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应该去什么公司(30岁应该选择什么公司)

陈炜保的第73篇原创

全文5000字,阅读需要5分钟


这是我以读书和副业为起点的重大转身,也是五年突破十倍年收入增长的起点。后悔的是,未来已来,而我,行动稍晚……


27岁时,我从广州的体制内工作辞职了。


体制内的工作看上去光鲜,稳定,受人尊重,刚毕业时感觉收入也挺高。然而,也就是这个稳定,逐渐消磨着我的斗志,让我厌倦,对几乎一眼可以望到头的职业前景,感到很是失望和无力。


裸辞这件事不敢告诉父亲,之后的一年多里,我一直瞒着他,在一家工厂里做外贸业务员。




29岁时,为了提升自己,我重返校园读MBA。工作6年后重新回课室,听老师在讲台讲解各种理论和案例,我有些恍惚。我也不知道,这段日子竟然是我命运的转折点,把我引上了另外一条道路,让我突破了那时想也没想过的“五年买房买车”和百人大团队的指引人。


副业的开始,起于读MBA中途的意外


起因是我想给母亲投一份保险,但身边并没有信得过的保险代理人,于是向一名从事保险的同学求助。在他的指引下,我买下妈妈的第一份商业保险。


在“告知健康异常 ”的环节里,我听从他的引导,一律写否,甚至于为了省事,拜托他代签名,谁知这给之后的理赔埋下了祸患。


几个月后,妈妈因身体不适住院一周,然而保险公司却拒绝理赔,理由很简单,投保时没有告知健康异常。当时我很愤怒,当初买保险的时候,可不是这么说的。


是不是真的不能赔?



我怀着愤怒和疑惑,应聘进一家全国知名的保险公司里,从基层代理人的课程开始学习,试图“师险长技以制险”。


我迫切想要学保险的知识,但是进来之后,发现他们对保险讲得太少了,更多的是对自家产品的强势宣传,和各种鸡血的套路。于是我在这段时间,我自己跑去研究公司那些没拿出来培训的险种,之后更是跨公司去研究,看看其他保险公司的产品怎么样、听他们的宣讲会。


当时我感觉,这家公司虽然是全国知名的头部大公司,但是培训体系僵化、套路,专业度低。这种体系下教出来的代理人,大多手里拿着公司研发的几个锤子(产品),不管客户的需求怎么样,就都是用这套东西抡,哪怕这几个锤子都不合适。


后来,通过多方打探和了解,我加入到一家保险经纪公司,它最大的不同在于,代理上百家保险公司的产品,你可以理解为,不止有锤子,还有武士刀、手术刀、战术笔、陀螺枪、强光手电等等的工具包。因为工具丰富了,不管怎样的客户,总能找到匹配的工具来解决他的人身和财产风险问题。


一段时间后,我不得不承认,未如实告知病史,即使是保险代理人有意误导,但白纸黑字签下去之后,从法律规定上是真的也有可能不会赔的。


许多业务员在实际展业的过程中,因为专业度和职业素养欠缺,很可能会为了业绩,没做好“健康告知”。导致了投保人投了一份保险,但是却增加了另一份风险,出险时理赔困难。无怪乎很多人对保险有偏见。


学习了解后,我不胜唏嘘,这股烦闷的情绪并没有消散,相反,我把这种它倾泻到了另外的途径上:帮身边的亲戚朋友做保单梳理,用我的经验给不专业的业务员们“找茬”,也用自己的专业经验,给他们更专业的保障配置建议,带他们“出坑”。


结果,还真让我找出了很多问题,比如:

1、健康告知对既往病史和身体异常未做如实告知,埋下理赔纠纷风险;

2、保障配备人员不合理——只给小孩和老人买,而忽略了最需保障的家庭经济支柱;

3、保障覆盖不全——只买了意外险,而无至关重要的寿险,重疾险和医疗险等;

4、有着保障的需求,却被推销先买了几乎没什么保障的理财险;

5、产品选择不合理——保额太低,保费过高;

6、小孩保障购买未匹配针对少儿高发疾病加强保障的产品;

7、不懂得用保险产品规划自己的养老金和小孩的高等教育金;

8、保单凌乱,重复购买,不知道该买什么和买了什么;

9、不懂如何选择保险,不知道要买多少,是什么原因;

