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在以前是干什么的(华为以前是干啥的)

前文中,华为手机从下定决心押注,到成为全球前三,我们详细地从战略、产品以及品牌等方面分析了成功的原因。不得不说,华为在智能手机市场上的胜利,其他厂商根本学不来,但托尔斯泰有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虽然华为的成功不可复制,但是华为在市场上的打法和经验,却并非不可借鉴,特别是高端市场。


华为高端市场的关键先生


华为虽然从2003年开始做手机,但是直到2014年,才在高端市场出现爆款机型。正如任正非在决定华为手机业务命运的那次会议中提醒的:华为要在手机终端领域做全球第一是需要漫长的时间积累,十年甚至更长。


2014年,华为推出两款手机Mate 7和P7。


这两款手机是当时市场上名副其实的爆款,P7定价在2888元,卖出了700万部,可以说是巩固了华为的中端智能手机市场。而更恐怖的是Mate 7,该机高配版售价高达3699元(这对于2014年国产手机来说,绝对是一个高价格),但是开售不到半天,全国一千多家门店均脱销一空,上市三个月发货200万台,半年累计发货量超过了400万台。仅Mate7一个单品的营收,就超过了小米手机2014年全年销量6112万部一半所创造的营收和利润。



Mate 7当年有多火呢?不仅俞敏洪等一众商业大佬为华为Mate 7推荐背书,甚至万科的郁亮问了一圈都买不到,无奈之下走后门找到了余承东,让送他一部。可以说,Mate 7是华为在高端市场的首个爆款智能手机,是华为高端之路上的「关键先生」。


为什么Mate 7能那么火?关键原因在于Mate 7的产品实力。7.9mm的超薄机身、2.9mm超窄边框,搭载4100mAh大电池,并且在全金属机身中罕见地搭载了按压式指纹传感器,实现了「一触解锁」和「指纹支付」等超前功能。外加其「爵士人生」的定位格调,完全满足了该机的受众高端商务人士对于大屏、续航和安全、格调等要求。


当时的华为Mate 7相对于iPhone 6和三星Galaxy S5来说,有着很多明显的优点,比如说其通信能力极佳、超长的续航和良好的指纹体验等。特别是Mate 7的「一触解锁」功能,在指纹区轻轻一触,不到1秒便将屏幕解锁,与iPhone6相比,Mate7少了Home键唤醒屏幕这一步骤,指纹解锁速度超过了iPhone6。



无论是P7还是Mate 7,这两款产品能成功,离不开两大抓手:一是全球一流的用户体验设计(全球领先的配置、时尚的工业设计等);二是自主研发芯片。P7的CPU芯片是华为自研的海思Kirin 910T,Mate 7的CPU芯片使用的是海思 Kirin 925芯片,指纹传感器芯片也是自研设计。


P7和Mate 7的畅销,使得华为中高端智能手机的出货量占比大幅提升到18%。而华为通过两大抓手打造的「高端市场成功模板」,也成为了后面「Mate+P」两大系列在高端市场上所向披靡的秘诀,甚至说如今国产手机厂商的冲高,也基本上是照着这两大抓手模板来的。


华为手机的格局之年


2014年,在中高端智能手机市场大获成功,使得华为有了更大的梦想:夯实在中高端智能手机市场的地位,并冲击出货量1亿部的目标。


华为在其2014年年报中,将2015年视为华为消费者业务发展过程中极为关键的一年,是华为消费者业务全面构建能力开创全新未来的「格局之年」。而事实也确实如华为预料,2015年华为全球智能手机发货量达到1.08亿台,市场份额达到9.9%,继续坐稳全球前三(GfK数据)。


古语有云,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自从2010年华为将智能手机终端升级为集团三大核心业务以来,华为手机无论是在销量还是品牌美誉度方面,都是节节飙升。在经历了2014年Mate 7在高端市场一炮打响之后,2015年华为继续推出了Mate 8和P8。Mate 8上市首月销售就突破了100万台,最终这两款手机很好地承接了华为在中高端市场的势头,发货分别超过了700万、500万台。



由于「Mate+P」两大产品线的持续爆款,2015年华为中高端智能机的发货量占比超过了30%,进一步夯实中高端地位。


华为这两大中高端「顶梁柱」的成功,源于其在研发和渠道建设方面的不断投入。从2012年到2015年,华为终端的销售收入分别达到了484亿元、570亿元、751亿元和1291亿元,可以说是持续大幅增长,而在手机的研发投入上,华为也毫不犹豫,2012年以后的4年间,华为手机的研发费用达到了9亿、72亿元、85亿元和112亿元,基本上每年会将10%~15%的收入投入研发。


对此,任正非曾经进行过阐释:我们投入还不够,还没有完全能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机会点。苹果公司很有钱,但是太保守了;华为没有钱,却装成有钱人一样疯狂投资。如果苹果公司不敢投钱,就只能跟着我们,华为就会变得像苹果公司一样有钱。



这样的研发投入力度,使得华为不仅做出了自己的麒麟系列芯片,掌握了主动权,而且在决定智能手机体验的诸多核心技术上,也能够持续领先。比如在电池充电技术上,华为率先进行了突破,实现了3000mAh的手机电池5分钟可充入48%电量,充电速度达到了普通手机的10倍。


渠道方面,在「中华酷联」时代,华为手机依靠给电信营运商供货,出货量不断攀升,成为国产功能手机四大品牌之一。而在2012年华为手机坚决转型到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市场时,砍掉了整整3000部功能机,到2013年更是砍掉了80%的运营商定制手机。要知道,原本华为手机业务就是靠运营商渠道支撑的,这番自断生路,使得手机业务的负责人余承东数次面临着「下台」的压力。


