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kw是多少马力(发动机功率65kw是多少马力)

【 航空反潜战术 】

航空反潜主要有2种战术模式:巡逻反潜和应召反潜。

巡逻反潜时反潜机前出到指定的巡逻区域或者舰队外围的一个扇区,按照投入兵力的多少、巡逻范围、天气水文条件等不同因素确定最优化的飞行高度和巡逻线路,查明该海域是否存在敌方潜艇的活动。

应召反潜是战时最普遍的一种作战形式,反潜机事先在基地、载舰或者空中待命,接到海底反潜水声侦测网、往来舰船等情报来源提供的潜艇活动通报后,立即赶往发现潜艇踪迹的区域进行反潜作业,需要搜索范围较小,但是属于时间敏感目标,速度是关键,越快到达战场发现潜艇的概率就越高。

不论那种模式,反潜机抵达战区后的作战行动通常都分为4个阶段:搜索、识别、定位和攻击。

首先反潜机会利用磁探仪、搜索雷达、激光探测仪、红外探测仪、光电系统及废气分析仪进行概略搜索。使用磁探仪时通常会采用圆形探测法、交叉法或者平行探测法;使用雷达时则采用平行航线搜索、阻拦搜索、扇形搜索、随机搜索等方式。

一旦捕捉到声学、光学或者磁性信号的异常情况,或者判读敌方潜艇存在的可能性很高,反潜机会投下1枚以上的测温声纳浮标,测定海区的温深曲线,以准确设定声纳浮标的布放间距、工作时间、通信频率和水听器工作深度;然后再投放1枚专用被动声纳测定海洋背景噪声级。

完成战场准备后将选择搜索效果最好、浮标使用量最少的阵型投放若干全向被动声纳浮标组成搜索阵,常用的阵型有线型阵、圆形阵和方形阵。反潜直升机则选取若干个探测点将吊放声纳伸入海中进行探测。

如果发现目标踪迹,反潜机将补充投掷一组主/被动定向声纳浮标以获得其概略航向;如果没有潜艇的踪迹,则转向下一个探测点重复这一步骤,直到耗尽全部声纳浮标。这时可以增加投入的航空兵力,搜索效率、探测精度和解算速度都可以得到很大的提高,也可以召唤附近的水面舰艇提供支援,扩大搜索范围。

这将是一个反复筛网、逐渐靠近的冗长过程,既依赖先进的技术设备也有很大碰运气的成分,深藏在海中的潜艇可以依靠复杂的洋流、跃温层、水生动物等自然条件隐蔽自己,形如大海捞针。

如果运气足够好发现了目标,反潜机或者母舰上的反潜作战系统将比对获取的声纹,或者用磁探仪进一步抵近识别。

通用动力加拿大任务系统公司研制的声纳浮标信息处理设备界面

确认敌方身份后将保持一段时间的连续追踪,精确测定目标的运动要素,并计算出自己的攻击阵位,确定使用的弹药类型。

2009年12月8日,美国"苏利文"号驱逐舰上的声纳兵在进行反潜战训练,其采用的反潜设备和日舰相同

在请示上级并得到授权后,反潜机可以用反潜鱼雷或者深水炸弹独立发起攻击,或者将目标信息用数据链分发给其它作战单位,引导水面舰艇发射反潜导弹。

2015年10月18日,一架海自的P-3C在三年一度的相模湾国际舰队阅舰式上进行深水炸弹投放演示

【 水面反潜 】

和直升机远程反潜圈协同作战的是水面舰艇的中、近程反潜圈。

除2型直升机航母外,海自"八八"舰队编成内的各舰均配备了先进的拖曳线列阵声呐,搭配采用MK-41垂直发射单元发射的阿斯洛克反潜导弹,构成半径35公里的中层反潜圈。

以"足柄"号搭载的OQR-2被动拖曳线列阵声呐(日本国产化的美制SQR-19(V)2)为例,它的拖缆长1700米,线阵列长245米,拖曳深度365米,由数字式高容量计算机系统进行数据处理,最远可探测到130公里外的水下目标。

