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表圆形那个叫什么用(机械表里有个小圆是什么)

熟悉手表机心结构的人应该清楚,宝石轴承在一枚腕表中属于“其它部件”范畴,它的用途是减少枢轴杆摩擦。我们所说的红宝石轴承中的红宝石一般是人造的,主要成分是三氧化二铝,具有质地坚硬均匀、容易加工、色彩多选等几种特性,同天然红宝石有相同的性质。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手表机心为什么要镶嵌红宝石?



早期制表工匠会在机械机心内部放入耐磨的石头,作为机心零件轴心的轴承以减低磨擦。后来制表师想到可以使用相当耐磨的天然红宝石取代石头,但是使用天然红宝石的成本太高,这促使一些钟表企业开始研发出其他替代方案,后来天然红宝石渐渐被人造红宝石取代,不仅成本可以降低,也让红宝石轴承得以普及、延长机心的使用寿命。



时至今日,这些人造红宝石仍被简称为宝石,主要成分是三氧化二铝,具有质地坚硬均匀、容易加工、色彩多选等几种特性,同天然红宝石有相同的性质。这些红宝石被转动、打磨、钻孔,以作为腕表不同齿轮的承轴,但相对地它们不像天然红宝石般如此有价值,仅被视作为腕表的重要零件罢了。



一般说来,宝石轴承越多代表机心越复杂。通常我们把25钻之内的都成为功能钻,标准基础机心的17钻是二轮、三轮、秒轮、擒纵轮;2X4=8钻,摆轮上下防震器各二钻;2 X 2 = 4钻,擒纵叉、叉瓦各用二钻;2X2=4钻,圆盘顶一钻;在标准配置下,给条盒轮加2钻就是19钻,自动系统再加四或六钻,就是21钻、23钻,自动加日历系统再加2钻,就是25钻。


历史渊源


还是先从红宝石的历史说起吧,18世纪的英国是高品质钟的摇篮,制表师采用小颗粒的红宝石(称为宝石)来作摆锤枢轴的轴承。最早创造出红宝石钻孔技术的是瑞士的光学仪器商和天文学家Nicolas Fatio,他去英国希望能为这个发明获得“皇家特权”。不过英国人声称这个技术已经在使用,最终他没有获得特权,而他的技术被其他工匠采用,也正是这个技术让大英帝国在手表工业上持续处于优势地位。转机在于制表大师亚伯拉罕•路易•宝玑Abraham-LouisBreguet,他把英国的手表技术带回法国(宝玑先生为瑞士纳沙泰尔人,当时在法国巴黎研习制表技术)。此后,红宝石被普遍运用到手表中。


技术原因


机心镶嵌红宝石最初是基于技术原因,机械表机心的运作必须依靠各齿轮不停传递动力而进行。在红宝石的重要功用没被人们认识之前,擒纵轮的旋轴、擒纵叉、摆轮轴杆以及行轮系的轮子都被旋入在黄铜夹板的孔洞中。这些孔带有小油槽,油会流入孔中来润滑枢轴。时间一长,空气中的灰尘等进入形成具有磨蚀作用的物质,慢慢挫掉片上较软的黄铜,甚至挫掉较硬的钢制枢轴。表匠们于是意识到需要找到一种比黄铜坚硬的材料,经受住枢轴的磨损。这种材料就是红宝石,它是一种硬度仅次于钻石的材料。天然红宝石有很强的稀缺性,所以人们用合成的方式做成腕表所用的宝石。



消费诉求


所有的产品最终都是为了满足消费。在消费者眼里,带有宝石(哪怕是人工宝石)的腕表,能够提升“颜面”附加值。制表商们很快嗅到商机,开始在机心上镶嵌红宝石。红宝石轴承主要有四类:一类是作为轴眼用的,俗称“钻眼”,它镶嵌在一定部位上,使轮轴和钻眼相接触;另一类是作为盖板用的,俗称“托钻”,它相当于机械中的轴承,可限止轴榫的上下晃动;再一类是做摆钉用的圆形钻石。即使是一块普通的手动上链机械表,宝石数量也会从最少14颗到最多19颗不等,自动上链和复杂机械腕表就更多了。



总结:任何时候,红宝石无疑能提升产品的整体品质,高品质手表更是不能少了它。但是,要提醒大家避免陷入这样的误区,红宝石轴承并非高端表的专利,随着工业化普及,手表机心采用红宝石轴承已经十分常见;同时,红宝石数量多并不代表品质高,真正的高品质一定是经历过岁月沉淀和检验而存活下来的。


德国一家独立制表品牌便是采用透明色的宝石轴承。


不过,并非所有的手表都会采用诱人的红色宝石轴承,也有个别高级手表的机心中所采用镶钻和其它颜色的宝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