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效果美化用什么(回忆 美化)

你自认是个“念旧的人”吗?不管这个答案是肯定或否定,我们多少都曾在人生的某些时刻经验到“怀旧”的情绪。特别是童年的种种,总会在奇特的时刻跳出来、用回忆跑马灯提醒自己已经长大的事实。这也使得怀旧成为十分复杂的情绪,在快乐、温暖中还会带上些微感伤与空虚,因为我们知道“往日不再”,只能下意识地追逐只存在于脑海中的幻影。但是人为什么会感到“怀旧”?我们常常看到老一辈的人在缅怀过去的美好,甚至推崇让新生代匪夷所思的价值观,又或者过度美化某些灰暗的历史片段,让人不禁怀疑这些长辈是不是来自某个平行宇宙。不过先别急着批判这些长者,好好回想一下自己的人生。你是否有童年的最爱?它可能是一道菜、一个糖果的品牌、一部卡通,甚至是一位朋友,是在你记忆深处占据特殊地位的存在。你或许不记得太多细节了,只知道每次想到它(或是他)心中都会浮现幸福的暖意,不由自主地重温你们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然而在某个契机下,你们重逢了。但是说也奇怪,明明是一样的东西,但感觉起来就是少了些什么。你没办法在食物中品尝那像是施了魔法的美味,或者难以从童年卡通的粗糙线条中获得感动,甚至是在面对老朋友时感受到疏远与尴尬。童年“破碎”了,你觉得受骗,肯定是哪里出了问题!或许是食品配方改了,卡通失真了,人心也跟着变了。但很遗憾地,我得在这里告诉你一个坏消息:变的不是那些东西,而是你的记忆。怀旧是一种温暖中夹带些许感伤的情怀,有时候重温了儿时的美味,却觉得无法与当年的感动相提并论。


怀旧(nostalgic)是心理学常见的研究题材。因为相较于一些比较单纯的喜怒哀乐,怀旧是个非常复杂、甚至可以说并不单纯的情绪反应。因为就本质来说,外界刺激仅是怀旧感的引子,它仍是以回忆为基础的心理活动,也给了它与众不同的可能性。人的记忆大多都不是准确的。这不是在说大家都该去吃银杏,而是记忆机制本就复杂,除了日常生活与工作会用到的“程序记忆”(procedural memory)以及“语意记忆”(semantic memory),还有以情节与情感为主的“情节记忆”(episodic memory)。举例来说,今天你因为在开会时讲错话,被上司狠狠教育了一番。你所学到的教训,以及下次遇到同样情境时该如何应对的反思,会被大脑归类为语意记忆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而被骂时心裡感受到的不悦、上司的嘴脸、背景里对着你指指点点的同事,以及当下你胃痛的生理不适,这些则会被存放在情节记忆当中。发现关键了吗?情节记忆,是跟情绪绑在一起的。这也表示情节记忆很难做到完全客观,多少会受到当下情绪的影响。情绪越是强烈,情节记忆在脑回路的刻痕就越深、被主观判断扭曲的程度也越强。这也是为什么现代提倡“爱的教育”、“零体罚”,避免小孩子在还不懂事时就因为体罚产生心理创伤,造成往后亲子、师生关系出现无法弥补的裂痕。


不愉快的回忆中的情绪,会被大脑归类为“情节记忆”,情绪越是强烈,情节记忆在脑回路的刻痕就越深。这样把情节记忆跟情感绑在一起,有坏处当然也有好处。在心理治疗中我们常说:“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人虽然会因为负面经验产生心理创伤,但也同样能受惠于正向经验,让这些愉快的记忆成为往后人生重要的抗压资本。而这份来自过往美好的疗癒效果,正是源自于“怀旧”最核心的机制--无限美好的怀旧滤镜。


为这份记忆增添额外的“意义”,我们才能经验到那份既复杂又美好的怀旧感。换言之,就算是再平淡的早年记忆,在奖励系统渲染下都能引发怀旧感的正向回馈。这可是比任何滤镜都还要厉害的特效,直接从认知层面美化记忆。虽然我们还没办法真正搞清楚奖励系统与怀旧感之间的因果关系,却可以从实际研究中摸索出这类情绪的存在意义。虽然可能不太直观,但“怀旧”其实是大脑的自保机制,特别是在认知到重大威胁、感到徬徨时,适时的怀旧感能帮助我们减轻压力,甚至是降低当下感知到的焦虑感。适时的怀旧感,可帮助人减轻压力,特别是在面对重大转变,如学校毕业、公司离职、情侣分手,或甚至是生离死别的时候,因为我们对于不可逆的新生活感到不安,大脑会将相关回忆提取出来、搭配奖赏系统的正向情绪来安抚心绪。这些跑马灯能提醒我们自己并不孤单、人生还是有很多值得开心的事,最终起到定气凝神、自我激励的功效。


不过,并不是每次都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例如在二战中这份怀旧的“疗效”便被视为好发于战场的精神疾病。起因是有许多德国士兵在战场上听到家乡歌曲后战意全失,逼得指挥官不得不把这些毫无斗志的累赘送离前线,或是动用暴力胁迫他们拿起枪继续冲锋,然而,这些士兵并不是真的生病,只是遇上“急性怀旧”的情感冲击。他们没有被压力击垮、失去活下去的动力,事实恰好相反:正因为回想起生命能有多么美好,才更不愿意在这毫无意义的战争中平白死去。这显示,怀旧感也有帮助我们“否定现实”的效果。不是否定它的存在,而是否定当前这个现实的价值,维护记忆中那些美好的“”正当性”。


当你看到有人在感慨还是以前比较好时,要记得这份评价除了不客观,它更是展现了这个人正在适应不良环境的事实。或许并不是客观环境变差,而是他主观的经验不断在恶化,让这些人在面对现实世界时需要仰赖怀旧情绪的止痛效果度日。怀旧作为大脑的自保机制,它本身的存在是中性的。用在适当的地方可以救人一命,依赖过度也可能造成人生停滞、难以成长。这其中的取舍,到头来还是要回到我们对待“改变”的态度上。 改变代表离开舒适圈,驶向充满不确定性与机缘的汪洋。在航行的过程中,怀旧感就像是身后的灯塔,虽然不一定能照亮前路,却可以成为重要的锚点、为我们指出家的方向。但若过度依赖灯塔,不敢走出它灯火照耀的范围,那我们终究哪里都不去了,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打转。所以说,该怀旧时就尽量怀旧,但也别忘了我们回首,是为了让脚下踩得更稳、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