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论的策是什么意思(策论是什么意思-)

为期4天的高考今天收官了。116年之前,即公元1904年7月4日,晚清举行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的殿试。从此,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考试制度就此谢幕。当时的科举考试考些什么内容呢?难度怎么样?状元又是谁呢?

1、考试内容

上午10时,试题发下,是以皇帝名义提出的时务策问,题长大约五六百字。贡士们立即开始撰写对策文,对皇帝提出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和建议。对策文不限长短,常例为2000字,规定字必正体、文必到行,工整有格,不容疏忽。日暮为交卷时限。

其中有一题是“北宋结金以图燕赵,南宋助元以攻蔡论”,应该是整张试卷中最简单的一道题。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呢?这是讲了两件事,第一是宋徽宗宣和二年,即公元1120年,北宋和金结盟破辽一事;第二是,宋理宗端平元年,即公元1234年,南宋联合元朝灭金这件事。仅知道这还不行,这是策论题,就是要论证这个问题。北宋为什么要联合金朝?南宋为什么要联合元朝?这样做合理吗?就是问问考生们“以夷制夷”可取么?

这道考题必须结合当时即1904年中国所处的国际形势来分析。当时的大清被世界列强虎视眈眈,怎么处理同外国的关系?特别是当时日俄战争已经爆发,日本与俄罗斯为了争夺朝鲜半岛和中国辽东半岛的控制权,在中国东北的土地上开战。两邻居打架了,打架的地点却是在我家里。作为大清的子民们如何看这件事?这两个国家都欺负到我们头上了,我们该怎么办?

中国要对付日本,要不要结交俄国?远交近攻的话,会不会引狼入室?北宋当时联合金朝攻辽是为了收回燕赵之地,它成功了吗?南宋联合元朝围攻金哀宗困守的蔡州,灭金朝的后果是什么?尽管暂时报了金灭北宋之辱,但下一步却是被元所灭!这个教训太大啊!做为一名学子,你对中国当前的国际形势怎么看?这是考察考生以史论今的分析能力,通过历史的兴替来明白当世的治道之术。如果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这种题目肯定回答不了。

再看这一题:“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国以日强,埃及用外国人至千余员,遂至失财政裁判之权,而国以不振。试详言其得失利弊策”。意思是日本开始变法的时候,任用了很多西方人帮助政府实施变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而埃及在19世纪的改革也任用许多外国人。但是却丧失了经济权和司法权等国家主权,国家也并没有富强起来,请问,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要回答这个问题,得具备国际视野和对当时各国改革情况的深入了解。

这些题目类似于现在公务员的申论,如果只是死读书而不会灵活运用,面对这种题,只能束手无策。

2、慈禧钦点状元

当时的掌权者慈禧太后,她看到呈上来的第一名考生姓名是朱汝珍时,就觉得这名不太吉利。朱姓是前朝人的姓,清朝的天下就是从朱家人手里夺来的,而且清朝时一直有各种反清复明运动,所以一听这人姓朱,慈禧太后就觉得不行。

再一看这人是广东人,那更犯忌讳了。慈禧太后一向痛恨广东人,从太平天国的洪秀全到革命党人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这些反朝廷的人都是广东人,都是她痛恨至极的人。状元怎么能与这些反贼是同乡呢?所以就把他葱状元退至榜眼。

再看看排第二的是直隶省河间府肃宁县人,字迹娟秀,名叫刘春霖,那年正逢大旱,久雨逢甘霖,这不是祥瑞吗?春霖乃“春风化雨,普降甘霖”之意。于是直接钦点刘春霖为状元。

相传,刘春霖的小楷十分厉害,用笔力道刚劲有力且十分清秀,堪称一绝。即使到了现代,书法界一直流传着一句“大楷学颜,小楷学刘”的说法。而这里说的“颜”则是我们熟知的颜真卿,而“刘”便是刘春霖了。由此可见,刘春霖的书法到底是多么的出神入化,即使放到现在也是人们书法学习的榜样和目标。

当上新科状元的刘春霖可谓是走上了人生的高光时刻,随后进入官场,步步高升,似乎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但是刘春霖的经历却跟以前的那些状元不一样,因为他所处的时代是非常时期,还没有等到朝廷重用他,辛亥革命的炮响就让一切美梦化为泡影。

清朝灭亡之后,刘春霖就任职了文员类的官职。之后军阀之间明争暗斗,社会也处在极度动荡的环境之下。后日伪政府想请他这位当年的状元郎去担任伪政府教育部长之职,被他严词拒绝了。就凭他这一身风骨,刘春霖也值得被后人尊重。1944年,刘春霖心脏病突发,离开了人世,享年73岁。

3、结语

一说到科举考试,有些人总会带着鄙夷的目光,不就是靠背诵与记忆力,不需要学习数理化,也不需要学习外语,多省事啊。也有人非常自信,说如果自己生活在科举年代,或穿越回去,说不定一不小心就中状元了,最差也能中个进士吧。我想这是电视剧看多了,看了上面两道题目才知道真没那么简单。

科举考试在后期束缚了人的思想,最后被时代淘汰,但是也不能否认它的先进性,它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人,通过考试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华的机会。打破阶层的壁垒,让人看到上升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