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是什么年啊(2015年是什么年啊)

这几年楼市里有好多故事,为所有的故事源头,都是在2015年里上海楼市里的一只蝴蝶突然想要挥动着翅膀


站在2019年年底,怎么来评价2015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做什么都可以发财的年份


在这一年里,你在咖啡馆里喝咖啡,就会有人问你要不要投资;你开一个小厂,就会有人问你愿不愿意被他们收购;你想要去炒股,月入斗金这件事会是大概率事件;而你如果选择这一年开始买房,可能现在已然就是人生赢家


就是这么一个魔幻的年份里,当然会有特别神奇的现象发生,现象的源头来自一个创业团队


01

2015年,地产行起来过一个轰轰烈烈的创业团队


我们都知道,这一年是创业疯狂的一年,2012年之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意味着,你只要抓住了用户,那么你就可以重新结构这个行业


那一年雷军拿出了小米2,对外说着这是一款互联网手机,为发烧者而生,两年后滴滴和快的打车的战役,让我们看到原来租车市场可以这样通过手机进行重新定义


不仅如此,神州专车、uber等团队都在用自己的模式重新结构着汽车租赁市场


而这里有一只显然头脑更加清醒的团队,他们看到了前面的大山,选择把公司卖了去开拓另外一个更大的蓝海


这个团队公司名字可能你也熟,叫大黄蜂。


而整个团队想要去的行业他们没有一个人熟悉,仅仅是因为觉得市场足够的大,那就是房地产


他们成立了一家名字非常容易记的公司,叫爱屋吉屋


爱屋吉屋的模式在当初符合所有互联网企业解构传统行业的所有套路,通过融资补贴用户从而垄断这个行业,然后在用户池里试着找寻新的商业模式


前面说到的小米、滴滴,在那个时候无一不用的都是这种模式,更何况爱屋及屋切入的是一个比手机,汽车都要庞大几百倍的房地产市场


不懂房地产没关系,反正互联网会颠覆一切的。


在这样的逻辑下爱屋及屋创造的第一个世界纪录就是成为一家速度最快的独角兽时间


前后满打满算只用了一年


而他们融资也确实用来反哺用户,在上海买房史无前例的进入到一个点的佣金阶段。


这样的搅局者很显然打乱了所有从业者的状态,很快后面发生的事情也很符合互联网的路径,行业进入了烧钱游戏,房多多推出了3000块中介费服务,房天下更夸张,买房0佣金


当然,故事的后来我想你也知道,所谓的战斗并没有发生在爱屋及屋和房多多之间,游戏来了一个地头蛇,链家


02

2015年,打败那个团队的,就是如今所有房企都足够忌惮的中间商


链家这家公司有趣的地方就在于,哪怕已经在北京占据了70%的二手房市场,但是在上海几乎没人听过这个品牌,这个市场里的原来的主流是中原、21世纪这样的企业


但是巧合的是,链家也选择在2015年这个时间点走出去,微妙的是,在差不多的时间点,链家也融到和爱屋及屋差不多的钱,但是链家却没有一点互联网的想法


来到上海他只做一件事情:收购德祐,然后让马路上开满链家的门店


那段时间各位留意过得朋友一定会有这样的印象,500米的街道上,一定会有两家链家的门店,然后还有一家在装修


链家用最快的速度让所有土著可以随时在马路上看到一个绿油油的招牌,霓虹灯彻夜通明,链家几个字随处可见


所以一个线上一个线下, 爱屋及屋用低佣金的逻辑补贴购房者,链家用独家房源的方式笼络卖房人,两个完全不一样的二手模式就这样开展了,这两家企业就在上海这个自由公平的市场里快速的缠斗了起来


