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这是老娘从一线做到营销总,经历TOP20房企,知名央企……14年地产历程的总结和句号,本来是:地产营销条线的撕逼路,希望地产营销人都能从“撕撕更健康”进化到“他好我也好”。
估计每一个地产营销人,都拥有源远流长的撕逼史
从结构上看,是“横也撕来竖也撕”,横向撕逼就是撕其他条线和部门,主要是设计和工程,也包括客服,撕逼的原因主要是对营销的支持;竖向撕就是项目营销和平台营销撕逼,平台营销和项目营销之间关系很微妙,不同的公司呈现完全不同的状态,在职责分工上,清晰的很清晰,混乱的则要多乱有多乱。
从时间上,是“从过去撕到现在并将撕到未来”,就是从可研撕到定位,从操盘撕到交付,从投资部门撕到客服,美其名誉“沟通”,实则是“打架”,关注点在“打赢”。
作为从一线操盘走到平台管理的老炮营销人,觉得最值得分析的还是专业条线内的竖向撕逼,就是营销一线操盘手和平台营销管控的“相爱相杀”,那是一部血泪史。
01 总部平台和一线项目,由来已久的“互撕”
项目营销和平台营销之间的不睦由来已久,双方互相诋毁的点主要存在于各为其主,或者是屁股决定脑袋。
项目营销总:
平台你们懂什么,你们操过几个盘,就在这里指手画脚,我在前面打仗,你在身后扔手榴弹,费用也卡,这也不让上那也不准做,天天就是要表表表,卖不好你不承担责任,卖好了你腆着脸来争荣誉。
平台营销总:
项目营销的管理野蛮又粗放,费效比居高不下,项目负责人一个个的自立山头,腐败滋生。我们天天的当救火队员容易吗?你们解决问题的水平不行,反授权的水平可是很高。卖的好是你们水平高,卖不好是我们不支持?
这就是营销的家务事,听起来都有理。
有人说撕逼的原因是权限不清,也有人说是执行过程中走偏了,其实深层次原因是营销体系的顶层设计出了问题。
02 营销 “撕逼”,顶层设计哪里出了问题?
问题1:是什么驱动企业的运营,或者是什么驱动营销?
单一营销总一般讲不透。每家企业也不同,有些是大运营体系驱动公司的运营,财务指标衡量公司的发展质量。
如是以上,则财务指标的齿轮就带动着营销往前走。
比如,
为了公司整体战略,保证土地和货值,就基本锁定了你的货值和供货节奏;
为了实现经营性现金流回正,就决定了首批次供货和去化的标准;
为了降低杠杆率,就决定了你阶段性的价格,你的回款速度。
衡量一个企业营销的成熟度,就是看它的动作是否指向明确的结果。
明白了这个,营销就有章可循,一切动作就是有源之水。
但是很不幸,很多企业不清晰,不标准,做不到。
问题2:营销体系内的发动机,究竟是谁?
所有撕逼严重的企业,都是项目营销误以为自己是“体系发动机”,一切要围绕着你转。
不可否认,项目营销是真金白银给公司往回搂钱的,但你只是搂钱的手,绝不是搂钱的脑袋。
而脑袋是平台营销,或者,是大运营体系齿轮上咬合紧密的平台营销。
举个例子,企业要求净利率,但是一线营销不对利润负责,即便是负责也是在和成本的撕逼中进行,说破成本的那点小心思“成本给自己留了很大的空间,等到时候释放出来就是他们成本优化的结果,把担子都扔给营销”。一不留神,项目营销和项目成本“横向”撕逼起来。
那我们依靠什么来咬合,不同公司的组织架构下,一般会有两种方法:
简言之,是“做强平台”,还是“做强项目”。
第一种,“做强平台”是在大运营的体系下,平台营销和平台成本共同交圈,确定方向和要求,协调各自项目负责人进行沟通。
第二种,“做强项目”是项目总/城市总,在领会了企业大运营的要求下,统筹项目营销和项目成本,在项目层面上形成合力。
你看,不论是哪种方法,都不是你项目营销总的事情。
问题3:营销体系的管理层级,该怎么设?
正规的近义词,叫僵化。更高级的说法叫熵增。
有时候实在搞不懂,挺简单的体系搞那么多层级干嘛?
就像上图,每个部分都觉得自己“抓大放小”,到下一个环节再“神补位”,最后落到项目上就是完全被框死。
这个事情可以两面说,一面是“我们对营销全过程进行了有效的引领和监督,在操作规范性和降低销售风险方面的工作取得显著效果”。
另一面是“项目营销讲:水浅王八多,遍地是大哥。人家让咱咋卖咱咋卖得了。”。
这样,工作效果能好?
问题4:政策和对策,营销总怎么博弈?
当然,有很多一线营销人员无法沉默下去,在纷纷想办法解决这个困境。其中,最有效的一条就是:秉承“朝中有人好办事”的原则,和更高层级的平台管理部门搞好关系。
有知心好友跟我讲,项目营销总新到一个公司,千万别一头扎到项目上,最好是先去平台待上几个月,跟领导把脸混熟了,把内线建立好了,顶着光环再下项目。
于是乎,就成了这个样,“咱上面有人儿”就是万能律例了。
让上面有人这个事比卖房子难多了,一般都是借着上面领导下项目的机会,极尽所能做好接待,“吃,喝,那啥,那啥,抽”一条龙全套安排,会腆脸会哭,会表忠心会示弱,会不动声响的拉谁谁下水,以期得到别人无法得到的支持。
达成目的的人会偶尔借着酒劲失言“我是总部派来的人,有特殊的使命”,因此具备了披荆斩棘,打破旧规则的能力。
这是个人的本事,却是体系的悲哀。
问题5:营销管理者,别当妈
无论是平台营销,还是区域营销,抓大放小,不能事无巨细。
无论你是什么专业出身,要相信下属并给予空间。有弹性,才更有力量。
最好的管理者,对下属应有这样的心态:你放手去做,有问题我担着。你做的好就是我做的好,什么时候你能顶替我了,也就是我能往上走一步的时候了。
03 什么是平台营销最该管控的事?