由于余承东扛住了压力,到了2015年,华为的全球零售店已经超过了53,000家。反观同为「中华酷联」的联想,对运营商渠道产生了路径依赖,面对时代巨变,转身过慢,最后只能沦为末流厂商。



彻底站稳高端市场


2016年,华为的智能手机出货量达到了创纪录的1.39亿部,同比增长29%,全球市场份额提升至11.9%,稳居全球前三。


2016年担当中高端市场出货量的,依然是「Mate+P」两大系列新机,其中P9发货量突破了1000万台。当时华为P9的售价在2988~4388元之间,典型的中高端“机型”,可以说单品销量超千万的成绩,彻底让华为在全球高端智能手机市场上,站稳了脚跟。


华为P9为何能卖得那么好?主要有以下两大原因:


一、麒麟960,当时这款芯片被美国科技媒体Android Authority评选为「2016年最佳安卓手机处理器」,力压高通821、三星猎户座8890。麒麟960的硬核优势主要在于,GPU主频更高:高通821主频653MHz、三星主频仅有650MHz,而麒麟960的主频高达900MHz,这让P9在性能上具有极大的优势。


并且华为P9搭载的EMUI 5.0,通过与麒麟芯片的深度结合,充分发挥华为软硬件结合技术优势,通过智能感知学习系统,结合精细化资源调度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安卓系统卡顿的问题。



二、徕卡+自研ISP,彻底让华为影像站起来了。华为在2015年时开启了和徕卡的合作,P9作为华为和徕卡合作的第一款手机,主打的双摄像头拍照系统,采用黑白+彩色双摄像头组合,其中彩色摄像头负责捕捉色彩信息,黑白摄像头负责抓住画面细节,很好地传达了经典的徕卡色。P9上亮眼的可乐标,也在不断向用户暗示着,这是一款专业的摄影手机。


除了徕卡,华为P9的影像能力能够跻身全球手机拍照第一阵营,还得益于其自研的ISP芯片,该芯片从底层优化照片的处理过程,包括图片的锐化、降噪、优化色彩等混合对焦运算,以及提供对于双摄像头支持等方面,使得华为P9的影像能力提升极大。


在P9系列牵手徕卡的同时,华为Mate 9系列也推出了保时捷设计全球限量版,进一步扩展了华为在超高端市场的份额(高配售价超一万)。值得一提的是,当年华为还发布了荣耀Magic,成为荣耀品牌切入高端市场的试金石。



有了2015年Mate 7这个高端市场的关键先生和2016年P9彻底让华为在中高端市场站稳脚跟,此后的17、18和19年对于华为手机业务来说,完全是全面大丰收的三年。


从2017年~2019年,华为智能手机发货量分别达到1.53亿台、2.06亿台和2.4亿台,全球市场份额也持续攀升到10.4%、14.7%和17.6%,稳居全球前三。这三年华为的手机业务可以说是全面开花。


首先是在中高端市场上,两大顶梁柱「Mate系列和P系列」,整体发货量从原来的单系列千万级到两千万级,比如2019年这两大系列旗舰手机整体发货超过4400万台。从这个角度来说,其他国产手机厂商要想入门高端市场,单个系列新机出货量超千万是一个门槛,可以以此判断是否真正地挺进了高端市场。


其次,华为和荣耀两个品牌形成「双犄角」合力,全面覆盖了爆款中高端市场用户和互联网、年轻人群用户,使得华为的出货量能够持续创新高。


最后是华为在产品卖点上的持续创新,形成了品牌印记。华为手机拍照好,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和徕卡的合作以及自研芯片在成像上的助力;华为在指纹识别、快充、设计等方面都形成了独特的产品卖点,这些是支撑华为手机近3年来,出货量和品牌影响力不断增长最为关键的因素。


华为你学不会


万丈高楼并非平地而起。我在第一篇文章里就做过一个比喻:如果将华为看成一个生态系统,那么华为手机就是其中最为耀眼的果树,其根植在华为精神、管理的土壤中。


自从2011年华为下定决心押注智能手机市场以来,华为手机业务能够持续取得成功,离不开华为这个大平台在资金、技术、管理以及人才等方面提供的支持。



华为手机业务延续了华为通信业务一贯的市场打法,比如做产品一定要做透,在产品、渠道和品牌等方面,消化掉每一个细节的成本、技术以及供应链、市场需求等。华为的成功是「单点突破+系统发展」的结果。


比如P系列,在影像方面进行单点最大突破,形成品牌记忆点。而在机身设计、续航以及性能等方面也能系统发展,做到「长板足够突出、短板足够领先」的程度。不过,这样的打法对于技术、资金积累、管理层的考验都是巨大的,而这些其实都有华为这个大平台托底。


从这个角度来看,华为手机的起点和其他厂商无疑是不同的,这也是其他手机厂商学不来华为的最大原因。如果小米等厂商是在地下负三层,那么华为就是在地面。而正是因为这种差距,使得华为手机业务即便多年以来高速增长,因为有着一个很好的地基,也不会像小米一样在后期在研发、渠道等方面「补课」。


从差点被当作「富士康」卖掉,到2019年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上三分天下有其一,华为手机的成功其他厂商学不会,但是其发展思路未必不值得借鉴。


如今看到华为手机因为某些原因,无货可卖沦为「others」,还是感觉有些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