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什么女性手机(2017年有什么手机)

写作有温度,热点有态度。点击“关注”,每天一篇,猫叔陪你聊热点

01

不久前,华为发布公告称,完成了董事会选举。

从官网上可以看到,孟晚舟升职啦,正式担任华为轮值董事长。

轮值董事长在当值期间是公司的最高领袖,主持公司董事会及董事会常务委员会。

董事会成员共有13人,其中两位女性,11位男性。

而除了孟晚舟以外的这位女性,到底是何方神圣?能成为华为董事会成员里,唯一能和孟晚舟一起入选的女人?

也许你对她的名字,不会太陌生。

她叫何庭波,就是2019年美国对华为断供芯片之后,在某天凌晨写下《海思总裁致员工的一封信》的那个人。

这封信,文笔绰约、慷慨激昂,它不仅激励了数千海思儿女,还让所有关心华为的老百姓内心汹涌澎拜。

从此,海思“备胎”一夜转正,何庭波也一夜之间名满天下。

因为她是华为海思的领导人。

如果不是因为这次断供事件,这个从不愿接受采访的人,这个在所有搜索引擎里资料都少得可怜的人,也不会走到台前,让你我认识她。

任正非曾说,网上甚至连何庭波一张真正的照片都找不到。有人甚至将AMD总裁苏姿丰的照片,当成了华为海思的何庭波。

你也永远不会想到,她除了是唯一一个能和孟晚舟一起,入选华为董事会的女人。她还是可以和“华为女皇”孙亚芳,一起成为任正非左膀右臂的那个人。

她到底有什么能耐?能在人才济济的华为独占鳌头?最终成为华为屹立世界的底气和王牌?

她的“崛起”,得从很多年前,华为的一次“危机”说起。

2003年的1月22日,当时临近春节,全球领先的网络解决方案供应商思科,突然向美国联邦法院起诉华为侵犯其知识产权。

在思科长达77页的起诉书中,指控华为涉及专利、版权、不正当竞争、商业秘密等21项罪名,几乎涵盖了知识产权诉讼的所有领域,并扬言要把华为告得倾家荡产。

当时,华为还是刚刚走出国门的毛头小子,面对世界数据通信业的龙头老大,自然是措手不及,匆忙应对。

虽然后来,华为巧妙地扭转了不利局面,和思科以和解告终。但这场危机,却深深刺痛了华为的创始人任正非,更让他萌发了自己研发芯片的想法。

他说:“别人断我们粮的时候,必须有备份系统能用得上。”

真是一语成谶。

10多年后,无人不佩服任正非当时的远见和魄力。

任正非说干就干,并苦口婆心地从亿利达挖来硬件工程师徐文伟,并不惜欠下高利贷,从国外购买了EDA软件。

很快,华为就做出了第一颗芯片,并凭借C&C08交换机的大卖,熬过了那段最艰苦的岁月。

这也让内部低落的士气荡然无存,所有人都在为更大的成功磨刀霍霍。

02

就在这时,华为最需要半导体工程师的时候,何庭波顺利地从北邮硕士毕业了。
她从大学选择半导体物理专业后,就与芯片结下不解之缘。

这个短发姑娘和那个时代许多赶时髦的女孩不同,她最大的心愿就是当一名工程师。

1996年,何庭波加入华为,进入被寄予厚望的光通信设备业务部,负责光通信芯片设计。

在以狼性文化著称的华为,何庭波一个柔女子,想要出类拔萃,没有一点狠劲是不可能的。

当时,高戟负责产品开发,何庭波负责芯片设计。由于需要共用一套仪表,两人经常争抢设备。

据后来升为华为路由器与电信以太产品线总裁的高戟回忆:“为了显示绅士风度,我每次都会让着她,但这并非长久之计。”