但那个时候的上海楼市,悄然间做了一个选择


这个选择的时间点是3月30号。上海楼市最后一次彻底的政策性放松,烘托出了一个楼市罕见的牛市市场


有多罕见,我在5月份卖过一套房子,一个晚上门口5个购房者拿着定金排队想要购买,就是这么的夸张


这是楼市最后的狂欢,但却无意间选择了胜负手,在供不应求的环境下,服务房源供应方毫无疑问比服务购房者更有价值。


链家很快用独家房源的模式占据了上海二手市场20%的比例,这也是中介老大最高的市场份额


而爱屋吉屋则很快的败下阵来,补贴购房者孵化的用户池在此刻突然发现并没有很高的价值,低频的消费市场没有培养忠诚客户的可能,很快这家企业就在2016年之后最快程度的销声匿迹


而链家虽然后来因为独家房源政策被认定不合规而被迫放弃,但是占据市场后也因为这个政策坚定了服务卖房人的基本策略


楼市再一次对外释放一个信息:房源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情


胜利之后的链家很快在业务上和资本市场得到双重的认可,2016年的B轮融资已经达到60亿,从那时候起,链家开始一骑绝尘,没有任何一家地产中间商可以和他匹及


看到这里你或许明白为什么后来的链家要做贝壳,因为真的可以做,探讨对错没有意义,在链家眼里,可能这整个行业还是草莽时代的,这样的行当里没有规则,或者说赢家就是制定规则方


无非需要考虑的就是所谓的舆论压力,但是你想想,2016年链家要做链家网时候的舆论压力,和现在比要胜过很多了


靠房源取胜的链家,在赢得市场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则是去做了链家网。当年攻击对手的命门,如今却拿来成为自己的铠甲


同样的没有道理,同样的赢家通吃


03

2015,一起一落,背后也代表着行业的某种迭代


房产中间商就是这么的魔幻,在增量市场里赢家通吃,而在衰弱市场里,大鱼没有吃小鱼,大鱼开始吃同类


在2015年中介互相杀的你死我活的时候,同年行业里发生了另外一件事:易居选择纽交所退市


从这个点开始,代理行一直过的不太如意,依赖房源端构筑自己的城池的优势开始变得越来越小


2016年之后,很快所有人都发现楼市进入高压调控的状态,购房者和房源的天平开始慢慢的平衡


政策在这个时间点选择站在客户这一边,政策选择让房子不能炒,让购房者可以买,所以在这个时候围绕着开发商输出服务的代理行显得更加的步履薄冰


行业的两家龙头,一点点的选择都在如今有着各种曲折变化


易居虽然纽交所退市,但是在后面港股上市的时候整合的二手房渠道板块的房友,这个逻辑拥有更多的客户预言,资本市场依然能够得到足够的认可


世联虽然依然停留在主板,但是在2017年选择世联金融这条利润模式的背景下,2018年大刀阔斧的去杠杆让世联几乎断了所有的现金流,2019年业绩的断崖式下滑也巧合的印证了这一点


也正是这一点的印证下,链家选择做链家网,链家网之后开启的是贝壳,虽然这种做法盯着全体同行的抗拒,被全体舆论评价为又做裁判又做选手,但是链家依然一如既往


内核就是一个逻辑:更多的站在用户这一边,挟天子以令诸侯


这样的逻辑也唤醒了更多的创业者,链家贝壳之外,房多多上市了,居理新房、诸葛找房进一步融资了,包括各种地产自媒体也像雨后春笋一样的冒了出来


所有地产中间商都选择站在客户这一边,然后都过的越来越好


唯独代理行没有


当然代理行也全体选择自救,世联选择吞并同策以获得更多的业绩和应收账款,这显然是紧急情况下的紧急措施,与此同时易居的做法显得更加有章法,除了拓展房友这个模块,在代理端用了一个更紧密的做法,让房企入股


房源虽然作用在减弱,但起码作用依然存在,甲方即股东的做法,不说如何,起码在代理行里可以一骑绝尘


而所有股东里,能够给到最大业绩支撑的,一定是标准化最强的那几家流量型房企,比如比如碧桂园


04

历史就是这么的巧合,时代的分水岭也在房企身上开始划分


碧桂园的崛起,同样也是时代的选择,差不多就在2015年前后那几年光景,楼市吃到了最大的一股红利:城镇化下沉


城镇化的下沉以及棚改的大力推进,让大量的房企兴奋的看到适合他们发展的土壤


而为了不错过这样的红利,老板也显然希望团队能够抓住,所以端出了至今都让所有地产人五味杂陈的模式:跟投制


跟投制有多夸张,就是一年后的区域总可以拿到1个亿的奖金


这种和公司深度捆绑深度分红的模式,激活了一个人能到达的极限,而在城镇化快速下沉的市场里,这样显然也是奏效的,2017年之后的碧桂园站在了行业第一的位置上,从此没有下来


