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该做什么(90后该做什么行业)

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记忆承载。欢迎关注阅读全文。

有读者,确切的说是年轻的读者跟我讲,看了此前大号90后的那篇,他更消极了。


是的,青春才几年,疫情都不晓得多少年。人最容易赚钱的时光就是那么几年,结果都搭进去了。


这是不是事实?这是事实,但这只是一部分的事实。


我一直都觉得,作为一个年轻人,最大的遗憾是什么?


是失去了想象力。


一个人一辈子就年轻那么十几年,如果连这十几年里你都没有了想象力,那这辈子也够无聊的。


我年轻的时候,比我大的那些人,是炒房子赚到钱的,我也没有去炒房子。


比我大的那些人还要大的那些人,是做鞋子袜子搞外贸赚到钱的,我也没有去做鞋子袜子。


我做的东西其实在当年是不赚钱的,甚至国内了解的人都没几个。


就像我一毕业就如同大多数人一样去外企,但是待了一年多就离开了。


没有什么原因,因为我年轻,我充满了想法,我始终觉得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这一点是内地人身上独有的优势。


你看香港人就比我们丧很多,我也认识挺多香港的年轻人,我觉得他们自己在给自己设置门槛。


你说客观原因肯定是存在的,但是主观因素往往很影响个体的结局。


如果我现在很年轻,我面对考研的压力,考公务员的压力,找工作的压力,如果这些压力摆在我面前。互联网红利似乎也找不到,大厂也不是那么很好进,我会去干什么?


我想我有很多想法的。


首先我就会离开大城市,我有一个地方和今天很多年轻人都不同。那就是我从来没有想过给自己设一道门槛。


就像很多年前,有那种香港的年轻人和我聊天,说香港各种压力大。


我就反问,那为什么不离开呢?


就像我有过很多在外企的前同事,跟我抱怨企业不走上坡路,我也是这么反问,为什么不离开呢?


其实中国大得很,行业多的是。


为什么就非得20几岁待在大城市里抢那几个有限的职位?升嘛升不上去,到了三十五岁找不到工作又想着该怎么办。


中国难道别的地方没有机会吗?


机会这种东西,是你找出来的。就像调试代码,你要东调调,西调调。


你见过世界,你才可能有世界观。你全国哪儿都没去过,你大一毕业起,就待在一个城市里的一个很小的圈子里,你死盯着周围的一切,怎么也发现不了机会很正常。


等你大江南北跑个几年,各行各业接触几年,你就会有自己的想法。你会发现有些人不要的,恰恰是有些人很想要的。


有些人习以为常的,恰恰是有些人,从来也没有想到的。


那里面充满了机会。


限于篇幅,我举一个例子,我挺喜欢吃的一家店,叫西贝。我聊过,虽然这家店负面评价比较多。


负面评价多的原因在于性价比不高,有人说,一半的价钱,就能吃到一样的东西。


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也许你们说得都对。但是你们想过没有。


西贝的菜单上也没有几道菜,照大家的说法,性价比也不高,那为什么贾国龙的分店开的全国各地都是,人还挺赚钱呢?


想过没有为啥?


其实作为常客,连我都对他们的菜单不满意。我觉得,至少有几样菜,是挺适合他们的风格的,可是从来没见他们引入。


你比如爆肚,这个通常都是吃老北京涮羊肉的店里才有的卖。


其实爆肚是个经典的小吃,完全可以加入到西贝的餐单里,受众很广。


再比如羊肚包肉,把羊肉包在羊肚里面煮,回头划拉开。这里面如果放上一小撮秘制调料,味道很赞。


这种调料就是野韭菜花,上面浇上椒麻油,这个东西特别有滋味。如论你是放在羊杂汤里,还是怎么着,用处特别广。


你再比如,西贝的肉夹馍,都是夹猪肉的。


但事实上肉夹馍这个东西可以有很多花样,比如夹腊牛羊肉,夹鸭蛋黄,再比如驴肉火烧。


还有奶制品,北方有种奶制品,叫做奶豆腐,这东西,如果做成冰激凌口味的,非常有意思。


而且这东西,特别适合做成甜品。


你就比如我常吃的冰激凌,钟薛高。我觉得他们家性价比也不高呀,但是卖得很好。


我并不是什么吃货,我只是一个很普通的食客,花在饮食上的时间也很少。


我举这个例子只是在告诉你,需求是存在的。一直都存在。只是怎么说呢,有多少人花心思去满足食客。


你说餐饮不好挣钱,我觉得贾国龙的钱挣得挺容易的。最起码我觉得还可以这样,还可以那样,还可以提供这个新菜式,那个新产品,他们都没有做。


你站在做生意的角度,客户愿意掏钱,你都不愿意提供。


这就说明竞争其实不充分,你的日子其实还是太好过了。


你只要稍微努力一点,你只要稍微创新一点,一个新品牌就诞生了,可是你没有。你推陈出新的节奏,其实没有完全挖掘出客户的需求。


换句话说,并不是市场里没有钱可赚,市场里仍然沉淀着很多机会。


你观察那些餐饮店,有些店,能够赚到钱,还挺火的,真的是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吗?


