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万等于多少钱(36万是多少钱-)


2009年10月24日,荆州市宝塔湾江边,人潮汹涌。

一位身穿白色上衣的老人,站在一艘小型渔船的船头。

左手拽着一根绳子,绳子的另一头,系着一具浸在水中的尸体;

右掌摊开横在胸前,淡定地和岸上的人谈价格。

一具尸体1万2,给钱再往上拉。

老人话音未落,岸边就响起了围观群众此起彼伏的谩骂和质疑声。

“发死人财!”

“不怕折寿?”

这个老人是谁?他又为何如此绝情呢?

一、三名儿童不幸落水

其实,对于生存在长江边上的荆州人来说,“挟尸要价”的行为并不在少数。

只不过这一次,触及了人性。

当天,长江大学的15名大一学生正在长江荆州湾江段露营,忽然听到不远处传来呼救的声音。

转头一看,有两名儿童不幸落水了。

望着正在水中挣扎逐渐下沉的孩子,大学生们想都没想,立即跑到江边,试图救人。

会游泳的学生,衣服都没来得及脱,一跃而下。

不熟水性的,则自发手拉手结成一条“人链”,伸到水里帮忙。

可是,因为事发地段水流湍急,学生们组成的“人链”被冲断。

最终,在附近闻讯赶来的冬泳爱好者的帮助下,两名落水儿童被救上岸。

但是长江大学的三名同学(陈及时、何冬旭、方招)却因为体力不支,不幸溺水身亡。

没过多久,长江大学的领导师生便紧急聚集在江边。

现场哭声一片,谁也不愿相信,刚刚还有说有笑的同学,下一秒就长眠在了江中。

而后,各路媒体记者纷纷聚集在江边,密切关注着事态的后续发展。

为了让三位英雄入土为安,在围观人群和家属的强烈建议下。

长江大学决定: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找到他们的遗体。

可是,望着茫茫江面和湍急的江水,在场的所有人都皱紧了眉头。

尸体被冲向何处都不知道,怎么捞?

这时,有人想到了“捞尸人”。

老话常说:万里长江,险在荆江。

对于生存在长江边上的人来说,因为自杀和意外而葬身长江的人不在少数。

在这种境况下,职业捞尸人应运而生。

延续至今,甚至已经催生了“打捞公司”这个行业。

二、打捞英雄遗体遇阻

打捞公司到场后,学生们痛哭流涕。

有的甚至下跪在他们面前,说无论如何也要将三人的遗体打捞上岸。

可谁料公司经理却趁机漫天要价:打捞一具尸体1.2万,三具3.6万。

随即,现场师生和热心群众紧急凑钱,大家你5快我20地筹集数千元,作为押金交给了公司经理陈波。

对方这才掏出手机开始联系捞尸人——陈兴、王守海。

陈兴是公司经理陈波的哥哥,王守海是陈兴的同村好友。

在当时,不知情的王守海还在村东头打牌正酣,突然接到陈兴的电话:

“宝塔湾这边来活了,多带一些钩子,到江边来。”

之后就挂断了电话。

但是,作为一名职业的接尸人,王守海自然清楚。

“带钩子过去”,就是要捞尸了。

“多带一些钩子”,就是不止一具(尸体)。

于是,他便赶紧扔下纸牌,唤来几个同村的帮手,驾驶着渔船往宝塔湾赶。

要在湍急的江水确定尸体的位置,其实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但好在王守海从小就在这一带活动,熟悉江水的走势,也清楚江里哪一处有暗流。

所以,王守海的打捞船一靠岸,便立即向人询问三人溺水的具体位置,紧接着,就轻车熟路地将一个钩子抛到江中。

很快,便钩中了一位死者的尸体并将其拖上了岸。

在这中间,由于这一行“不能让尸体看自己脸”以及“不能将尸体拖上船”的的潜规则,(老一辈忌讳,有的尸体长时间浸泡后面目狰狞,比较骇人,曾有位“捞尸新手”出于好奇翻看了尸体,结果吓得睡不着觉。)和防止尸体滑落水中。