而做大之后的碧桂园,选择把自己的触角做的尽可能的长,所以你看到了碧桂园入股易居,当然他们也投资了贝壳,还有趣头条


后来,小碧桂园们纷纷崛起,不论新城、祥生、中梁……长的都一模一样,增长速度也一模一样



但是后面依然前赴后继,新城就是典型,看着万达的滑落和碧桂园的有效


新城选择了碧桂园+万达的模式。而且新城走的更加彻底,如果说2015年之前的新城在产品上坚持自己的口碑


那么现在算是彻底的放弃了,数字是第一,前十是王道。畸形的模式也让创始人陷入癫狂的自嗨状态,从此变成人渣


2015年前后,上海滩迎来的不是一家碧桂园,还有很多开发商,比如泰禾,比如信达,比如融信,比如金辉……


这个城市,总是见证着各种现象级的房企的起起落落


05

够魔幻么,其实还没有,面上的故事那些,底层还有更多的事情在发生


2015年除了烘托出了不少房地产企业,也烘托出了一群人。


房地产投资圈一直是一个相对比较低调的群落,最近被很多人知道毫无疑问就是因为自媒体的存在,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知识星球,各自为政但也各自笼络了各自热爱的粉丝


我有一个投资房产十五年的朋友和我说,最近圈子里出现了一个怪相,大量90后购房者被包装成大神在集中对外输送


这么一个群体自己没买过很多房子,但是敢说,够狠,胆子大,特别是在自媒体的氛围里几乎可以神化所有年轻的投资客


而这群人最大的特点,或者说最大的共性,以及为什么胆子大敢放狠话,就是这些90后都是2015年选择买房的这么一群人


这么一群没经历过周期,但是确实因为买房致富过,而一些热爱学习因为致富从而反向总结自己一些买房技巧,就敢在各种圈子里大放厥词


不要觉得没人信,楼市的魔幻就是总有人相信可以通过买房一夜暴富


我有一个朋友参加过他们内部社群运营的招聘,他的这份工作就是假装是这位90后大神在回复后台的各种问题


和我说了一些内部的场景,他的工作内容很简单,各种社群里选自己能回答的问题随便答,如果回答不上也别让社群凉了,就直接回复两个字SB,又显逼格又不失身份还能掩饰自己


2015年的大势,让很多人觉得自己能力在前,却不曾发现在趋势面前,个人的决策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


不过这不妨碍行业内继续出现各种90后大神,越来越多的投资客不知道08年发生过的画面,越来越多的人在算着政策什么时候会消失


我看了下一些他们写的内容,很多东西不能说他错了,但是我真的在想他们有经历过周期么,有敬畏周期么


是谁给他们的勇气,大概就是2015年这个年份吧。


我时常在想他们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会不会在被窝里回忆自己在那一年的叱咤风云


06

我经常在想,如果所有故事都往后延4年会怎么样


爱屋吉屋存在于2018年,这个时候再和链家来一场终极之战,结局又会是如何,然后链家网现在开始搭建,碧桂园在这样的氛围下扩张,那么都会是怎么样的场景


可惜没有如果,2019年马上就要过去,之后的楼市,各个终局注定,不论代理行、中间商或者房企,各种排名大概就是我们看到的那样


一切都是时代的选择,正是因为时代大过天,思考和选择或许并没有用,行业内才会有一句话说:只要干不死,就往死里干


都是宿命


2015年的那一只蝴蝶,你可以认为是一家家企业或者一个个事件,但是归根到底是楼市最后一场狂欢,对于这一场狂欢,不知道多少人怀念,不知道多少人期待,或者多少人憎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