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中山考驾照多少钱(现在中山考驾照多少钱)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胜年,为配合第13个国际档案日“档案见证小康路、聚焦脱贫决胜期”主题宣传,中山市档案馆与中山画刊携手推出5期“档案见证中山小康路”图片故事,通过城市各个领域今昔影像对比,深度反映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山脱贫发展的小康之路。

我们的消费生活在每一个时代都打上了很深的烙印。

从“凭票购物”到网上“全球购”,从“28寸三角架”(自行车)到“四个碌”(小汽车),从纸短情长到智能手机,从市内、省内游到环游世界……每一段变化,都蕴藏着人们生活变迁的诸多故事。

档案馆,馆藏一座城市的发展史,馆藏着市民生活的点滴变迁。当“穿越”收藏于档案馆的一张张历史图片,我们会看见什么样的生活?当那些旧时的生活回忆涌上心头,你是否也别有一番感慨?


买买买的变迁

说起可以让中山人尽情买买买的地方,非沙岗墟莫属。拥有800多年历史,不仅深受中山人青睐,还闻名省港澳。

沙岗墟历经数次迁址,卖的货品也大不相同。

【上图】:1998年10月3日,位于起湾北路、设计为花园集市的新沙岗墟正式开业,这是一个以全新理念设计的现代集市。图片由中山市档案馆提供【下图】:2018年2月5日,沙岗墟全景风貌。摄影 | 一飞视觉工作室


太平路沙岗墟多柴、芒、农副产品卖;柏苑路沙岗墟多服装卖,大多是工厂的尾货、货版、次货,此时卖鸭苗、鸡苗的已销声匿迹;起湾道沙岗墟怀旧东西多,老顾客经常去“淘宝”。

每年春节前,沙岗墟还要举办迎春花市,花变成了主角。这里还卖过进口商品,最著名的就是火水(煤油)。

【上图】: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沙岗墟的摊档。图片由中山市档案馆提供【下图】:每年的沙岗墟迎春花市,颇为热闹,年味十足。摄影 | 简建文


“趁墟”是老百姓的传统购物消费方式,后来才有商业街、商场的出现。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山民众“趁墟”的热闹场景。图片由中山市档案馆提供

关于中山的商场,先从1978年说起。当年,城区的综合性商场只有人民百货(今中山百货)一家。在南门市场旁边、狮子街口对面(今拱辰路口)、太平路榕树头还有几家国营商店。

【上图】:位于孙文西路、太平路、悦来路交界处的中山百货大楼,摄于2001年。图片由中山市档案馆提供【下图】:2020年5月,航拍中山百货一带风光。摄影 | 刘光勇


当年的百货公司可不是开架经营的。有一个个玻璃柜台,看中什么商品,要请服务员拿出来,不满意再请他们换一个,换一两次都不满意的话,服务员就要不满意了,轻则板起面孔,重则骂一顿。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商店里的商品均摆放在玻璃柜台和货架上。图片由中山市档案馆提供

计划经济时代,大多数商品要凭证购买,直至1985年中山还在印发柴证。但售货员可以灵活,有新鲜到的水果或者紧俏的上海货,先给熟人挑选好留着,或者通知亲戚朋友赶快买买买。

1981年,民族路划为个体户摊档集中路段,拉起钢丝床、帆布床就能摆摊。1984年,民族路改为集贸市场,经营进口时装、日用品为主。同一时期,西郊小商品市场也兴旺起来,是全国较早建立的小商品流通集聚地,是珠三角起步最早的小商品市场。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民族路小商品市场。图片由中山市档案馆提供

1984年的西郊小商品市场,位置在今天长洲牌坊、富洲酒店一带。图片由中山市档案馆提供

这两个小商品市场共有摊档约400档,所卖的尼龙布、仿绒西装、太空褛、牛仔裤、靓皮鞋非常畅销;五金交电、录音带销量也不少。商品琳琅满目,花色品种多,很受消费者欢迎。

一个年代过去,民族路逐渐退商还路,街上摆摊转经营正规店铺。西郊小商品市场因以批发为主且远离市中心,去的人大幅度减少。这时,新兴的金都城、仁山商城,成为服装的潮流地,十分兴旺。

1985年的金都城。图片由中山市档案馆提供

相比于现在讲品牌、讲款式、讲流行,那时的国产服装很土,清一色的灰、蓝、黑。

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山仍缺大型的购物商场。因此,中山人买电器、买摄影器材往番禺的“易发商场”跑,买汽车到南海市的西樵山,买进口食品和日用品则到珠海吉大的免税商场。