10、无保障购买合理预算概念,花钱太多,或太少;

11、不知道可理赔范畴,不明晰理赔时的应对;

……

诸如此类的问题,数不胜数。

另一方面,我给保单“找茬”和填坑的名气,也在亲朋好友间传播出去了,不断有人找我做梳理和规划,我第一年竟然给二三十个家庭梳理了保单,他们不少重新投了更好的产品。就这样,在我读MBA的第一年,仅课余兼职就有十多万。


不仅如此,这工作还给了我一份去帮他们更好地应对风险、不掉坑的使命感,也看到了专业和用心所带来的价值。我更没想到的是,它后面越滚越大,一发不可收拾,彻底改变了我和我的家庭。


一次“退保”,让我从自我设限走向突破


保险让我在课余挣了点钱,要不要把这当作主业呢?


那时我想,如果保险成为了我的主业,每天面临着业绩的压力,可能就没办法给我的朋友和家人提供这么客观的分析了。


所以,我选择了主业做一名私募公司的高级投资经理,保险只是我的副业,又或者说,是我用来与别人产生更多链接的一个话题。


正是这样的职业定位,加上我脸皮子有点薄,怕别人觉得我有什么小心思,我只规划保障险,不接手理财险。




真正改变我想法,是因为一位朋友的“退保”。当他找到我的时候,我很惊讶,因为当初投保时,他非常的上心,叮嘱我做方案的时候要尽量全面一些,保额要足够,多一点保费不碍事。


跟他仔细地聊过之后,才发现他是资产配置出了问题,没有现金流了。


确实有很多的人,有能力挣钱,但是理财意识还没有跟上。具体表现在:


买包,买鞋,买车,花钱无规划,流动资金留存在卡上,不经意间花掉;公司的公账和个人的私账不做区分,将企业风险带到家庭;企业利润好时,不懂得给自己的养老和小孩未来的教育做强制留存,不断加大投资,当市场不好时,甚至把家里的钱用到企业,填无底洞;乱投资,不懂基金和股票,而听信各种朋友,留不住已赚到的钱;无家庭保障的全面规划,不为未来必然发生的养老做准备,除了买房外,几乎无做安全的强制留存。


一旦面临风险,资金链就会绷得很紧,有断裂的危险,严重影响家庭的生活品质。



正是因为这个事情,我意识到,健康和资产都是人在这个世界上的财富,他们可以互相转化,甚至于唇亡齿寒,不能顾此失彼。


我开始尝试接触理财险方面的业务。而且由于我本身也在金融业内,日常的工作就是跟相关政务人士和企业高管洽谈合作,对金融领域和中产人士的需求有所了解,很快就有人来找到了我。


这是一个企业主,他身边陆陆续续有人因为税务合规被冻结,或者债务和家庭关联,他就想要做些资产管理筹划,架起防火墙。



这是我第一次做资产规划为主业务,我很兴奋,找好几个投资高手,税务筹划专家,私人银行的经理,法律顾问沟通探讨,历时两三个月,才最终出来一个可行的方案。


慢慢地,随着我思维的升级,主业和副业两条腿走路,我的收入也水涨船高。


全职保险经纪,让我的收入腰斩后赶超


我的保险副业越来越稳定,并且,也有一些志同道合的人被吸引进来,让我从一名基层的业务员,成长为一名经理,收入也稳定了很多。这时我才真正开始考虑,是否要把保险当作主业。


那时我的主业和副业收入持平,但是两者对我而言的意义完全不一样。



高级投资经理的工作,更像是公司花钱买了我的一部分时间精力,甚至于情绪付出。我身不由己的要去不断出差、加班、应酬,我在项目里推进的东西,因为一些事情谈不拢,不得不付诸东流,又或者推倒重来。我感到自己的热情正在冷却,慢慢变成拿钱办事的心态,按公司指示执行、做好分内之事就好,不再投入过多的热情。


但是我的保险副业,更像是我的事业。它的节奏能完全由我来主导、由我来决策,我能自己决定怎么谈、怎么给客户分析和规划、跟不同行业背景的人交流并且成为朋友。我的客户来自不同的行业、不同的背景、处于不同的年龄、拥有不同的家庭结构,每一次给不同的客户做完梳理和分析,并给出真正能帮到客户解决问题的方案,我都有种打游戏通关的畅快感和自豪感。