最终,两人定了一个君子协议:何庭波用白天,高戟用晚上。

而当时何庭波面对的,不仅仅是设备的奇缺,而是工作地点的不确定。

就在她入职华为两年后,无线业务成了公司的重点。而在业务上初露锋芒的她,也被委以重任,一个人前往上海组织无线芯片团队,从事3G芯片的研发。

几年后,她又被调到了硅谷,继续从事研发工作。

虽然夜以继日的工作异常艰苦,但何庭波在四处赶场中,除了业务能力的不断提升,更让她意识到了中美芯片的巨大差距。

她的职位也从高工到总工,最后成为了中研基础部总监。

如果不是2004年的一天,任正非找到她,给了她一个重要的任务,也许何庭波现在还是众多华为科研人员中的一员。

她体内的小宇宙,还不知何时爆发大能量。

当时因押注GSM而在国内一败涂地的华为,好不容易抓住了海外市场这根救命稻草,冲出重围,开始腾出手来谋划新的业务。

智能手机,很快就成了华为最好的选择。

但所有的芯片,都掌握在外国人的手里。华为想进军智能手机行业,就必须购买国外的芯片。

这里又再次体现了任正非的大格局和远见。

他深知这样的买卖不会长久,这无疑把公司的命脉交到了别人的手里。所以,必须要做出自己的手机芯片,而且要比外国的强。

这时,一直专注于这项业务的何庭波,就进入了他的视线。

他不带一点商量地对何庭波说:““给你2万人,每年4亿美金的研发经费,一定要站起来,减少对美国芯片的依赖。”
何庭波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毫不犹豫地就接过了这项重任。

03

可芯片研发这条路,一点都不好走:又烧钱、又费时,还需要人。

特别是对那时的华为来说,几乎是一个不能完成的任务。

连任正非都说,当时整个华为才3万人,研发经费不到10亿美元。

但何庭波早就习惯了,在任正非的“军令状”下,海思就这样诞生了。何庭波担任海思研发管理部部长。

有一点点常识的人都知道,芯片研发是一个持久战。特别是对于当时中国的整个大环境来说,一片空白,无前人可以模仿,也无经验可以借鉴。

华为想造自己的芯片,无疑就是盲人摸象。除了技术难度大、研发周期长,就没有弯道可以超车。

虽然有任正非的支持,但起步却异常困难。甚至在一开始,连定位都不清晰。

2006年前后,联发科在业内首创交钥匙(Turnkey)工程,将手机主要功能集成在一块芯片上,大大降低了造手机的难度。

后来山寨机在全国泛滥,联发科也从一家DVD小厂,一跃成为比肩高通的芯片制造商。
受此启发,海思也开始着手打造自己的Turnkey方案。

可这条路,走得一点都不顺畅。

每次在遇到困难,员工士气最低落的时候,何庭波总是这样安慰他们:

做得慢没关系,做得不好也没关系,只要有时间,海思总有出头的一天。

可一年又一年,海思根本看不到未来。

特别是在最初的3年里,任正非曾给海思定了个目标:三年内,招聘2000人,外销40亿。

第一个目标很快就完成了,第二个目标却遥遥无期。

那几年,海思除了在数据卡、机顶盒、视频编解码芯片上小有作为外,几乎颗粒无收。核心的手机芯片更是进展缓慢。

直到2009年,才发布了第一款应用处理器K3V1。

但是采用110纳米工艺的K3V1,落后了对手好几代,操作系统更选了Windows Mobile,连自己的厂家都不愿用。

无奈之下,海思只好找山寨厂合作,但这个举措也极大地伤害了华为的品牌价值。

最终,K3V1也没能扭转失败的命运。

当时,痛心疾首的华为高层也终于意识到:芯片要突破,离不开母厂的支持!
就像高通、苹果和三星,都使用了自家的芯片。

于是,当年年底,华为整合了芯片和终端业务,大力支持海思的发展。

华为欧洲研发负责人王劲,也被紧急调回上海,参与芯片研发。

很快,在于队友奋战了近千个日夜后,在2010年,推出首款TD-LTE基带芯片——巴龙700。

这款芯片的问世,第一次让高通最坚固的防线被撕开了一条口子。

打了“兴奋剂”的海思团队,也在何庭波的带领下开始高歌猛进。

当时,手机系统开始大换血,曾经的Windows Mobile被弃用,安卓系统取而代之,芯片架构也换成最流行的ARM。
2012年的8月,海思在一次次地反复测试后,被寄予厚望的K3V2横空出世。

