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权的意思是什么意思(博的意思-)

古蜀国在中原地区

在商朝的甲骨文中,经常提到“蜀”。

甲骨文中的“蜀”字:



因为“蜀”字带有“虫”字,所以很多人都认为蜀字就是一只大眼睛的虫子,是一只大眼睛的蚕,所以更确定了“蜀”就在四川地区。

然而,蜀字中的虫字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才加上的。以前的蜀字里面并没有虫字,而且也不是指四川地区,而是在中原地区。


最早的“蜀”字就是一个大眼睛的龙或蛇,蜀就是龙,所以“蜀”和“蚕”在春秋战国之前并没有关系,“蜀”只是和龙有关系。哪里有龙图腾,哪里就可以叫做蜀。


甲骨文

从殷商甲骨文来看,商王经常在蜀地活动。

口寅卜,壳贞:登人征蜀。 (《合》6858)

口寅卜,壳贞:王登人征蜀。(《合》6859)

丁卯卜,壳贞:王敦岳于蜀。(《合》6860)


这三条甲骨文都表示商朝和蜀国的战争。


癸酉卜,我贞:至蜀无祸。 (《合》21723)

甲寅卜,臣子来蜀。 (《合》22374)

贞:蜀受年。 (《合》9774)

贞:蜀不其受年。 (《合》9774)


这几条甲骨文表示了商朝和蜀国的友好关系,双方互派使者。既有商朝派人去蜀地,也有蜀地派人前往商朝。

甲骨文中的记载


从甲骨文可以看出,商和蜀离得很近。商征服了蜀,蜀成为了商的附属国。

又根据其他的历史记载,到了武王伐纣的时候,蜀又背叛了商,跟随周武王一起攻打商纣。

所以说,甲骨文中的“蜀”根本不在四川地区,根本不是《蜀王本纪》和《华阳国志》中所说的古蜀国。

再看四川地区的“古蜀国”

《蜀王本纪》是西汉时期的作品,根据民间传说写成。

《蜀王本纪》

扬雄《蜀王本纪》曰:蜀之先,称王者有蚕丛、折权、鱼易、俾明。是时椎髻左衽,不晓文字,未有礼乐。从开明已上至蚕丛,凡四千岁。次曰伯雍,又次曰鱼尾。

可以看出,《蜀王本纪》中这五个帝王的名称是:蚕从、折权(伯雍)、鱼易(鱼尾)、俾明、开明。

按照这个体系归纳如下:

第一代蜀王——蚕从

第二代蜀王——折权(伯雍)

第三代蜀王——鱼易(鱼尾)

第四代蜀王——俾明

第五代蜀王——开明

现将这五个帝王的名称梳理一下,以求还原历史真相。

先看蚕从

一、蚕从(Can gi)

《蜀王本纪》说古蜀国的第一任国王叫蚕从,而且是“纵目”。

一般都认为蚕从是黄帝和嫘祖所生的儿子,根据历史记载,黄帝和嫘祖所生的儿子有玄嚣和昌意两个人。

蚕从会是其中的一个吗?

古代汉语没有卷舌音ch,所以“昌”的古音是cang,“蚕”字在现代汉语里的发音是can,但在古代汉语里可以是cang音。所以古代的“昌”和“蚕”是同音字,古人经常用同音字互相代替(通假字),所以“昌意”的第一个字就是“蚕”。

“意”现代汉语的发音是yi,在古代可以是gi或ngi(ŋi)的音。

所以“昌意”的古音很可能是Cangi,意思是“养蚕人的儿子”。昌意的母亲嫘祖就是养蚕人,所以昌意符合传说中的“蚕从”的身份。

身份符合了,但“其目纵”不符合,而且昌意也没有在四川地区建功立业。

所以《蜀王本纪》其实是把昌意的儿子颛顼(鱼凫)说成是蚕从(昌意)了。

上图很可能是嫘祖像

再看柏灌

二、折权——柏濩(Bak gun)

折权,“折”很可能是“博”的误认,所以应该是“博权”。

“权”的现代发音是quan,古代发音可以是guan或gun,“博权”的古音就是bak gun。而柏濩(柏灌)和伯雍的古音也是bak gun,所以很明显这个名字实际上是大禹的父亲——崇伯鲧。

下面将要出场的,才是纵目面具的原型——颛顼(鱼凫)。

三、鱼易——鱼凫(Gu yang——Gu buk)

一提到三星堆遗址,就经常听到有人提到“鱼凫王”。

实际上“鱼易”两个字是“鱼凫”的误认。


“鱼尾”也是鱼易,尾和易可以同音。

如果中原地区的人把“鱼凫”误认成“鱼易”那么:

鱼,古音可以是gu、ngu(ŋu)、u。

高,现代音是gao(gau),古音也可以是gu。

所以“鱼”等于“高”。

易,通阳,也就是易和阳两个字可以互相代替。

可以看出,鱼=高,易=阳,鱼易=高阳。

所以鱼易就是高阳(Gu yang),就是颛顼。

也就是说,“鱼凫”就是《山海经》里提到的“鱼妇”,就是颛顼。

而中原地区的人把“鱼凫(Gu buk)”两个字误认成“鱼易”,后来又根据发音改写成“高阳(Gu yang)”。

所以不论是“鱼凫”还是“鱼易”,都是指颛顼帝。

我们已经多次讨论过,“颛顼”一词是古突厥语Ton-uz的音译,意思是“北斗猪神”。人们之所以用北斗猪神来称呼他,是为了纪念他在观测天文制定历法方面的丰功伟绩。他的“纵目”很可能就是他观测天文所使用的仪器。

颛顼首戴干戈:

上图是颛顼帝

再看杜宇(大禹)

四、俾明——杜宇(Da gu)

根据历史记载,大禹本名叫文命(Mun-gling),所以“俾明”其实就是文命,就是大禹。

杜宇其实也是大禹,也就是说杜宇和大禹其实是同一个人,而《蜀王本纪》把同一个人当成了两个人。

禹耳三漏:

大禹像

最后是开明(启)

五、开明——鳖灵(Khri gling)

开明,应该是Khri-gling的音译,意思是“太阳宝座之地”。

Khri(ཁྲི)也译作“启”,所以“鳖灵”实际上是“启灵”(Khri gling)的误认。

总结

《蜀王本纪》中的帝王体系

第一代蜀王——蚕从

第二代蜀王——折权(伯雍)

第三代蜀王——鱼易(鱼尾)

第四代蜀王——俾明(杜宇)

第五代蜀王——开明(鳖灵)

梳理后的体系:

蚕从(昌意)——鱼凫(颛顼)——柏灌(伯鲧)——杜宇(大禹)——开明(启)。

很明显可以看出,所谓的“蜀王”其实就是夏朝的帝王。

尧帝:


最后总结

三星堆遗址并不是古蜀国,真正的古蜀国在中原地区。

古蜀国也叫逐鹿。“蜀”是龙的意思,“逐鹿”也是龙的意思。哪里有龙,哪里就有可能是蜀,就有可能是逐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