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获的意思(收获的意思解释)

今日,秋分。淅淅沥沥的小雨让人感受到秋日的凉意,这个秋天里的节气的到来,反映着季节更替,也反映着日照变化。秋分过后,北半球日趋昼短夜长,温差越来越大,气温渐低,慢慢步入深秋。

“秋分作为‘四时八节’之一,在古代是一个重要的节气。”洛阳市著名民俗学者刘百灵说,秋分这天用圭表测日影的话,影长为古尺七尺二寸四分,相当于今天的1.78米,影子的长度与春分节气相等。

汉朝的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写道:“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这一天,太阳直射赤道,南北半球昼夜平分,因此秋分也跟春分一样被称为“日夜分”。

刘百灵说,秋分有两个意思,一是指秋季从立秋开始,到霜降结束。秋分正好是立秋到霜降的九十天之半,平分了秋季;二是这一天昼夜相等,各为12个小时,平分了昼夜。从此,太阳直射位置逐渐南移,北半球变为昼短夜长。秋分与春分一样,都是古人最早确立的节气。秋分时节北半球的昼夜温差越来越大,一天比一天冷,渐渐进入深秋季节。

天文学上规定,秋分为北半球秋季开始。这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农村开始秋收、秋耕和秋种的“三秋”生产。但是因为气候等自然条件不同,各地秋收的情况也不同。秋分后,洛阳农村开始送粪犁地,洛宁、宜阳、嵩县、栾川等丘陵地区开播小麦。农谚说“白露到秋分,犁地要认真”,“秋分到寒露,种麦不迟误”。

《洛阳市志·民俗志》中的洛阳传统节气候应提到,秋分的候应是“收获玉米、芝麻、花生、荞麦、水稻,家燕离巢”。

秋分初候之时,气候清爽干燥,人们也从暑时的燥热不安转为秋高气爽、心旷神怡。然而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秋分之后,随着阳光南移,冬天也不远了。

《二十四节气——中国人的自然时间观》一书中提到,作为阴阳、昼夜的分界点,春分和秋分也划分了不同的人生境界。春分之后昼比夜长,似乎充满了希望;秋分后夜比昼长,日复一日,逐渐萧瑟,生命进入了低谷。秋分与春分一起,形成两种天地,两种境况。

秋分的候应是“雷始收声,蛰虫坯户,水始凅”。古人认为雷是由于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开始盛,人们基本上听不到雷声了,就叫作“雷始收声”。

“蛰虫坯户”指的是秋分后,各种小虫钻进泥土里准备冬眠,“坯”是细泥的意思,这里形象地形容为蛰伏土里的小虫在地下用细泥糊一个冬眠的窝,留一个小洞作为进出的孔道,等天气再冷的时候,小虫就把小洞塞起来,进入真正的冬眠期。刘百灵说,另外也有“蛰虫坏户”一说,这指的是有的蛰虫在秋分前后,开始损害各种东西。

“水始涸”是说秋分时节与春夏相比,降雨量渐渐减少,地里开始干涸。

秋季是古人诗词歌赋里一个重要的题材,而且秋季容易让人生出悲情,也许是“草木摇落而变衰”的秋季引发了无数文人墨客的共鸣,这样的诗歌有很多,例如“万里悲秋常作客”“秋风秋雨愁煞人”等,“伤春悲秋”更是被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多愁善感。

然而,咱们的洛阳老乡、唐代著名文学家刘禹锡却一反常情,他在《秋词》中写道:“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首诗不仅写出了秋天的生机和旷达,还表达了一种开阔的胸襟和昂扬的精神,让人为之一振,语出惊人又别具一格。

物随心转,境由心生,与其揣着满腹愁肠,不如欣赏这美好的秋色吧。 (洛报融媒记者 李砺瑾/文 贾建民/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