2015年9月23日在珍珠港参加"黎明闪电战2015"多边联合军演的"足柄"号驱逐舰,舰艉左侧的方形开口就是OQR-2拖曳线列阵声呐的释放口。首舰"爱宕"号在建成时并未配备拖曳声纳阵,2017年中修后增设了最新的AN/SQR-20综合多功能线列阵声呐系统

海自一个护卫队最多可搭载124枚阿斯洛克反潜导弹:直升机航母12枚,其余7舰各16枚,射程20公里,战斗部为MK46 MOD5或97式轻型反潜鱼雷,可攻击15公里范围内水深40至1000米的潜艇。整个编队在1小时内能有效控制800~1000平方公里的海域。

半径15公里的近程反潜圈由每艘军舰标配的舰首主/被动低频声纳和2座三联装324毫米鱼雷发射管负责。"爱宕"级的SQS-53C低频舰壳声呐为美军现役最新型号,由宙斯盾系统中的SQQ-89(V)10综合反潜作战系统控制,主动模式时最远探测距离为65公里,可探测在浅水区域低速航行的低噪音潜艇。全编队共配备48枚射程97式轻型反潜鱼雷。

2018年,整个海自的平均舰龄仅为15年,在世界主要海军中排名第3,仅次于中国的12.9年和韩国的13.9年,美、俄分别为18.5年和23.7年。护卫舰队的全部军舰实现了柴燃动力化、导弹垂直发射化、作战系统一体化。执行反潜任务航速高、噪音低、反应快,这样多层次、先进探测手段、大备弹量、数据链协同作战的水面反潜战能力目前世界上无出其右。

水面舰艇展开反潜作业时,通常在低速静音状态航行,采用拖曳线列阵声呐被动探测航线两侧的区域。一旦发现水下不明目标,距离较远可以派出舰载反潜机实施攻击,距离近的话则由发现目标的舰艇自己趋前占领反潜阵位,封锁敌潜艇的退路,开启舰艏主动声纳对水下目标进行跟踪、标定、识别和攻击。舰机协同作战时,通常由母舰处理直升机通过数据链传来的声纳信号,引导直升机飞到目标区展开攻击,或者由直升机中继引导母舰发射反潜导弹。

【 潜艇反潜 】

在协同作战的航空和水面兵力之外,海自还有一支独立的反潜力量,那就是它的常规潜艇部队。在潜艇方面吃过大亏的日本战后特别注重潜艇的建设,至今共研发装备了5代9级潜艇,多年来以每年退役一艘服役一艘的速度更新换代,一直保持着很高的技术水准。目前海自装备的是9艘第4代的"亲潮"级(另外2艘转为训练艇)和10艘第5代的"苍龙"级,并计划将现役潜艇总数增加到22艘。

"苍龙"级AIP潜艇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常规潜艇之一,艇长84米,宽9.1米,水下满载排水量达到4200吨,远超过法国"红宝石"级核潜艇的2670吨。"苍龙"级采用与"亲潮"级相似的单层艇壳+上层非耐压区的复合结构,艇型为 "雪茄型"(日本称"叶卷型")。为了在艏部下侧安装大型主/被动声纳阵,艇艏上表面下倾。艇艉采用了X形尾舵,比传统的十字形尾舵具有更高的机动性,也不容易在坐底/靠泊时损坏,更适合在水文环境复杂的东海和黄海等浅海区作战。而且X形尾舵的四个舵面都参与水平和垂直方向的控制,即使两个舵面被卡住仍然能够维持方向控制。