1995年5月开业的“益华百货”,继其一年半后开业的“中恳百货”,集饮食、购物、儿童游乐于一体,开创了中山现代百货业的模式。其中,中恳百货在开业第一天就创下150万元的营业额。

新世纪之后,大型商业综合体发展迅猛。大信新都汇、假日广场、利和广场、金鹰广场相继建成,城市的商圈氛围越发浓厚,市民的购物体验不断提升。

曾经的益华百货商厦前,已崛起209米高的双子塔。2012年4月28日,利和广场开业。如今,利和广场、益华百货已连接形成一个大型商圈,市民可以在这里尽情享受购物与休闲的乐趣。摄影 | 蔡海鹏


2019年11月1日,石岐城央,兴中道与孙文路交汇处,完美金鹰广场盛大启幕。摄影 | 刘诗觉


商场、商圈不断丰富,超市发展也逐渐打开局面。

不过,在超市出现之前,大量的进口食品、日用品此时已涌入珠三角,但这些商品在正规的国营百货公司、商场里几乎没有。

因此,市民要么托亲戚朋友在香港、澳门带回来,要么到街头士多店购买水客“走”回来的货品,要么用兑换券到华侨商店或富华酒店的自选商场里购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周日到珠海吉大免税商场购物成了许多市民的重要节目之一。

这种状况一直维持到1993年,城区第一批超级商场开业,一开就是紧挨着的两家,一家叫“大家乐”,另一家叫“信和”。

1995年,外资超市“百佳”进入中山;到2005年,本土知名超市“壹加壹”已经拥有35家商场;人民百货商场、益华百货等大型商场内也都引进了超市。

如今的壹加壹已拥有近70家商场门店,遍布中山全市各镇区,图为壹加壹南朗时尚生活广场。图片由壹加壹提供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壹加壹”和另一家不断扩张的“置禾”超市都推出了会员制,会员购物有优惠,消费有积分,累计到一定积分还可以换礼物,这些做法颇受市民的欢迎。一时间,全市各种店铺纷纷兴起会员卡制度,许多市民逛街时随身拿着一大堆会员卡。

世纪之交,“好又多”“吉之岛”“大润发”等陆续登陆中山。2012年初,麦德龙进驻中山,填补了中山在仓储式商场业方面的空白。

【上图】: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山的菜市场。图片由中山市档案馆提供【下图】:如今现代化的生鲜超市,已成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摄影 | 洪喜鹏


新千年后,在超市里买菜开始成为市民的新生活习惯,超市的功能也日益完善,饮食店、面包西饼店进驻超市,食品、日用品、服装、床上用品、电器、烟酒、厨房用具等都可以在超市里买到。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各大电商平台迅速占领市场,人们变得更热衷于在线上购物,真正逛街、逛商圈买衣服的人正在大幅减少。


生活按下“快进键”

回想那些年,还是豆丁(小孩子)一枚,侧骑着一部28寸三角架单车,摇摇晃晃,叮叮当当,穿街过巷,感觉很“威风”。

1982年以前,自行车还是稀缺品,要凭证购买。有时一个单位仅分配到一两个指标,有需要者抽签争配额,抽中再到五金交电公司购买。有海外亲朋的人家可“另辟蹊径”,凭侨汇证到华侨商店购买。

那个年代,自行车是家庭的重要财产,超级贵重。往往新车一买回家后就要给它“穿衣戴帽”,先往车架的主梁涂上黄油,再包裹一层鸡皮纸。许多人还会在横梁上装饰用钩针勾织成的通花套。为了应付小偷,还发明了鸳鸯车牌,停车时把车牌的一部分拔走,骑行时才插回去。

上世纪八十年代,自行车是马路上的主要交通工具。图片由中山市档案馆提供

自行车还是载客载货的工具。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西区、沙溪一带还能看到用自行车搭客、运货的“单车仔”。自行车最高峰时期,普及率犹如今天的手机。

升级出行选择,“弃单购摩”暴发期始于1992年。当年6月,全市摩托车总量突破4万辆,并以每月1000辆的势头增长。直至2001年,是摩托车最盛行的年代,“白鲨”“黑鲨”(指当时日本产的一种体型和排量都较大的女装摩托车)“横行街头”。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山载客运营的“摩托车佬”。图片由中山市档案馆提供

