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一刀切段什么意思(工作中一刀切是什么意思)

中国组织人事报

近年来,浙江省在职称改革方面,坚持放管服相结合,分类施策,积极稳步推进职称制度改革,基本形成了设置更合理、评价更科学、管理更规范、运转更协调、服务更全面的职称制度,人才创新活力进一步迸发、聪明才智进一步涌流。

扎实推进自主评聘改革

推动高校职称制度改革。2014年,实施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改革,实现学校自定标准、自主评聘、自主发证,省里不再统一组织评审工作,不再颁发统一的资格证书。经过这几年的实践和完善,高校用人的主体意识明显增强,切实解决了评价和使用“两张皮”问题,促进了评价与使用相结合,打破了职称“一评定终身”现状。

推动医疗机构职称制度改革。从2015年起,对卫生技术人员实行分级管理,下放县(市、区)及以下医疗卫生单位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评审权,全面实行分类评价,重点加强常见病和多发病诊疗、护理和康复等任务的考核评价等。2018年,在6家大型医院自主评聘改革试点基础上,全面下放医疗机构职称评聘权,三级医院、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牵头医院等级为二甲以上县域医共体实行自主评聘改革。

推动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2018年,确定30所中小学校开展高级教师及以下教师职称自主评聘改革试点,探索建立分类评价、分级管理、学校自主评聘和政府宏观监督管理的中小学教师评价体系,推动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与岗位管理、竞聘上岗、聘期考核和绩效分配等人事改革的深度融合,打破聘任终身制,逐步形成评价科学、导向正确、竞争择优、能上能下、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机制。今年,将自主评聘改革试点的范围扩大到全省高中段所有学校。

推动科研人员职称制度改革。2018年,出台《关于深化科研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围绕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建设目标,建立健全以科研诚信为基础,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科研人员职称评价体系。同时,坚持评用结合,支持用人单位健全科研人员评价组织管理,根据单位实际建立分类评价指标体系,突出岗位履职评价,完善内部监督机制,使人才发展与单位使命更加协调统一。

工程领域职称实行社会化评价

针对浙江块状经济特色、机器人、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人才评价需求等,该省从2016年起探索工程职称社会化评价改革,2018年出台《关于推进工程领域职称社会化评价改革的意见》,由龙头企业和行业协会或其他社会组织为主体,采取政府授权备案形式,目前已在特种设备、信息技术、机电工程、海港工程等行业得到成功实践。

在改革实践中,坚持标准引领,加强指导监管,逐步使工程系列职称回归业内评价、社会评价。改变原来“大一统”的、相对固定的评审专业,专业划分更灵活细致。如将特种设备、塑料机械专业细分出来,单独建立高评委,制定针对性的评价标准,为企业评出更管用的工程师、高级工程师。

让市场制定标准。浙江在塑料机械改革试点中,依托宁波海天塑机集团这个全国龙头企业,从产品标准、行业标准,导出人才标准,再推广到整个行业,充分依靠行业主管部门,发动社会和行业协会共同参与,使标准制定更加多元,更加符合行业实际。

用业绩来说话。让工程师把“论文写在流水线上”,以塑机研发、制造的核心业绩为主,建立“赋分式”量化评价体系,学历、资历、论文、科研等都作为可选项,提高标准的多元性和科学性。改革后,发表论文少但主持研发重大塑机项目并创造重大效益的人才,同样能评上高级工程师。获得特别重大成果的,可以直接申报参加高级职称评审。

评价标准定性定量相结合

为解决评价标准“一刀切”的问题,该省以职业属性和岗位需求为基础,分行业修订职称评价标准,注重考察专业技术人才的专业性、技术性、实践性、创造性,突出对创新能力的评价。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重点考察职业道德,对学术造假“一票否决”,探索建立职业道德“正向评价机制”。实行分类评价,区别对待。对不同职业属性和岗位特点的专业技术人才,制定更具针对性、操作性的评价标准,避免“一把尺子量到底”。重点考察研究成果和创作作品质量。改变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引导专业技术人才树立“板凳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执着坚守。坚持以用为本,凭实绩论英雄。将科研成果取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不将论文作为评价应用型人才的限制条件。鼓励教师上讲台,医生到临床,工程师到实验室、厂房工地,农业技术人员到田间地头,让干得好的人能评得上。

建立定性定量相结合的“赋分式”量化评价体系,将定性评价标准逐步转变为评价全面、考核刚性、业绩导向清晰的量化指标体系,提高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技术推广、标准制定、代表作品、教学科研成果等标志性业绩的分值权重,充分反映科研、教学、医疗、工程、农业等领域专业技术人员的实际工作能力和业绩水平。通过量化体系破解人才评价难问题,破除唯学历、唯论文、唯资历、唯职称的错误倾向,扭转评价与使用脱节的现象,形成“问东家、问专家、问大家”的人才评价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