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的意思(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的意思)

一、并列

并列,也就是上下联之间所讲的事物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从形式上看都差不多,为同一主题,只是角度不同。这种对联也是很常见的,如: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这副对联所讲的事是一致的,对联作者主要想表达的就是自己对诸葛亮的赞颂之情。上联“两表酬三顾”,讲的是诸葛亮留存千古的两篇《出师表》,即《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在这两篇文章中,诸葛亮毫无掩饰地表达了对先帝刘备不惜三顾茅庐请其出山的感激之情。因此为“两表酬三顾”,下联“一对足千秋”指的是《隆中对》,这一对也足以让诸葛武侯名垂千秋了。此联上下联明显是一种并列关系。再看一副对联:

蝉噪林尤静;鸟鸣山更幽。

这一副对联上下联所讲的事情是林子的静和山的幽。上联用蝉鸣声来衬托林子的寂静。下联用鸟鸣声来衬托山的幽静,上下联从写法与形式上都十分统一。只是在表达林子和山的幽静的时候,一个是以蝉鸣来衬托,一个是以鸟鸣来衬托。从不同的角度衬托出当时幽静的意境。

二、转折

转折本身强调的就是一种状态的变化,所以在对联中转折指的是上下联的内容形成一种转折,或者对比的关系,看上去类似相反。也就是说,上下联从内容上用反义词或者用看上去相反的物象来组成。文章里说“一波三折,可读性强”,所以转折的对联读起来效果也更进一步。如: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在这一副对联里,上联青与下联的白颜色相对。有幸和无辜也组成一对反义词。忠骨和佞臣,一个表示忠于朝廷的大臣,一个表示奸佞的臣子,又是一对反义词,两联形成明显的对比,这中间就是一个转折的逻辑关系。再如:

愿做梅花清傲雪,不学芦苇荡摇风。

上联的梅花象征的是非常有气节,有傲骨的形象,下联的芦苇则是一种没有气节,没有立场的代表。人说“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所以这两个物象形成一个对比。此联上联的意思是学习梅花的傲骨,下联的意思是不要学芦苇的摇摆不定。明显是一种转折的逻辑,既对立又统一,强烈的映衬使对联要表达的意思透彻清晰。

三、选择

选择就是上下联形成一个选择关系。要么选择上联所讲的事情,要么选择下联所讲的事情。其基本形式主要是:要么A要么B。选择A不选择B或者选择B不选择A。如:

宁与凤凰比翼,不随鸡鹜争鸣。

很明显可以看出,作者是“宁与……不随……”,十分明显的选择。上联说的是宁愿和凤凰一起比翼,下联说的是不愿意跟着鸡鹜一起争鸣。这里是对凤凰的肯定,对鸡鹜则是一种贬低的态度。再如:

但愿人皆健,何妨我独贫。

这一联乍看上去似乎是“人皆健”与“我独贫”的一个对比,其实是一种很肯定的选择关系。这副对联的意思是但愿人们都是健康的。如果这样的话,就算是我一个人独自贫困也没什么妨碍。

这副对联出自一位医生之手,对于医生而言,为的是治病救人,所以人们没有病痛是最好。然而,如果人们不生病,那么对于医生而言就没有收入来源。这是相互矛盾的,但是这位医生则不然,他选择的是希望人们都是健康的。这个立场的表达式是十分明显的,所以对联显示的是一位充满仁慈和爱心的好医生。

四、因果

因果关系就是一联为因,一联为果。正常情况下就是上联为因,下联为果。有理由有结果,一幅完好的对联就展现出来了。如:

休叹人生如意少;从来世事不平多。

这幅对联的意思十分明显,就是不要去叹息人生如意的事情少,因为从来都是世道不平的事多。上联讲的是一种结论,下联讲的是这种结论的原因,按照前因后果这种正常顺序来看,这一副对联又用上了倒装,下联为因,上联为果。再如: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副对联是出自高适的《别董大》这首诗,是给董大送别时所作。告诉他说不要愁前路遇不到知己,因为天底下没有人不认识你。

这副对联与上面所举列的对联一样,也是先讲的是结论,下联才讲的是原因,因果关系的对联很显然是一因一果。逻辑相扣,思维缜密,说理性强,被驳倒的机会就很小,更能让人信服。

——未完待续——

欲了解更多的对联基本知识,请查看下一篇文章《对联基本知识之对联的常用辞格(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