当年,考摩托驾照也不容易。要交一笔不菲的费用,要等排期,还要找亲戚朋友借车练习。当时,摩托车宝贝得很,车主都不太情愿借给别人。

1998年10月21日,建设银行中山分行发放首笔个人购车贷款。这是一个重要的信号,显示汽车入家庭的市场需求已经形成。

1999年,中山出台限制摩托车的相关政策。之后,小汽车数量激增,到2005年中山的小汽车达到10.3万辆。这意味着中山已进入“汽车时代”。

在汽车时代,中山每年的车展总能吸引到众多的买家和汽车爱好者参加。摄影 | 周宏陶

发展到今天,买一台小汽车已经不是难事,甚至有许多车商推出购车低首付分期、0首付分期活动刺激消费。跑在路上的汽车越来越多,道路交通越来越拥堵,停车越来越难,摩托车、自行车又成为许多人在城区出行的首选。

近几年,共享单车、共享电动车、共享汽车逐渐深入市民生活,这让许多无车一族得到便利,可以方便快捷地应付上班下班,接送孩子。

共享电单车逐渐深入市民的生活,简单的手机操作即可畅享骑行。摄影 | 周宏陶

只要打开手机,扫一扫车身的二维码,即可开启骑车模式。不得不说,手机的发明简直就是人生一大“神奇”,在当下,只要一台手机在手,吃喝玩乐购都可以畅通无阻。

BB机、小灵通似乎已经消退在记忆里了,书信、固话偶有使用,但利用率不高。再过几年,说不定已经不知道钱包是什么了。如今,“新基建”热火朝天,5G扑面而来,新时代的变化正在悄然发生。

【上图】:视像电话演示,摄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图片由中山市档案馆提供【下图】:时代的高速发展逐步改变人们的生活通讯方式,越来越多强大的通信基站建成,为现代生活通讯保驾护航。摄影 | 邓健灿


娱乐越来越多,快乐从不稀缺

刚刚改革开放时期,中山大多数家庭还没有电视机,村里谁家有一台黑白电视机,晚饭过后的时间,准是坐满了来自各家的叔伯兄弟。

除了看电视,看电影也是一大娱乐方式。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山电影院门前,市民在争看剧照。图片由中山市档案馆提供

那时中山城区已有几家电影院,包括工农兵剧场(后更名“中山影剧院”)、红旗电影院(又名“模范电影院”)、工人文化宫和人民电影院。镇区较大型的电影院有黄圃影剧院、阜沙影剧院、小榄工人文化宫、永宁影剧院。

红旗电影院在上世纪80年代初经常放映刚解禁的内部引进片。工人文化宫和人民电影院,相隔不到100米,是“人民百货”商圈的娱乐热点。

如今的红旗电影院,已废弃多年,成为城市里的一份时代印记。摄影 | 周宏陶

直至1981年,露天电影在中山还是主流。仁山露天剧场、狮子街中山县公安局大院、莲峰山卫校、拱辰路榕树头都是城区的热门放映点。

放映期间,会有等待送片的环节,即一盘片放完后,要等另一个场把下一盘胶片送过来。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中山开始出现录像室,规模较大的是华柏市场的“奥斯卡影城”。富华娱乐城也有影视中心,街头还开了录像带出租店,许多店还出租LD大碟。进入九十年代,随着卡拉OK兴起,LD碟风靡成风。

1978年以前,在影院里只能看到国产片和朝鲜、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等国的电影。之后,进口影片逐渐增多。到现在,最新上线的好莱坞大片大多数是同步在国内上映。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受到录像、影碟大范围普及的冲击,中山电影行业进入大滑坡时期,许多影院变成商场,直至2001年京华影都出现,新的院线模式开启电影业的新时代。

上世纪八十年代及九十年代初,现代化的歌舞厅出现在中山城区及各镇。图片由中山市档案馆提供

在看电视、看电影之外,看文艺演出、看展览也是市民不错的选择。也就是从那时起,香港明星逐渐走进中山人的视野。

1991年11月9日,中山市图书馆举办新馆落成庆典展览,吸引众多市民前来观展。图片由中山市档案馆提供

即使是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孩子的快乐也一点不稀缺。在那个儿童乐园没有那么普遍的时代,处处都是乐园。没有被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夏令营、冬令营包围,放风筝、玩玻璃珠、跳橡皮绳、跳飞机、玩弹弓、溜旱冰,这些都是孩子们喜欢的玩意。