水面高速转弯中"苍龙"号,两具露出水面的X形尾舵偏转角度不同

"苍龙"级最大的亮点是装备了AIP闭循环推进系统,前10艘的动力组合为2台3900马力川崎柴油机+4台瑞典考库姆公司授权生产的V4-275R MkⅢ型65kW(87.1马力)斯特林发动机+铅酸蓄电池+1台主推进电机,水下最大航速20节,AIP系统推进时可以在水下以4节的速度连续航行至少15天时间,在AIP潜艇中达到一流水平。不过AIP系统的安装导致内部舰员生活容积被压缩,连指挥控制室的空间也比"亲潮"级缩小了1/4,工作环境比较艰苦。

最后两艘"凰龙"号和"斗龙"号用日本杰士公司生产的高性能锂离子聚合物电池(和波音787上使用的型号相同)直接驱动推进电机,拆除了总重200吨的斯特林发动机和铅酸蓄电池组,电容量增加一倍,水下持续航行时间能延长到一个月,而且充电速度更快。

其作战指挥控制和情报系统为日本国产的ZYQ-51C型,声呐系统为休斯ZQQ-7型,包括艇艏圆柱形主/被动声纳阵、大型低频被动舷侧阵列声纳和拖曳阵列声纳,潜望镜为英国授权日本生产的CM010式非贯穿光电一体化桅杆("机敏"级同款),集成了电子侦察、通信与导航、卫星通讯天线等功能。

这些电子设备都达到了欧美攻击型核潜艇的配置水准,处理海洋噪声的能力很强,全艇自动化程度很高,人员编制从亲潮级的70人下降到65人。可携带89式533毫米反潜鱼雷、美制"捕鲸叉"反舰导弹和日本产智能水雷,最大携带量30枚,居世界常规潜艇第一。庞大的艇体和先进的装备也把造价推高到每艘6亿美元,差不多是国际军贸市场上其它常规潜艇的2倍。

正在装填89式鱼雷的"苍龙"级,背景是"十和田"级补给舰2号舰"常磐"号

海自的现役潜艇被分配给两个潜艇队群,第1潜艇队群驻吴港,第2潜艇队群驻横须贺。每个队群下辖3个潜艇队,装备2-4艘潜艇,分别负责西南和东南方向。其主要作战任务是航道封锁、伏击反舰和破交战。虽然在大洋深处面对现代高性能核潜艇力不从心,但在周边关键海峡、水道、大陆架等熟悉浅水海区设伏,配合海底水听基阵还是能发挥出一定的反潜能力;而且高水平的潜艇部队本身就是航空、水面反潜最好的假想敌。

【 第七舰队反潜大队 】

要评价一支海军的整体反潜能力,主要看两个方面:装备体系和经验积累,在这两项上日本海自都可以拿到非常高的分数。

海自目前拥有世界上最完整的空中、水面、水下 "三位一体"立体反潜体系,P-3C、P-1、SH-60J/K都是顶尖水平的反潜机,数量也非常充足;水面舰艇舰龄低,反潜装备先进,系统集成度高,协同作战能力强;潜艇部队持续更新,还能得到美国海军核潜艇、海洋音响测定舰以及从千岛群岛绵延到冲绳的海底水声监视系统的支持。

1991年服役的日本"响"级音响测定舰首舰"响"号,世隔30年后的今年1月16日下水了3号舰"安艺"号,显示出海自对水声环境的重视

反潜作战中比硬件设备更重要的是实际操作经验。反潜一直是海战中最困难的一个环节,水面战是二维的,而反潜战是立体的三维战场,潜艇深藏在水下无法直接探测,反潜兵力再多、设备再先进也犹如浑水摸鱼。各种武器、传感器的作用范围受到海况、水深、水温、盐度、磁场、温跃层、洋流、海洋生物、海底地形等太多因素的影响,变数极大,任意一种教科书上的战术都无法保证产生效果。

因此反潜战实际比拼的是长期以来对作战海区水文条件、对手潜艇声纹特征等各种基础情报的积累,还有就是日复一日枯燥繁冗的反潜训练,将各种复杂条件下如何随机应变布置阵型、如何设定声纳浮标参数、舰机如何协调等实战经验总结为一项项具有高度可操作性的反潜战术预案。

