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有什么分期付款(济南分期首付的楼盘)

文/ 春江月明

前几天,我在壹点号发了一篇有关“打酥锅”的小文,没想到,在很短时间内,浏览量竟突破195万,50多条互动评论。看来,这个话题引发了壹粉们的共鸣。临近过年,大家对有关年俗的事儿,倍感兴趣。啥是年俗?就是过年“约定成俗”的那些事儿呗。我的记忆中,济南人过年“讲究”不少,其中“打酥锅”只算是一种习俗罢了。

昨晚,忙着为打酥锅做准备,洗好白菜和藕,发好海带,剁好鸡、切好肉,炸好豆腐,一切就绪,早上7点就起床“打酥锅”。原以为忙年够早,哪承想“朋友圈”从6点多,就开始讨论起“打酥锅”的问题,光“祖传秘方”就收到三份,有的说“把肉切成条,卷到海带里,好吃又好看”,有的说“先把鱼炸成型,等酥锅快熟时再加入”还有人说“打酥锅不能加任何香料,否则就会破坏酥菜的味道”。有人竟将刚打好的酥锅晒图,馋的众人直流口水,说“快送到我家,这里已备好了小酒,咱们品菜小酌如何?”一个“打酥锅”的话题,竟开成了“酥锅研讨会”,热闹非凡,不知不觉中,年味又浓了些。

我知道,大家说的是酥锅,心里想得是年。过年时最容易回忆过去的老事儿,那些搁到心里,总是忘不掉的事儿,很多就是年俗。许多年俗,从小就灌输到头脑中,一到过年,就冒了出来。著名作家冯骥才说:“其实,年俗的意蕴,无非是祈福与辟邪这两个内容”。小时候一到过年,大人就谆谆教导,什么话不能说,什么事儿不能做。比如,进了腊月,就不能说“死”、“倒霉”、“赔”等不好的字眼,怕撞上“霉运”。过年不能打碎碗碟,万一不小心打碎了,得赶紧说“岁岁平安”。年初一不能扫地,怕扫出去财运。记得小时候,家里烧煤球炉子,煮饺子时,炉火不旺,饺子下到锅里,时间一长就会破,父亲急得又劈柴,又扇火。初一吃破饺子也算是不吉利的事儿,真煮破了,得说“饺子挣了”。有一年,姥姥家除夕包好的饺子,初一早晨发现少了半盖垫,估计是让老鼠拉走了,可是谁也不敢讲,姥姥赶紧磕头,说“仙人来吃饺子啦”。济南人还有种说法“正月剃头死舅舅”,明明是一种误传,可是有些人对此深信不疑,看到外甥正月里剃了头,就会生气说“你这是咒我呢”。至今,理发店仍旧正月里生意冷清。

济南人拜年也很有讲究,初一天不亮就开始拜年,先拜祖先,再拜长辈,然后才是亲戚朋友。俩人头一天还在一起,初一见面也得问“过年过得好吗?”

还有一样年俗,就是“腊月二十四,扫房子”。小时候,居住条件差,狭小的空间,除了方桌就是床。过冬烧的煤堆在床底下。一年之中,只有那天是彻底打扫。不仅要扫房,还要糊窗棂,换床围子(用花纸贴在靠床的墙上)。收拾干净了,门口要贴春联,影壁墙贴“福”字,屋里贴张新年画。只有这些事儿都做完,才有了过年的样子。小时候,对年画特别感兴趣,每年都抢着去买。“新华书店”里,所有的年画都挂在铁丝上,上面写了编号,看中那张只要报出编号,售货员就准确无误地拿给你。那时的年画,已经不是“门神”“财神”之类了,有“吉庆有鱼”“天女散花”“天仙配”“美猴王”等,一家人为买年画也会发生争吵,母亲喜欢古代戏曲的,弟弟喜欢解放军打仗的,我喜欢吉祥喜庆的。平时酷爱书法的父亲,心都用在写春联上了,过年正是他展示才华的时候。问他买什么年画好,总是说“都好,都好”

守岁,也是年俗。除夕是辞旧迎新的特殊时刻,零点一到,新的一年就开始了。人们怀着对过去时光的珍惜和留恋,对新年伊始幸福生活的期盼,一直守到半夜,零点过后,大人去睡觉了,孩子们兴奋地跑到院子里放鞭炮。1958年,母亲以分期付款的方式(单位每月从工资中扣5元),花53元钱,买了一台“熊猫牌”电子管收音机,除夕晚上,全家围坐在收音机旁,听“相声大会”,成了守岁的重要内容。就是从那时起,我才记住了侯宝林、郭启儒、马三立和常连安这些相声大师。

据史料查证,过年自殷商时代始,由祭神祭祖演化而来,至今已经3000多年了。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形成的年俗,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地变化其形式和内容,比如为了驱邪贴“门神”早已无人相信,如今都住了楼房,想贴也没处贴呀。还有放鞭炮,“爆竹声中一岁除”,为了保护环境,城市里大都悄声匿迹。看春晚、微信拜年、抢红包,成为新的年俗形式。无论怎么变,年俗的核心始终是期盼好运,祈求平安。“平安是福”,是中国老百姓始终如一的信条。(壹点号 春江月明)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