当时,仁山公园有个旱冰场,几毛钱租一双旱冰鞋,可以玩半天。公园里还有秋千、冰室和动物园,是当年最多元化的乐园。1986年7月,中山“广寒冰宫”开业,这是南方第一座真冰溜冰场。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山广寒冰宫外景。中山广寒冰宫,广东省第一个大型真冰溜冰场,位于中山体育场内,建于80年代初,1995年关闭。图片由中山市档案馆提供


中山温泉宾馆开业后,电子游戏机开始吸引孩子们的目光。1983年11月,孙中山纪念堂西侧的店铺开始经营电子游戏机,当时流行的游戏是弹子机和吃鬼游戏。

【上图】:1986年,青年们在滚轴溜冰场内欢快地游玩。图片由中山市档案馆提供【下图】:如今,商圈游乐园拥有各式各样的机动游戏,总能吸引孩子们的目光。摄影 | 周宏陶


从“星马泰”到全球游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尽管中山人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彩色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录像机等电器一应俱全,但远途旅游仍未形成气候。

一来坐飞机票价奇高。例如1985年广州到山西太原单程票价133元,相当于一名机关干部的月收入,一家3口光来回机票就花光半年收入。

二来坐绿皮火车时间长。当时从广州到新疆要3天,而且车厢里甚至连座位下都挤满了人,简直是“花钱买难受”。

还有,当时外出须带粮票,出省还要带全国通用的那种,否则有钱都吃不上饭。找旅馆住宿,还要持单位介绍信或街道证明。因此,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理智”的成年人是不会贸然外出旅游的。

但如果交通便捷,出行成本低,中山人还是乐于出游的。从市内游、省内游的热度可以证明。

【上图】: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长江乐园远眺。图片由中山市档案馆提供【下图】:2017年7月29日,航拍长江水世界风光。摄影 | 刘光勇


古香林、神仙井(在今东区槎桥)、长江乐园、孙中山故居、翠亨宾馆、中山温泉宾馆,都是旅游热门景点。每年小榄菊花会,市民争相前往,一睹盛况。

【上图】:1988年的中山温泉宾馆,这是国内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图片由中山市档案馆提供【下图】:如今的中山温泉宾馆航拍风光,风韵犹存。摄影 | 李成清


广州、肇庆、珠海一直以来都是省内游的热选。广珠公路“四大桥”建成后,顺德大良、容奇、桂洲、陈村及南海等地最常去。

1992年后,旅游真正成为中山家庭生活的一部分,市内各大旅行社的主营业务也由接待外来游客转向组织自费团出外旅游。

中山出境旅游始于1984年。当年1月,中山市旅游服务公司成立,主要业务是组织国内居民赴香港、澳门旅游。3月,首批前往香港旅游的中山游客出团;6月,澳门游开办。

那时起,“升斗市民”也有机会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刚开始绝大多数参加港澳游的市民都不是自己掏腰包,买单的通常是他们在港澳的亲属。那时去港澳旅游必须以探亲名义申请,不但程序复杂,还要等候排期。遇上高峰期,等上半年是常事。

由于港澳游有点“难度”,坐船环澳门一圈的澳门环岛游应运而生,生意非常火爆。直至现在,这个项目还在经营。

2019年4月9日,中山市出入境办证大厅内,市民正在自助办理出入境业务,手续简单便捷。摄影 | 周宏陶

“星马泰”是大多数中山人首次出国游的目的地。1989年,中山放开自由出国旅游。当年1月,开通泰国游线路;次年,新加坡游开通。这些目的地大热至21世纪初,并且还是首次出国游的线路。

2003年,中山开放居民“港澳自由行”;2014年7月至2019年8月,中山居民可以个人赴台湾自由行。出国游越来越丰富,欧美、拉非、中东大有人去。

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中山暂停居民赴港澳旅游签证,同时呼吁市民尽量不要安排出国游活动。如此形势下,家门口的踏青、郊外游成为中山人的出游“新宠”。


注:本文文字资料根据《中山改革开放实录系列丛书:我们身边的变变变》编辑整理,该书由中共中山市委党史研究室编纂,主编黄春华。


策划丨中山市档案馆 中山画刊


编辑:陈琳琳

复审:王 健

终审:高小兵

文图、视频制作:中山画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