并且在当时,我成为经理之后,我有了更多的被动收入。我带了许多人进了这个行业,有原本做财务的妹妹Bella、宝妈业务员Ellen、海归硕士Ravern、石化行业国企管理层Filex、日企高管的刚哥等等。他们很多也是先兼职尝试,实现了远超以往的收入,才决定全职的。我也因为他们的业绩受益,有了“睡后收入”。


此时,我的心态更加平和了。有了这些底气在,我毅然辞掉了高级投资经理的工作。虽然当月收入降了一半,但是还我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喜欢的事情,以及学着带领团队。


32岁,我专职做保险经纪人之后,收入已经差不多追平之前主业+副业,并且也有了一点“睡后收入”。


不断成长,让我过上理想的生活


入行5年后,我的团队也从2人,成长到了超过100人。我还是公司的资深专业培训讲师,常回公司分享经验。



每年我都会学习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课程,包括财商的资产配置,价值投资,团队管理等方向;每一次都接触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不断打开自己的格局,提升自己的能力。



我的工作时间和空间都比较自由,可以较好地平衡家庭、工作和生活。可以自己安排工作时间和地点,疫情期间,基本都可以在家办公,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灵活拜访客户。



家里也从租住的马路旁喧嚣嘈杂的三房到现在,住上了自己买的朝南朝花园的安静的5房,有大阳台,有足够的两个孩子开心玩耍的空间,家里每位成员都有个房间;父母,小孩都生活在一起,很舒适而惬意;小孩在小区对面的学校上学,也是当地最好的私立学校。


在资产配置方面,房贷低于家庭总收入的10%,处于舒适的低负债水平,除了前年买房消耗了些积蓄外,几乎都能把收入的30-50%做好留存。还购买好了全家100万保额以上的保障,配置了小孩的高等教育金和自己的养老金,配置好了保险,基金,股票,黄金等优质资产。


目标——45岁实现财务自由,只为热爱而工作


目前,我有三大收入曲线,第一曲线是业务收入,也就是劳务所得。第二曲线是团队收入,属于经营管理带来的被动收入。第三曲线是资产收入,是我通过配置优质资产带来的被动现金流。


有了这三大曲线,我的规划目标是:45岁可以实现财富自由!



但是,那之后呢?实现财务自由之后呢?我的目标应该是什么?


我回顾了自己的生涯,发现进入这个行业,是因为我无法忍受别人遭遇和我一样的困境。


我曾被不专业的保险业务员坑了,所以当我看到别人同样被坑时,我就会想到当时母亲躺在病床上,自己应该怎么跟她解释赔不了的窘境。


我曾经历过家庭责任的压力,结婚、养育小孩、房贷、照顾父母一个个支出压过来。所以当我看到别人胡乱投资时,我就会看到当时那个想给家庭创收而投资股票基金,结果却亏损的自己。当妻子指着银行账户问钱去哪了的时候,自己无法解释的不甘和愧疚。


我曾因为没法给孩子最好的选择而内疚——孩子想去海边玩,一直推脱说太远了不去,其实就是当时没有钱,不想花钱;给孩子买个玩具,都只能挑便宜而劣质的……所以当我看到其他人抱怨丈夫不陪孩子时,我就会看到当初那个像工作狂人的自己,行事果决,内心却有着自己的脆弱与不安。



我不想看到别人重蹈自己的覆辙,帮助和引导别人,也正像帮助曾经的自己一样。


而且,到了这个年纪,往往也从“收集人生经验”,过渡到“分发人生经验”。


随着身体机能的衰退,衰老缓步走来,许多未知变成答案,生命中的可能性正在一点点消失。年轻时一些想做没做成的事,可能永远也做不成了,一些想在一起而没在一起的人,可能再也不会在一起了。


那时的我,要开始关心自我以外的更多人,尤其是我的孩子、我的后辈们,把自己的经验传承下去。我的这些经验、知识、阅历,有超越个人存在的价值,属于所有相信我并有同样目标的人,我只是它们的保管者。


所以,人生的下半程,我的目标是能实现财务自由,不为俗世而烦扰,只为热爱而工作!


所以,如果你问我,而立之年,裸辞读MBA,做保险副业,后悔吗?

我的答案是——不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