日本、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韩国5国的P-3C反潜机齐聚夏威夷参加环太平洋2010演习

海自从冷战开始就常年和盟军展开各种双边、多边演习,为美国航母编队提供反潜兵力,追踪周边国家的高性能常规潜艇和核潜艇,在西太平洋海域的反潜作战经验极其丰富,无愧于"第七舰队反潜大队"的名号。

2019年10月4日,参加"马拉巴2019"多国联合演习的洛杉矶级"俄克拉何马城"号攻击核潜艇和"麦克坎贝尔"号驱逐舰、"加贺"号直升机母舰

海自的扫雷能力

日本海自对水雷战同样十分重视,这不光是美军在二战中大规模布雷的问题,日本为了对抗盟军可能的本土登陆行动自己也布设了5.5万枚水雷,使日本近海成为当时世界上水雷密度最大的海区,对航运造成严重威胁。

旧日本海军在战后彻底解体,惟独扫雷部队得以完整保留建制,从1946年起在日本周边海域进行连续不断的扫雷行动,直到1985年才彻底完成这项工作。40年坚持不懈的清扫作业为海自的扫雷部队积累了全世界最丰富的扫雷经验和操作数据,连美国第7舰队在亚太地区也严重依赖日方提供扫雷保障。海湾战争中,海自派出的6艘扫雷舰曾在波斯湾雷区成功扫除了34 颗最难排除的水雷,在和8个盟国海军的同场竞技中技高一筹。

平岛级扫雷舰"屋久島"号在进行扫雷训练

【 水面扫雷 】

海自本身就拥有先进的水雷技术,装备有多种智能火箭上浮自导水雷、机载空投水雷和深水锚雷,这些技术同样也促进了扫雷水平的提高。目前海自共有6型24艘500-700吨级的扫雷舰以及2艘标准排水量5650吨的"浦贺"级扫雷母舰,后者可以为由15艘扫雷舰组成的扫雷队群提供支援,进行远洋扫雷作业。

最新的"淡路"级扫雷舰的3号舰"江田岛"号去年12月16日才下水,是全球最新锐的扫雷舰艇。"淡路"级长67米,宽11米,标准排水量690吨,采用强化玻璃纤维材料建造,没有钢制舰体的磁性,也比传统木制扫雷舰减重30%以上,能够在扫雷行动中减小意外爆炸的风险。该舰配备两台2200马力柴油发动机,双轴,最高航速为14节。

淡路级2号舰"平户"号

舰上载有"莱姆斯600"水下无人潜航器,配备有侧扫声呐,可以精确地检测航路上布设的水雷。还配备了ZQS-4型可变深度水雷探测器,以及一次性使用的EMD水雷自毁器,可以通过光纤系统进行远程控制,通过低灵敏度的高性能炸药销毁水雷,提高母舰的安全性。


在"淡路"级之后,海自目前并没有规划下一代专用扫雷舰,但是8艘满载排水量达到5500吨的30FFM大型护卫舰将集成部分扫雷功能,成为地方队扫雷舰队的补充和后盾。

【航空扫雷 】

除了水面扫雷舰,日本还是世界上最早开展航空扫雷的国家之一,1974-1990年装备了6架V-107A扫雷直升机,1990年-2017年换装11架MH-53E"海龙"重型扫雷直升机,全部配属驻扎在岩国基地的第111航空队,专职航空反潜,是除美国外直升机反潜实力最雄厚、经验最丰富的国家。

日本的"海龙"因为到寿已经在2017年全部退役,换装了新一代MCH-101中型反潜直升机,订购了14架,目前交付10架。而美国海军现存的28架"海龙"将继续延寿服役到2025年,为此在2015年还向日本采购了2架退役的"海龙"机体和发动机等部分配件。

