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境出人才的事例(逆境出人才的事例中国)

温彦凯是交通运输工程学院2017级博士研究生。2017年8月,大连秋高气爽,海天一色,温彦凯同学踏入了大连海事大学的校园,开始了他的博士研究生生活。第一次踏入海事大学的他,看着美丽的校园,心中充满了对未来博士生活的期待与希望。从那时开始,他在心中为自己设定了目标:一定要在有限的博士学习生涯有所建树,潜心科研,多出成果,多发论文。

本科及硕士的专业均为工程力学,拥有良好力学功底的他一直有将力学理论应用于工程实际的愿望。因而博士研究生的专业,他毅然选择了交通运输工程学院的道路与铁道工程专业。他深知自己作为一名跨专业的博士研究生,专业基础较为薄弱,需要付出较他人更多的努力。入学伊始,他的导师郭乃胜教授也告诉他需要加强道路工程学科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才能为将来的科研奠定基础。入学之后,他便开始潜心学习与专业相关的理论知识,认真学习各门课程,并向专业出身的师弟师妹虚心请教,积极参与组内同学的实验,通过理论结合实际,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认知。他说,读博士,做科研,必须要有脚踏实地的钻研精神,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才能有所创新。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随后的博士学习生涯,温彦凯同学便全身心投入到科研工作中,作为核心骨干参与了导师主持的多项国家级及省级科研项目。这些项目极大地提高了他的科研能力,具备了独立承担科学研究的能力。在导师郭乃胜教授的指导下,他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扎实的理论基础最终转化成了科研成果。

截至目前,温彦凯同学已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一区期刊《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论文3篇,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EI检索期刊论文2篇,以共同作者身份发表SCI及EI检索期刊论文5篇。然而,这些论文的发表并不顺利,有时一篇文章3位审稿人会提出多达五六十条审稿意见,他都逐条斟酌,认真回复,一次次的修改及回复使他变得更加严谨,细致,科研及写作能力大幅提升。现在回想起来,他觉得这个过程真的是一个磨炼意志的过程,同时面对两三篇文章多达上百条的审稿意见,确实需要静下心来,沉住气,一条一条地思考并回复。通过这样的磨练,温彦凯同学已经变得更加沉稳,细致和耐心。

2019年,他投稿的论文被世界交通运输大会录用,并在会上进行了专题汇报。在会上许多专家学者对他的研究内容给予了肯定与鼓励,他也积极地向他们请教,与他们交流。通过参加国内外各类高水平的学术论坛,他深刻地感受到了观点,思想的碰撞,进而拓宽了自己的思维和眼界,提高了科研创新能力。

作为一名博士研究生,他深知学海无涯,自身还有更大的提升空间。在导师的建议下,他申请了2019年国家留学基金委的《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申请的过程同样充满挑战,那段时间,每天黑白颠倒地给国外的导师发邮件询问,有时半夜收到邮件立刻起来回复。得到面试的机会后,他连夜准备面试的材料。他先后获得了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以及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的邀请信。最终他选择了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在温海防教授的指导下进行两年的博士联合培养。

新的环境,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全英文的课堂教学,大量的课后作业,全新的科研课题,全英文的生活环境,这些都给他带来更大的压力,同时也给了他更强大的动力。每次上课,他都将老师的讲课内容记录下来,课后反复观看,一方面提高了他的英语听力,另一面也加深了对课堂内容的认识。每一门课程老师都会有大量的课后作业,需要去查阅文献,自主学习,有时他会一直学习到凌晨三四点,才能按时提交作业。在这样高强度的节奏下,他很快便适应了国外的生活。他还参与了国外导师的科研课题,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合作,开展了大量的课题研究。同时,他还担任导师实验室的AASHTO (美国国家公路与运输协会) 认证实验的负责人,这项工作考验他对AASHTO规范的熟悉程度,以及实验时的仔细与准确。负责这项工作以来,每一次提交的实验结果都非常准确,得到了导师的高度认可。

在他看来,异国他乡的生活,对他个人素质的提升是全方位的。在学术上,他接触到了更多前沿的研究课题,学习到了更先进的研究方法;在生活上,他的英语水平大幅提升,能够更加自如地与人交流,感受不同国家的文化。

回首博士生涯的这三年多,一路走来,虽然遇到许多困难,但温彦凯同学不断突破自我,挑战自我,克服困难。在未来,他仍将不忘初心,提高科研能力,完善自我,成为一名优秀的海大博士毕业生。

来源:大连海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