喋血魔窟》、《契丹萧太后》。后来有些作品就有些问题了,作为赵匡胤演义的续书《刘金定大战南唐》感觉质量就下降了,但塑造的刘金定很不错哦。刘兰芳作为女艺人,有一个本事能把书里的女角色塑造的很好,几乎风头盖过所有人。如《杨家将》里的穆桂英、王兰英等,《呼家将》里的萧赛红,《赵匡胤演义》里的陶三春,《五凤朝阳刀》里的侯国英、魏银屏……后来的《五女七贞》还可以,但觉得刘兰芳的声音下滑了,不那么吸引人了。《红楼梦》、《朱元璋演义》听过几回,已经吸引不了我了。以前总觉得刘兰芳是讲《红楼梦》的最佳人选,但听下来却觉得效果不好。可能刘老师工作忙了,准备的时间少了。
单田芳(1934年),评书界一个绕不开的名字。单田芳的书听得最多。粗略统计下:《乱世枭雄》、《白眉大侠》、《隋唐演义》、《铁伞怪侠》、《三侠五义》、《薛家将》、《深宫惊变》、《薛刚反唐》、《大明英烈》、《明英烈》、《三侠剑》、《童林传》、《千古功臣——张学良》、《龙虎风云会》、《七杰小五义》、《连环套》、《十二金钱镖》、《宏碧缘》、《燕王剑侠》、《刘伶传奇》、《花木兰》、《明末遗恨》、《清官于成龙》、《百年风云》、《栾蒲包与丰泽园》……,其他的还有《水浒传》、《三国演义》、《封神演义》但感觉一般。单先生的评书通俗易懂,学方言学得很有意思,如《白眉大侠》里的老西,臭豆腐冯渊,房书安等人,听了就想笑。单先生的缺点是有些情节模式化,可能这部分是单先生自由发挥的。听多了就能听头知尾。但有些作品那是真好,百听不厌。
袁阔成(1929年)老先生,一开始并不能接受他的声音,很老的感觉。爸爸总说他《三国》说得好,我当时不以为然。可慢慢的,我发现袁先生水平真的高。《三国演义》|《水泊梁山》、《楚汉相争》、《封神演义》都是经典,属于很耐听的类型。
田连元(1941年)的评书,我第一次是在电视评书里看到的。当时讲得是《小八义》。至今记得唐铁牛的名字。小时候的我觉得这个人太滑稽了,第一印象不好。一直不喜欢他的作品。后来无意中听到《海青天》,就喜欢上了他。说的太滑稽了。跟听相声似的。后来陆陆续续听到他的《瓦岗寨》、《水浒传》、《舍命王传奇》、《杨家将》、《刘秀传》、《包公案》……田连元的风格就是诙谐、好抖包袱。至今他的《水浒传》我还在听。对照着原著,听得津津有味,田连元对水浒的研究很深,一些情节改编的很好。
连丽如(1942年),很长一段时间不愿听她的声音。感觉太难听了。后来听了她的《大隋唐》、《东汉演义》、《侠义英雄传》才慢慢觉出味道。后来才知道她的父亲连阔如是评书界鼎鼎大名的人物,可惜没有耳缘聆听。原以为袁阔成《三国演义》后再无三国,听了连丽如的三国竟然感觉还可以。连丽如还说过《鹿鼎记》。也是很有开创精神了。
张少佐(1962年),小学的时候听到他的《薛家将》,感觉比单田芳的《薛家将》情节更曲折,甚至有赤脚大仙、地行术等,很吸引年少的我。《蒸骨三验》、《大明剑侠》、《昆仑剑侠》、《雍正剑侠图》、《东汉风云》、《神剑惊天刺雍正》、《三打保险箱》、《钟凌传》……张少佐说过《笑傲江湖》、《魔手飞环》、《多情剑客无情剑》等现代武侠小说。感觉张少佐是有家传的,一些作品很新颖,后来知道他的父亲张震佐也是一位评书大家。他说的《薛家将》别有风味,可以对比着听。他还说过《中国血案》、《福尔摩斯》等,够潮吧。
石连君的《五虎征西》227回可谓经典,她把杨家将的故事演绎得登峰造极,杨文广、杨怀玉、杨士翰……可惜现在一直找不到资源。
陈丽君播讲的《两辽王》是给我留下较深印象的一部书。其故事基础就是“跨海征东”。但她特意加强了小人张世贵欺上瞒上,贪天之功匿为已有这一线索,以小人挡圣聪致使“英俊沉下僚”这一内容作为主题。薛仁贵“应梦贤臣”硬是被张世贵说成“应梦反臣”,这一矛盾成为全书的核心矛盾,薛仁贵一方与张世贵的斗争成为主要“战场”,而薛仁贵在前敌上与东辽的斗争反而成为辅线。这一偷梁换柱,立刻使全书思想更深刻,节奏更紧促,斗争更尖锐,矛盾更复杂,一句话,就是更“耐听”。但是后来在网上搜索,《大西唐演义》也是陈丽君说的,但声音明显不是一个人,不知道怎么回事。说《两辽王》的陈丽君声音干脆,还很幽默,可惜除了这部还有《鹰爪王》就没有她的声音了。另外《樊梨花》边说边唱,很有特色,可能是西河大鼓。都挂名陈丽君。希望了解的朋友给我解答。
赵维莉,声音很有特色,声音洪亮,底气充蕴,追求细腻、清新和隽永。听过她播讲的二月河小说《康熙大帝》、《乾隆皇帝》,一直觉得她说的跟传统的评书不一样,很像小说连播。不过,她的《难忘的1942》很体现功力,很棒。能把抗日战争时的历史说得这么好听,难得。
王刚,就是演“和珅”的那位。我小时候,他还在主持《综艺大观》。听到他说评书时,真的难以想象。《将军吟》、《武松演义》都很好。
姜福顺的《五凤朝阳刀》说得比刘兰芳版本的全。长大后,还听了孙一的书,很幽默,声音比单田芳更烟酒嗓。王玥波也听过一些。但是评书已经慢慢在我生活中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还有一些叫不上名字的。如听过鼓书《呼家将》等,但至今不知道谁说的。
怀念听评书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