2007年11月12日,来自"黄蜂"号两栖攻击舰第15扫雷直升机中队的"海龙"拖曳着 MK-105扫雷具在波斯湾进行扫雷训练

MCH-101采用奥古斯塔·韦斯特兰EH-101的机体,首机在意大利组装,2005年首飞;其余飞机由川崎重工按许可证生产,采用了大量日本设备。MCH-101起飞重量14.8吨,旋翼直径18.6米,除了部署在陆上基地,也可以搭载在"出云"级直升机航母上。

另外还专门生产了3架特种运输型CH-101 ,配属给南极科考的"白濑"号破冰船。其中第3架于2017年8月18日在岩国基地进行低空训练时坠毁,所幸8名机组中只有3人轻伤。

"白濑"号破冰船(南极科考船)可携带2架CH-101

MCH-101的扫雷装备包括诺·格开发的AN/AQS-24A机载高速猎雷系统、AN/AES-1机载激光探雷系统和 MK 104 音响扫雷具,具备从海底到海面的全深度快速扫雷能力。2012年,美国SAIC公司赢得合同为海自开发"水雷战和环境辅助决策数据库系统 -MEDAL",整合在MCH-101的地面支持系统中,用于任务规划、评估和扫雷指挥控制,该系统可以和美国海军的同类系统联合作战。

MCH-101打开后舱门准备释放AN/AQS-24A猎雷具

MCH-101虽然重量比33吨级的"海龙"轻近一半,但是机载设备先进、适装性强,通用驱逐舰也可以起降,3台罗·罗发动机马力强劲,作战效能比"海龙"和美国海军正在试验的MH-60S都要高。

直升机扫雷速度快、机动性强、安全性好、操作人员没有伤亡的顾虑,缺点是续航时间较短、受气象条件影响大。针对新型水雷武器"智能化"的趋势,海自开发了高效的网络化信息处理系统,通过数据链实现扫雷艇之间、扫雷艇与其他舰艇、扫雷直升机等不同平台间的实时情报交换,共享战术态势和战场环境情报,令新型扫雷装具发挥出最大作战效能。

日本海上自卫队的反潜和扫雷能力多年来都遵循了循序渐进、小步快跑的发展路线,装备更新频率很快,一直处于世界领先的技术水平;空中、水面、水下多维立体化作战,各个平台都十分重视,配置均衡、高效;更重要的是多年来积累了很多近似实战的操作经验,从装备到人员都保持了很高的训练和战备水平,成为美国第七舰队和日本海自极为倚重的2支作战力量。



最后更正2个上篇的错误。

P-8反潜巡逻机各国购买的配置并不相同,美军自用版P-8A没有安装磁探仪,因为P-8的巡航高度比较高,速度也高于螺旋桨的P-3C,超出了磁探仪的最佳工作范围。目前美国正在准备为P-8A配备一次性使用的无人机,携带磁探仪在较低高度搜索。无人机重量低于36磅,从声纳浮标发射器发射,最高飞行速度90节,以巡航速度能飞行90分钟,单价低于12500美金。

美军P-8A机尾特写,APU上方的短杆内并没有安装磁探仪,下方的整流罩是AN/AAQ-24(V) 定向红外对抗系统

印度版P-8I增加了两项美军没有的设备:Telephonics公司研制的APS-143"海洋眼"海洋监视雷达和CAE公司研制的MAD磁探仪(P-1反潜机同款)。

P-8I尾锥上的长杆内安装了MAD磁探仪

P-1反潜巡逻机的数量:位于厚木的第4航空群第3航空队是第1支换装P-1的作战部队,装备14架;2019年鹿屋的第1航空群第1航空队也开始换装,7月份已经部署了3架;此外厚木基地第51航空队配备了4架P-1和1架UP-1多用途型用于评估测试。未来P-1将完全取代P-3C,装备4个航空队约70架,还计划在其基础上开发电子战型和侦察型,代替现役的EP-3和OP-3。

2019年7月26日,鹿屋基地的3架P-1,其中5517号和5519号机转隶自厚木的第4航空群第3航空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