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今年为什么风大(今年为啥风大)

最近,多地又迎来了一波气温“大跳伞”,多地一夜返冬,像中东部地区就迎来了两大范围雨雪天气,而华北、江南局地累计降温幅度或达20℃,一夜穿越回寒冬。

难道这是“倒春寒”吗?

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倒春寒”,在气象学中,“倒春寒”最早来源于农业,主要指真正的春天,即气候学所说的侯(5天为一侯)平均气温超过10℃以后,由于受较强冷空气频繁袭击,气温下降较快,持续时间长达1~2个星期以上的那种前暖后冷,并造成大范围地区农作物受冻害的天气现象或天气过程。



根据2017年制定的《倒春寒气象指标》《GB/T 34816—2017》,“倒春寒”主要是指每年春季(3月至5月)出现的“前期暖、后期冷”,且后期气温明显低于正常年份的现象。倒春寒的“倒”字,就体现在前暖后冷上。一般北方多发生在4至5月,南方多发生在3至5月。

而此次并不是属于“倒春寒”,因为这次的降温虽然幅度比较大,比较急,但从时间上来看并不长,并且“前暖后冷”的周期规律也并不明显。所以此次的降温大概率是受冷空气影响而导致的。达不到“倒春寒”的标准。


另外,倒春寒”会对农业产生消极影响。而此次多地大降温,对农业影响不大,因为冬小麦处于越冬、返青或起身期,降雪降水会促进麦田增墒,对小麦返青起身有利,而南方水稻育秧刚开始不久,不会造成大面积早稻烂种烂秧。

不过如此反常的天气还是引起了专家的担忧,2021年9月开始的第二次拉尼娜事件目前仍在持续,预计将会持续到今年春季中后期。拉尼娜事件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出现大范围偏冷且强度和持续时间达到一定条件的冷水现象。再加上现在属于一个过渡季节,冬半年的这种冬季环流转换为夏季风环流,本来这个时候的各种气象要素都是变化最为不定的时候。



国家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刘芸芸担忧,极端天气将更频繁,比如说春夏季可能多雨区域在我国北方,南方可能会出现阶段性气象干旱,所以也是考虑区域性、阶段性的旱涝灾害在今年会比较明显,在夏季的时候,南方的高温日数也会比较多,考虑就是极端事件可能会比较多比较强。  

事实上,这些年以来,极端气候情况不断趋于频繁,高温、干旱、洪涝、冰冻……极端气候事件频发,让我们每个人都切身感受到了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而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趋势是因为,首先是全球气候变暖加剧了气候系统的不稳定,使得某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不断增大。气候变暖本身就会使高温热浪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加大。同时,气候变暖导致大气变暖后,大气中水分含量也会增加。理论上讲,温度每增加1℃水汽就要增加7%,更多的水汽实际上导致了大雨、暴雨出现的几率。其次是大气环流的组合异常造成了常规气候系统的不稳定。

也正因为全球极端天气趋于频繁,全球每年有超过500万人的死亡与气候变化导致的异常寒冷或炎热天气有关。全球每年有9.4%的死亡可归因于“非适宜”的温度。

早在2022年1月的时候,世界经济论坛发布最新的《2022年全球风险报告》,中国气象专家就表示,从我国未来三十年的气候变化预测来看,极端事件的频率和强度会增加,部分地区的气候灾害和风险也会显著增加。

我们应该尽快建设完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预报预警服务体系,提高监测预警服务水平。从而更好应对极端气候情况。

当然,高温热浪、强降水事件、海平面上升、冰川缩减等都与由人类活动造成的全球气候变暖密切相关。因此,极端天气的气候风险同人类生存与地球生态休戚与共,是每一代人共同面对的生存议题。而最根本的解决之道还是世界各国共同努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暖的影响。大气无国界,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