其实平台营销也很头疼,管控的尺度挺难拿捏,如何规避“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的现状?
或许这跟体系定位有关,一直认为“教练员”和“运动员”的定位就非常契合平台和项目的现状。
作为平台营销,教练该做的是:
1)给予运动员更干净的竞赛环境
最棒的营销人一定是最简单的疯子,只有一个目标:拼死完成任务。
简单的疯子无法在复杂的环境中生存,他们无法想象出有“绿帽高管和女秘书”那些事儿,无法心安理得的卖需要茶水费的房子,无法接受整天混日子的关系员工和他享受同等的待遇。
作为平台营销,净化营销土壤,制造公平阳光竞争环境,是首要任务。
2)统一思想,避免营销总掉坑里
平台营销一定要集中统一战略思想,深入贯彻“党指挥枪”的原则,让营销上下有一样的精气神,一样的价值观,一样的是非观。思想统一,比什么都重要。
平台经常会有人抱怨,每当梳理项目的时候,会发现诸多的坑,一般是“货值的坑”、“节奏的坑”、“费用的坑”、“人员的坑”,还有生活作风的坑,我们的营销负责人,经常人前人后两张脸,领导面前忠心耿耿,敢干敢拼,供应商面前可真是官不大僚不小,心黑手更黑。
从根本上避免这些坑,首先做到统一思想,净化自我。
3)制定营销大战略,是根本
营销体系内,谁能够把握公司发展方向?谁能够把握行业发展方向?谁能感知到行业发展周期,谁能找到机会点和威胁点?
当然是平台营销啊。
这个营销大战略,平台营销能跟董事会讲明白,也得能跟下面项目负责人讲明白。到底是利润率,还是现金流?到底是新进城市做品牌标杆,还是持续深耕做市场占有率?
营销战略排兵布阵中,哪个项目是左前锋,哪个是右前锋,哪个是主力,哪个摇旗呐喊,哪个负责断后?现金牛,瘦狗,明星,问题项目如何组合?推广中是广泛打击还是擒贼先擒王?
平台营销制定好大战略,是胜战的根本。
4)制定更公平,更有体系的游戏规则
没有平台不会的,规则的制定没有最详细只有更详细。
比如:货值、流量、正常库存、滞重库存、账龄、应收账款、来电量、来客量,来访结构、转化率,费用,费效比,软硬广推广结构、活动、线上线下、激励、晋升、奖惩、分销渠道,渠道成交占比等等。
重点把控的有2点:
(1)全盘实收货值和实收均价:关乎营销底线。
(2)方向和节奏。
其他的,项目尽可以自由发挥。
不管用哪些关键词,制定最重要的游戏规则是:公平。
5)人,才是生产力。
人才培养,是价值观统一和思维方式的提升,不是操作规范和作业标准。
过去的经验解决不了今天的问题。
沿着旧地图,到不了新大陆。
房地产的周期性决定了,营销都是过客,没有牛人。
龙湖吴亚军说,别把行情当能力。
6)建立丰富的武器库,并教会每个人使用,成为战士
所谓武器弹药,更多的是“方法论”,有的企业以“标准化”或者“案例库”代替。
其实是从一线日常工作中提炼出来的方法论,是实践上升到理论的过程。
比如,4217,5986,定位方法论,有效客户判定方法论,产品线,故事线等
标准都有,关键还是人。
7)监督检查,警钟长鸣
与其审计出马,不如提前自查。
与其地产天机,不如挥刀自宫。
一线营销,作为运动员,需要:
1)调整到最佳状态,时刻保持清醒
项目营销负责人得保证一亩三分地每个人都醒着,有鸡血状态,确保队伍的纯洁性,确保每个人知道比赛的规则和目标,然后跟你一起发疯,一起向前冲。
2)得分
拿业绩回来,以必死的信念。
要么交业绩,要么交尸体
3)打好配合
不管这是横向配合还是纵向配合,别人为你助攻,你也得为别人助攻,建立背靠背的信任。
除此之外,一切未尽之事宜,都归项目营销总负责。
此时此刻,老娘掏心掏肺再说最后一句。
如果你是领导,请不要把手下撕逼当成“平衡”或者“控制”的一环,建立一个公平的机制,减少不必要的撕逼,更利于业绩和体系。
如果你是员工,希望你撕的不是“机制”的逼,而是“执行”的逼,并且希望“执行”的逼撕完,变成“他好我也好”。
老娘我干了14年营销总,这些破事儿干够了,也圆满了,不跟你们一起费劲了。
准备跟着手哥一起去做社群运营,做创新营销了,那是一片新天地。
你若来,便跟来。
加微信:momolu214
欢迎投稿,关于营销和品牌,操盘和管理的那些事儿。
干了8年策划,老娘终于离开了
地产策划已死?渠道正烧纸
地产操盘手必读:逆势下,如何做好精细化营销管理?
“翻滚吧,后浪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