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石经是什么(宝石经的意思)

7座唐代古塔、14278块国宝石经……从市区出发,向西南方向行进约七十公里,在房山的山坳里,有一座千年古刹——云居寺,寺中有“二宝”——古塔、石经。今年是“房山云居寺塔及石经”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0周年。让我们走进云居寺,听听千年古刹护宝人的故事。

老当益壮吴梦麟

住库房爬山路的女研究员

吴梦麟

“1962年,我们在云居寺做文物研究时,周围还很荒凉,条件也艰苦,晚上只能住在牲口棚旁边的小屋里搞研究。”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研究员吴梦麟已经80多岁了,如今回忆起年轻时参与“护宝”的经历虽然条件艰苦,但云居寺中的珍贵文物仍让她魂牵梦绕。

后来,吴梦麟和几位女研究员搬到了经版库里,“当时一起在库里住着的,还有一位退伍军人和他的妻子,他们也都是护宝人。大家经常一起上山做石经拓印工作。”那时的山路还未修葺,非常崎岖,因为身材矮小,腿上没劲儿,上山时吴梦麟经常是背着拓印工具,手脚并用地往上爬,“我没觉得苦,因为在我心里,云居寺的这些石经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季羡林先生也曾表示,云居寺的千年石经文化,其历史价值、书法价值和题刻在世界上独一无二。而且,云居寺的石经是皇家版本,融汇了11位书法大家的书法风格。

随着研究的深入,吴梦麟被古人的坚韧和智慧所打动。云居寺藏有石经14278块,是一代代僧人们,历经六朝篆刻而成,石经山上的藏经洞,古人用石门封闭,又用铁水灌注,门上开有通气孔,这样就可以在保证通风的情况下,让石经历经千年,免受风雨侵蚀。

“别看我年纪大了,但说起云居寺,我可以一整夜不休息。”吴梦麟说,现在护宝人的任务,就是要保证把这些国宝平平安安地交给子孙后代。她建议,除了研究保护石经本体以外,还应该深入挖掘云居寺与周边磨碑寺、采石御道、采石遗址的关系,开展系统研究保护。

“死磕砖雕”罗炤

学生时代就与古刹结缘

罗炤

罗炤是房山石经与云居寺文物研究中心主任,1978年11月,当时还是学生的他第一次来到云居寺做文保课题研究。寺中珍藏的14278片石经版,刊刻时期自隋至明,前后足有一千多年,首尾相连足有25里长,被誉为“石刻长城”。初次遇见,年轻的罗炤就被这些珍贵的国宝所吸引,由此和云居寺结下不解之缘。

40多年来,罗炤一直潜心于云居寺的文物研究工作。最近,他又有了新发现。罗炤通过研究须弥座上的砖雕图案,认定云居寺北塔的历史或许可追溯到唐代。此前,文物界一直认为该塔的建成年代应该在辽代。

罗炤说,云居寺北塔的塔身,不论是形制还是高度,都有辽塔的鲜明风格。须弥座上的“乐舞”图案,造型生动,带有鲜明的唐代民族融合风格,因此须弥座的主体应当是唐代的,后期因为一些原因,唐塔损坏,辽代在此基础上,又建起了新的塔身。

在云居寺北塔东北角,就有一座建于唐开元十年的石塔,第二层塔身上,有“飞象”、“飞鹿”、“飞狮”等浅浮雕图案。罗炤发现,与之相似的图案,也出现在了北塔须弥座的砖雕上,刻画的是“飞翔的羚羊”,“构图和表达方式,几乎是完全一样,都是动物在天上飞翔,很有特点。在河北发现的一处唐玄宗时期的石塔上也有类似的雕像。”

巡山护宝赵进国

30年如一日守护石经山

赵进国

初春的京郊还有些冷,山桃也没开放,一大早,赵进国就穿上迷彩服,拿着灭火工具上了石经山,开始一天的巡山护宝工作。这座拥有9个藏经洞的大山,他已经巡护了三十多年,“刚开始工作那会儿,我还是个年轻小伙儿,现在已经快退休喽。”

跟着赵进国游览石经山,不用找导游,他的同事们都叫他“赵专家”。“云居寺始建于隋末唐初,初名‘智泉寺’,后改称‘云居寺’。寺内珍藏着石经、纸经、木版经、佛祖舍利、唐辽塔群及众多文物古迹,其中尤以14278块石刻佛教大藏经著称于世。”说起云居寺的历史和文物,赵进国如数家珍。

“当年的僧人们,为什么花这么大的心血刻经?”记者问。赵进国娓娓道来,佛教传入中国后,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两次灭佛,大量经书被毁。隋大业年间,高僧静琬发愿把佛经镌刻于石碑上、密封于白带山山洞里,免受自然与人为的破坏。此后,僧人们世代相承,历经隋、唐、辽、金、元、明、清七个朝代,绵延千载,镌刻佛经1122部、3572卷、3500余万字,被誉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石刻图书馆,“当时静琬大师存放石经的白带山,就是现在咱们所在的石经山。”

唐塔“迷弟”魏来

他是最年轻的护宝人

魏来

在云居寺众多护宝人中,最年轻的是1989年出生的魏来。大学本科期间,他就师从陈悦新教授完成了《北京唐代石塔研究——以云居寺唐塔为中心》。2016年至2020年,魏来在房山石经与云居寺文化研究中心任实习研究员,在罗炤教授指导下继续进行佛教考古和房山石经文化相关研究工作。如今,他正在广西民族大学攻读研究生,学位论文也准备以云居寺文物为研究对象。

魏来性格腼腆,但是一提到云居寺里的古塔,就像是打开了话匣子,是唐塔的“迷弟”。对于云居寺唐塔群的现状,魏来有些担忧:由于千年来的日晒雨淋等原因,云居寺唐塔群现已出现倾斜、风化、微生物侵蚀等病害,亟须修复。目前,云居寺文物管理处也正在编制有关方案,待文物部门批复后实施,“一定要把国宝平安长久地保存下去”他说。

唐塔群中,始建于唐景云二年(公元711年)的景云二年塔,是北京目前已知最古老的塔。景云二年塔通高约3米,塔基周长约4米,已经出现了一定倾斜,在云居寺7座唐塔中,目前已有4座出现了倾斜病害。

这群唐塔还要和微生物“作斗争”。以景云二年塔为例,几乎各个塔檐之间,都能见到一片一片的黑色斑驳,这是微生物侵蚀病害形成的痕迹。如果不进行处理,很可能对塔身石材造成严重破坏。魏来建议修复方案要遵循“可逆性”原则,且与周边环境协调。“每一座塔的病害程度不同,要有量身定制的修复方案。”他说,云居寺唐塔群就其历史、数量和形制而论,在北京乃至全国都有重要地位。

(原标题:青丝变白发守护古塔终不悔

探访千年云居寺护宝人)

来源 北京晚报 记者 陈强

流程编辑 U003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