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为什么到美国上市(阿里巴巴为什么要到美国上市)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1999年9月在浙江杭州成立,注册地为开曼群岛,起初集团经营单一的B2B业务,随着不断融资扩股,公司迎来全面发展。截至目前,阿里巴巴集团业务活动遍布全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电子商务集团之一。

阿里巴巴集团目前运营四个业务分部,包括核心商业分部、云计算分部、数字媒体及娱乐分部和创新业务及其他分部。

电商业务是阿里巴巴集团核心商业分部中的核心业务,可以划分为国内国际两大板块。云计算分部在集团业务框架中占有重要位置,目前阿里云在中国云市场的份额占比40%左右,在2021年阿里云结束11年的亏损,开始扭亏为盈,并且最新估值达到7800亿人民币。

数字媒体及娱乐分部提供核心商业业务以外的消费服务。而创新业务及其他分部负责创新,并提供新服务和新产品。

阿里巴巴上市过程梳理

第一次在港股上市

2007阿里巴巴在香港交易所上市,上市主体为公司的B2B业务。

为保证B2B业务能够顺利在香港上市,公司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进行大规模组织结构调整,集团成为控股公司,淘宝、支付宝、雅虎、阿里软件成为其全资子公司,阿里巴巴集团在开曼群岛注册了两家新公司。

其中一家作为此次香港上市的主体,而且百分之百控股另一家注册公司,并收购旗下6家子公司,其中就包括香港阿里巴巴控股公司,而香港阿里此前收购了集团B2B业务一部分核心资产,负责经营国际交易网站,而另一部分B2B业务被杭州阿里巴巴收购,负责运营中国交易网站。

在经过组织结构调整之后,阿里巴巴计划在香港上市,因为那时公司股权结构不符合A股上市的要求,而彼时的香港作为亚洲金融中心,资本的热土,在港交所上市有利于国际业务的开展。

2007年11月6日阿里巴巴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正式登陆香港,此次上市融资15亿美元,发行价为13.5港元,当日价格收涨35港币,次日股价达到历史最高位,发行价涨幅达到300%,市盈率超过300倍,市值超过200亿美元。

赴美上市

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香港作为亚洲金融中心受到巨大冲击,资本市场陷入低迷。

同时阿里巴巴的B2B业务在整体营收中所占的比例下将,非B2B业务所占营收比例不断增加,C2C业务逐渐成为公司的核心业务,B2B业务被边缘化,种种因素导致公司股价一路走低并且不断探底,于是2012年选择从港股私有化退市。

单从阿里巴巴的角度来看,虽然以平价私有化退市,但是上市的五年间港元贬值,变相获得了巨额的资金利息;从投资者的角度看,平价私有化令看好其股票的投资者遭受损失。

从香港退市之后,阿里巴巴开始谋划集团整体上市,,整体上市是多方博弈的结果,一方面是募集资金加快发展,另一方面是为了回购雅虎的股权,二者签订协议:同意阿里巴巴回购一半股份,但阿里巴巴必须承诺在2015年12月之前集团整体上市。

根据相关协议,上市地点必须是美国证券交易所或者香港证券交易所。按照计划将会选择在香港上市,因为有上次上市的基础,有助于冲击更高的估值。

但在融资过程中为了防止股权稀释,实行特殊的股权结构—合伙人制度,不符合香港交易所同股同权的要求,最终选择在美国纽约交易所上市。

2014年9月19日,阿里巴巴集团在美国纽约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交易代码为“BABA”,经过近两个小时的询价,开盘价为92.7美元,涨幅达到36.32%,此次上市筹资额达217亿美元,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大IPO,集团市值也达到了2300亿美元。

港股二次上市

在赴美上市前夕,阿里巴巴集团公开表示:未来条件允许,我们将回归国内资本市场,与国内投资者共同分享公司的成长。

彼时中概股在美国资本市场已经历经二十余年,中概股企业被严重低估,阿里巴巴即使在美国上市也很难获得很高的估值;其次是香港资本市场的监管较为宽松,而美国资本市场极为严苛,特别是经历过中概股信任危机之后,美国监管机构不断收紧对中概股的监管。

2018年港交所进行制度改革,允许同股不同权企业的存在,中概股回归港股的制度条件已经成熟,因此掀起了第二次“回归潮”。

在内外部多重因素的助推下,阿里巴巴重新回归港股,2019年11月13日,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并公布招股书,全球发售股份5亿股,每股价格以176港元出售,计划筹资800多亿港元,由于后续的超额认购,预计最多筹资1012亿港元。

2019年11月26日,阿里巴巴集团在香港正式挂牌上市,开盘日当天每股报187港元,较之176元的发行价上涨6.25%,阿里巴巴也成为首个在美股和港股同时上市的中国互联网企业,也是第一家通过港股二次上市的方式进行回归的中概股企业。

两次赴港上市对比分析

通过对阿里巴巴上市的过程进行梳理,我们可以看到目前为止一共有三次上市经历,而其中两次是在香港交易所上市,两次上市存在很大的不同,下面从上市主体、上市环境、上市目的来进行分析。

上市主体

两次赴港上市最大的不同就是上市主体的差异,第一次赴港上市的主体是阿里巴巴的B2B业务,彼时B2B业务在中国互联网盛极一时,同样也是阿里巴巴的核心业务,在公司整体营收中绝对比例,为了B2B业务可以顺利上市公司进行最大规模的组织调整。

而第二次赴港上市的主体是整个阿里巴巴集团,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集团之一,其生态体系不仅包括淘宝、天猫等电商平台,而且还拥有中国最大的云计算平台,还有菜鸟物流、蚂蚁金服等独角兽企业。

上市环境

阿里巴巴两次在香港上市,前后历经十二年,已经成长为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头部企业,而香港交易所在这十二年间也经历着重大变革。

相比于2007年其B2B业务在香港上市时所面临的资本市场规则,第二次赴港上市时面临的市场规则更为宽松,最大的不同是允许“同股不同权”的公司挂牌上市,这项上市规则的变革被看作是香港交易所25年来最大改革。

新规实施后,小米集团向港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随后挂牌上市,成为首个在港交所上市的“同股不同权”的企业,这项重大变革也为众多中概股回归港股创造了条件,但众多新经济企业由于股权结构无法在港交所上市而转战美国资本市场才是香港交易所进行制度改革的最大诱因。

上市目的

两次香港上市的目的也不尽相同,第一次上市主要是出于募集资金的目的,彼时公司处于业务扩张期,且前期融资到期,投资机构要求变现,资金需求强烈,为募集资金只能拆分B2B业务在香港上市。

第二次在香港上市的目的更为多元化,首先从公司发展的角度,在保留原融资渠道的基础上拓展新的融资途径,同时利用香港亚洲金融中心影响力辐射东南亚市场,便于其全球化业务的开展。

其次从规避外部风险的角度,可将部分流通股转移至香港资本市场,一定程度上分摊美国资本市场的潜在风险,增强抵御外部风险能力;再者香港资本市场的制度愈发完善,回归上市可以分享资本市场的改革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