但此时刚刚执掌手机业务、迫切想要做出一番成绩的余承东,却表达了对这款芯片的担忧和抵触。

后来事实证明,余承东的担忧是有道理的。

04

虽然这款号称全球最小的四核A9处理器,采用了40nm工艺,在当时能算得上一款比较成熟的产品。但与高通、三星的28nm工艺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

而且,搭载K3V2芯片的收款D1四核手机,因为发热量大,被网友笑称为“暖手宝”。

更恐怖的是,K3V2之后,处理器在长达两年时间中没有升级换代,导致其后发布的D2、P6等一系列手机一直沿用老款芯片。

市场上,“万年海思”的嘲讽声也不绝于耳。除此之外,何庭波还有40亿的外销任务没有完成。

直到2013年,海思才开始盈利。

那时,任正非还时常给她“施压”:

华为要积累起领先世界产品的要素能力与技术能力。不能等我们过几年活下来了,却看不见方向了,那活下来的意义是什么呢?那你们是罪人。

何庭波二话没说,只有带着她的团队,不分白天黑夜地又一头扎进了实验室。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

2014初,海思发布了麒麟910芯片,第一次将基带芯片和应用处理器集成在一块SOC(系统级芯片)里。 工艺上,也升级至28nm,追平了高通。

终于,海思吹响了反攻的号角,向芯片领域绝对的王者高通发起了挑战。

在此之前,高通几乎垄断了高端基带芯片,即便高傲如苹果,也不得不为此低头。

但从这块对海思有着“里程碑”意义的芯片开始,它也终于成了芯片行业一匹妥妥的黑马。

而且,是跑得最快的那一匹。

从麒麟910到麒麟980,海思不断证明着自己,而且一代比一代成功。

不但在工艺上领先到了7nm,性能和功耗上,更比肩业内最优。

曾被自家工厂都弃用的海思芯片,一跃成了华为手机出货量跻身全球第二的实力担当。

从P6到P30,再从Mate 7到Mate 20,搭载海思芯片的华为手机,也不断成为爆款,引起全球一轮又一轮的抢购狂潮。

华为也开始逐渐用“替代法”,减少国外芯片在自身手机上的运用:

2017年,华为手机全球出货量1.5亿台,其中约7000万台使用海思生产的麒麟芯片,约占2/3。

除了手机芯片,海思生产的芯片在其他领域也均有建树:

2013年,海思成世界市场份额最大的高端路由器芯片生产厂商。

在目前的安防芯片市场上,海思占据了90%的份额。

终于,华为做到了“手中有粮,心就不慌”。多年前,任正非的布局与远见,托举了今天华为的底气。

而这样的成就,只有海思知道自己付出了多少。

就在麒麟910发布的当年,那个撕开高通防线的研发功臣王劲,突发昏迷,不幸离开了人世。

何庭波也在巨大的压力下,从青涩走向了成熟。

她永远记得胡正明教授,告诉她的一句话:

我不觉得我是科学家,我是一名工程师!

因为在胡教授眼里,科学家是发现自然界已有的规律,但工程师是发明自然界不存在的东西。

后者终将造福于人类。

这也成了何庭波多年来在海思的坚守。

终于,在20多年后,她为华为造了一艘“诺亚方舟”。

她也从那一封“家书”后,从幕后走到了台前。这么多年的默默付出,也终于得到了回报:

2019年5月,登上了福布斯“中国科技女性榜”;

2019年12月,入选《财富》杂志2019年中国最具影响力的25位商界女性。

2020年2月,福布斯中国发布最杰出商界女性排行榜,何庭波位列第6。

如今,何庭波还在路上,海思也还在路上。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因为有像何庭波这样工程师的坚守和努力,中国的芯片一定会屹立世界之巅。

原创不易,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你的点赞、转发与留言,是猫叔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