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物理学三次突破:(高一第 1 学期 P2)
(A)牛顿力学的建立和热力学的发展
(B)电磁理论的创立和发展
(C)相对论、量子论的创立和发展
2.物理模型:(高一第 1 学期 P12)
通过突出事物的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理想化“模型”
对象模型: 力学中有质点、杠杆、光滑滑轮、轻质弹簧、单摆、弹簧振子、弹性体、塑性体、理想流体、行星运动太阳系模型等;热学中有弹性球分子模型、理想气体、绝热物质、绝对黑体、理想热机等;电学中有点电荷、试探电荷、理想导体、绝缘体、理想电表、纯电阻、纯电感、纯电容、无限长直导线、无限大平行带电板、无限长螺线管、理想变压器、理想二极管等;光学、原子物理中有光线、薄透镜、波粒二象性模型、原子模型等
过程模型:匀速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弹性碰撞、完全非弹性碰撞、纯滚动的运动、简谐
运动、等温过程、等压过程、等容过程、绝热过程、恒定电流
3.“自主活动”(高一第 1 学期 P18)龟兔赛跑
4.表述物理规律的三种基本方法(高一第 1 学期 P19)
(A)文字叙述(B)数学公式(C)函数图像
做频闪摄影,它能在一张底片上记录运动全过程中一系列的状态。拍摄方法如图 1-21 所示:在时间间隔相同的间断闪光的光源 S 照射下,用照相机 P 拍摄,照片中运动员的重心在做曲线运动,但它在地板上的投影在做直线运动(图中标出了重心及其投影在不同时刻的置)
5.等效替代(高一第 1 学期 P19)
平均速度 合力与分力、合运动与分运动 平均速度、重心、热功当量、总电阻与分电阻
⑴力的等效;⑵运动的等效;⑶过程的等效;⑷模型的等效;⑸实验原理的等效
5.等效替代(高一第 1 学期 P19)
平均速度 合力与分力、合运动与分运动 平均速度、重心、热功当量、总电阻与分电阻
⑴力的等效;⑵运动的等效;⑶过程的等效;⑷模型的等效;⑸实验原理的等效
8.“自主活动”(高一第 1 学期 P24)
图 1-26 所示的是一种在汽车驾驶室中常见的仪表——速度计。你根据什么判断图中指针指示的示数表示速度值?
现在指示的瞬时速度是__________。图中的数码显示,本次行车的路程是_____km,该车总的行驶里程数是______km。
参考答案:瞬时速度是 50km/h;本次行车 105km;总里程 5866km。
9.DIS(数字化信息系统)(高一第 1 学期 P19)
Digital Information System传感器→数据采集器→计算机
位移传感器测距离的原理(高一第 1 学期 P28)
光电门传感器工作原理(高一第 1 学期 P32)
如图(a)所示,位移传感器由发射器和接收器组成,发射器内装有红外线和超声波发射器;接收器内装有红外线和超声波接收器。如图 1-32(b)所示,测量时,固定在被测运动物体上的发射器向接收器同时发射一个红外线脉冲和一个超声波脉冲,接收器收到红外线脉冲时开始计时t1,收到超声波脉冲时停止计时 t2,计算机根据两者的时差 Δt 和空气中的声速,计算出发射器和接收器之间的距离(红外线传播时间可以忽略)。犹如雷雨时根据闪电和雷声的时差来计算雷电发生处的距离一样,脉冲的不断发射就可以对运动物体进行跟踪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