王守海还和另一位帮手,各自用一根绳子系在尸体的手臂上,将尸体打横放在水中。

让尸体随着渔船被拖拽至岸边。

此外,因为钩子整理起来比较麻烦,他还花费了半个小时整理滚钩。

不巧的是,在捞尸过程中,打捞公司曾在岸上多次催促校方追缴打捞尾款。

岸上的师生看到王守海停止打捞的动作,误以为是钱不到位。

所以,这位”发死人财“的老人才会站在船头上“坐地起价”。

更不巧的是,这一幕,被当地的一位年轻记者举起相机定格。

照片中,痛哭流涕下跪的家属、慌乱的师生、忧心事态发展的人群,与不尊重死者的王守海形成的鲜明对比,无不刺痛着人们的神经。

下午五点多,校方补齐钱款,三具英雄的遗体被打捞上岸。

三人舍己救人的事迹,深深地感动了很多人。

在三位英雄的追悼会上,很多素不相识的人纷纷手拿白花,为他们送行。

事后,对于打捞公司挟尸要价的行为,有关部门对第一负责人刘波,作出了拘留15天的处罚。

这样的处理结果,让一众网友拍手称快。

然而,这仅仅是是个开始。

次年8月,在那位记者用各种辣眼文字的曲解下,那张名为《挟尸要价》的经典照片,甚至以全票通过的方式,当选了2010年年度金镜头最佳新闻照片奖。

这组揭露了捞尸人背后复杂利益链的照片,再次引爆网络。

处在风暴中心的70岁捞尸人王守海,不可置否地沦为了众矢之的。

三、究竟孰之过?

从那以后,这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每次出门,不仅有人背后戳他脊梁骨,还有人指着他的鼻子谩骂。

甚至连老人的儿子,也卷入了这场风波。

实际上,据现场观众回忆,从记者拍下这张照片,到尸体被拖到岸边,中间只间隔了几分钟的时间。

如果王守海真的是在坐地起价,双方陷入僵持。

那么,他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把问题解决掉。

其次,虽说陈波向死者家属收取3.6万是事实,但坐地起价却是无稽之谈。

从人情角度来讲,有偿打捞尸体本就无可厚非。

假如你就是靠“捞尸”吃饭,见惯了那些发生在长江里的悲剧。

在那种境况下,你是选择听老板的指示,还是听岸上的哭声?

从行业发展来讲,捞尸人这个行业的收费标准,国家并没有统一的规定。

毕竟,打捞尸体是一件挑战人伦的事情。

此外,有不少捞尸人感慨,部分尸体身上的尸臭,一旦粘在身上,得花好长时间才能洗掉。

仅不被人尊重这一点,便没有人会支持自己的家人从事这项工作。

而在一些泥沙俱下的暗流,搜寻尸体的危险度和工作量是无法估计的。

或许下一秒,就会被暗流卷入水中。

从成本角度来讲,由于不可控因素过多,刨去必要的人头费和油费,这个行业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挣钱。

另外,中国人讲究入土为安。

起初,这些人只不过是由一些靠山吃水的渔民,自发组成的。

他们刚开始打捞尸体的初衷是积德行善,而不是为了赚钱。

在相信福报的中国人眼里,这是在为后辈积德。

只不过当尸体打捞上来以后,死者家属,会根据自己家的经济情况,给捞尸人一些报酬。

或是一包烟,亦或是几百块钱。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人不愿意触及这个工作,觉得这一行晦气。

在供不应求和利益的驱使下,捞尸的价格开始呈现断崖式的增长。

最后,也是最具争议的一点——

那张王守海坐地起价的照片。

其实,在打捞完尸体之后,那笔3.6万的“天价”捞尸费,王守海他们最终只分得了530块钱的报酬,而且这笔钱最后还因为舆论的压力悉数退还。

至于那个挥手的动作,王守海说:“只是指挥其他船只不要靠近,并无他意。”

“希望能借助媒体,恢复自己的名声。”

虽说,当事人的一面之词并没有太大参考价值,但不可置否的是,随着事件的持续发酵,人们第一次了解到了捞尸人这个行业。

那么,所谓的“天价”捞尸人真的存在吗?

他们又是怎样的一群人呢?

四、不被理解的“捞尸人”

家住荆州,从小就泡在长江里的万述国,就是一名职业的捞尸人。

一开始,万述国没想着以捞尸为生。

只是因为熟悉水性,总会有人求他打捞尸体。

15年前发生在长江的那起特大沉船事故,万述国就是参与救援的志愿者之一。

其中有一个似乎“能听懂人话的尸体”,他至今难忘。

在沉船附近,有一具尸体死死抓着栏杆不肯松手,任凭年轻队员怎么拉,都纹丝不动。

直到经验丰富的万述国对着尸体耳边说了一句:

“不要怕,我们带你回家……”

之后,那具尸体竟真的松开手,被潜水员带出了水面。

结语

子曰:未知生,焉知死。

随着时代的发展,职业潜水员和专业设备的更新迭代。

像万述国、王守海这样的“职业捞尸人”,正在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

如果仅仅从道德层面指责捞尸人“坐地起价”的行为,无异于空谈主义。

制定规则和法律规范,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普天之下,众生平等。

那些在江河之下讨生活的人,应该获得人们的尊重,而不是抨击。


文|思孰

编辑|思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