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把什么时候开始(改革从什么时候开始)


共和国前30年,做了三件辉煌的大事,国家安全问题、解决吃饭问题、全面工业化问题。


一、解决国家安全问题


1、需要打的仗就没输过 ,凭实力确保了战争没破坏过国家经济建设。


2、两弹一星成功研制,为中国打下了和平的万世基业。


3、从一穷二白的农业国,成为飞机、导弹、军舰、核潜艇等国之重器都能国产化的军工强国。


国家安全方面不需要过多赘述,成为全世界说话最管用的5大善人之一已经足以说明问题;能让朝战美国坐回谈判桌,能让美国为了越战顺利退兵,总统72年屈尊访华,更能说明问题。


二、解决吃饱饭的问题


可以说这个问题争议很大,我们可以从数据和成果看到老一辈领导的努力,他们为中国吃饱饭做出来巨大的努力和贡献。


1、57年通过苏联援华三个化工厂,实现化肥产量过10万吨;60年代通过每个县建设小型化工厂,让化肥突破了100万吨;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迅速耗尽所有外汇引入了13套30万吨级化肥生产线,使后来化肥产量突破1000万吨。


2、大规模兴修水利设施,截止1979年,中国新修10万立方以上水库8.6万座,池塘数百万座,人工河300多万公里,堤坝16.5万公里。这些设施,让中国的耕地灌溉面积从2.4亿亩增加到7.3亿亩,防涝面积增加数亿亩。


3、1949年中国人口约5.4亿人,1979年人口9.75亿,30年时间总人口增加4.3亿,通过化肥、水利、种子事业的发展,让中国的土地养活了多一倍的人口。


4、为什么会有吃不饱的现象?那30年中国在大规模搞工业化,工厂职工、科研院所、三线建设等等,数亿人不参加粮食生产而需要国家采购粮食供养。


在当时,由于化肥短缺,单位亩产很低,如果按照市场经济来看农民会留够自己的口粮再卖给国家,会导致国家采购不到足够的粮食供养工人。当时工人生产的产品基本为重工业产品,也没有可能通过商品销售给农民实现和粮食的交换,所以实行了集体公社制确保收购到足够的粮食供养工人及战争粮食储备,农民实际上超额上交了粮食导致口粮紧张,而工人相对供给较为稳定。单干后农民能吃饱了,工人开始捡菜叶了。


5、基本可以说,通过先辈的努力,在那30年里,让增长了1倍的人口同步发展了工农业,基本解决了吃饭问题,人口和人均寿命增长均增长接近1倍,基本可以说明问题。


三、大规模工业化问题


1、1953年携朝战的胜利,抓住窗口期向苏联要来了156个工业项目援助。这些项目其实都是向苏联低息贷款建设的,可谓投入巨资,耗空国本。引入项目基本为工业化所需的重工业项目,包括能源类52个(煤炭、石油和电力),军工类45个,机械类24个,材料类27个(钢铁、有色和化工),医药轻工和建筑共计6个。该批援助大大增强了中国工业化能力,至今这批企业不少还是中国的核心骨干企业,当然这次的工业化也让共和国花了很长时间勒紧裤腰带去还债,因为这批工业项目基本不是民用且中国出口市场被封锁难以创造利润,只能通过农产品(猪肉、狗皮、人参、粮食等)创汇还债,也为后续的吃不饱问题留下了隐忧。


2、三线建设:1964年开始,为了防备美国和苏联同时对中国的战争威胁,将发达工业地区的工业能力备份一份到中西部13个省。预估耗费了国家40%的财富在中西部建设了1100多家骨干企业、科研院所。从工业本身的规律看,这是非常不合算的,其实是重复投资,且是放弃了最适合发展工业交通便利的大城市,搬迁到山区甚至山洞里。但是这一次大规模工业迁移,为中西部工业化、为后来中国的工业框架做出了巨大贡献,西安、成都、重庆、贵州等中西部工业城市都是那时候建立起来的,很多知名企业如东风汽车、TCL、东方电气、攀钢、西飞、成飞、洛阳拖拉机厂、葛洲坝、长安汽车等等都是那次建设的企业。可以想象,没有那次的建设,至今中国西部的工业能力和东部相比差距得有多大,再怎么溢美这一次的产业转移都不为过,这一次的动作比起后来喊了多年西部建设效果要好得多。


3、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大规模引入西方成套设备:中国扶持越南把美国打服后,尼克松主动访华寻求配合让他们在越南顺利撤军。1973年中国借助和西方建交的蜜月期再次倾尽所有外汇从发达国家引入先进的工业设备,重点偏民用工业用来解决吃穿用问题,共耗资43亿美元引入26个项目。包括13套年产30万吨的化肥设备(77-82年全部投产,吃饱饭问题的首功),4套大化纤设备(的确良大规模生产,降低棉花种植面积腾出土地种粮食),3套石油成套设备,1套烷基苯工厂(洗涤用品),43套采煤设备(加大煤产量,解决砍树烧柴问题),3套电站设备,1套先进钢铁生产设备,燃气轮机、压缩机、工业汽轮机等。


通过这一次大规模引进西方成套设备,让中国工业界打开了视野,由原来苏式工业体系向西式工业体系过渡,由重工业体系向轻工业民用工业转变。同时通过对引进先进设备的吸收,中国装备制造业在不久之后取得极大进展,化肥成套设备、钢铁成套生产线、大化工成套生产线、巨型水力火电发电设备等逐渐都国产化,为改开后工业的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工业人才储备。建国30年,中国新建数千所大专院校,培养了接近1000万专门人才。农村和城市识字率从20%提高到80%以上,小学初中教育得到全面普及。截止1979年,全国各类学校在校学生超过2亿人。巨大的人才储备为改开后工业化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吃水不忘挖井人,在一穷二白的废墟上,在国际各种围追堵截的环境下,能取得上述辉煌的成就,是很了不起的!致敬先辈们!