未必。


可能老板就是引入了某些味道,或者进行了某些搭配,从而刺激了大家的味蕾,成功的吸引了客户。


就像我前面说的,野韭花上面淋上椒麻油,是一种很难令人忘记的味道。


你看那些火锅店,烧烤店,有些长盛不衰的,他们所谓的独门秘方,所谓的秘制调料,有什么神奇的?


也许就是老板在走南闯北的过程中,他自己摸索出来一套东西。


我只是在随便举例子,我觉得不是没有机会,只是大家没有挖掘机会。


就像天津的狗不理包子,说实话,我真不理解他们为什么非要守着传统不改。


按照传统,狗不理包子是七分瘦肉三分肥肉剁碎做馅料,这个弄出来是很油的。


搁在一百年前,那时候人们肚子里没有油水,也许是个好配方,今天人们的饮食习惯改了。你的配方就应该改,改了,你才能做大,而不是因循守旧,使得目标客户群体越来越少。


咱们今天是闲聊,所以我找了一个小吃类的话题。实际上天下之大,机会多的是。


关键的问题在于,你站在什么样的视角下想问题。


如果你只懂得抱怨,你去旅游,人家给你上来一块奶豆腐,你说这东西,好是好,可惜美中不足,太传统了,做的像月饼一样,不是我想要的。


这是一种思路,但这是一种发现不了机会的思维方式。


如果你不只有抱怨,比如我第一次吃到奶豆腐的时候,我就提了一堆要求。


奶豆腐之冰激淋版,奶豆腐之冰激淋花椒版,奶豆腐按照油炸冰激凌的做法,里面冰冻,外面裹一层,炸出来做甜品版,奶豆腐之杏仁葡萄干坚果版,我那天提了很多要求。


后来不知道他们店有没有开发新产品,那个店老板是否有采纳其中的一些方案推出新花样,或者他们店还在不在。


但是好些年后,我有次在澳门,吃到了好几样和我昔日想法一致的奶豆腐为主料的甜品。


人家卖得还挺贵的。


很多事儿没那么神奇的。说到底都是信息不对称。


就像一个肉夹馍,在西安,死卷死卷的,还要什么腊汁,樊记。被西贝卖到南方去,馍小了一半,价格翻了一倍,为什么钱这么好赚?


人离乡贱,物离乡贵。


说穿了,把一部分人习以为常的东西兜售给另一部分人,以实现其稀缺性,这就叫赚钱。


我认识一个90后小伙儿,他的经历很搞笑。


他跟我说,当初大学刚毕业的时候,接到那种电话诈骗,就是连个普通话都说不利索那种。


起初几次,他烦躁的挂断,挂的多了,他忽然产生了想法。


他写了一个小程序,很LOW的那种自动翻译,而且也是基于人家开源的,自己改吧改吧。


干嘛呢,专门把中文版的各种爽文,翻译成英文。效仿过去说书艺人那种断章法,就是没到男主要打扑克的时候,或者练功要突破的时候,他就来个且听下回分解。


下回是什么?是收费的。老外付费意识很强的,所以他就有得赚了。


我看过他翻译的作品,别说信达雅,简直还不如百度翻译呢。就问他为什么?


他说,这你就不懂了,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你想想,为什么人家电话诈骗的那群人,非要地方口音.......


当然了,他这个行为不值得提倡,不过我们也管不着,要管也是外网管他。


我举这个例子,也是旨在说明,物离乡贵。


爽文在内地竞争太激烈了,收费很难。但是换个地方,可能劣质的,都能受到追捧。就像西贝那个偷工减料的肉夹馍,买的人排长队。


很多事儿其实说穿了,道理很简单。如果你只会表达自己的不满,那你就是个花钱的,如果你能够满足别人的不满,那你才是挣钱的。


我觉得很多年轻人有点陷入误区就体现在这里。


你有很多不满,这个我知道,但是这个真没啥稀奇的。


你能够满足别人的不满,这个过程,才能提升自我,实现自我,说得俗一点,就是赚到钱。


说白了,三百六十行,其实都是一个行当的,那就是卖解决方案的。


有人跟我讲,疫情期间餐饮不好做,我聊餐饮,你就非得做餐饮,你是不是得让我喂你嘴里,然后帮你活动上下牙,你才能不饿死?


何况,生意不好的时候,恰恰是你弯道超车的时候。人家生意停了借酒消愁,你生意停了,正好有时间研发新产品了。


就像一群学生,一放暑假,就看出差别了。暑假总会结束,暑假结束的那一天,开学摸底考。有些人就蹭得一下,像黑马一样窜出来了。


危机危机,别人的危就是你的机。


从来没听过大家一起赢是个什么赢法,所谓的赢就是别人在怨天尤人的时候,别人都停下来的时候,你才有机会赢他们嘛。
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记忆承载。欢迎关注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